說起我們中國的民族樂器,吹奏樂器絕對是個大寶藏。相比於西方來說,我們的吹奏樂器種類繁多,風格各異,並且獨奏、合奏和伴奏都不在話下,非常百搭。
和西方不同的是,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部分是用竹子或木頭製成的。這時候我們中文的博大精深就體現出來了:絕大多數吹奏樂器的名稱,都是竹字頭或者木字旁的。
吹奏樂器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分類中,大部分屬於「竹」這一類。大家熟知的「絲竹」,實際上是中國民族樂器的兩個大類,「絲」嘛主要就是弦樂,比如有撥弦、拉弦等分類。要認識中國吹奏樂器,那必須從「四大件」開始。
且看: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 鮑文卿 )到家料理了些柴米,就把家裡笙簫管笛、三弦琵琶,都查點了出來,也有斷了弦,也有壞了皮的,一總塵灰寸壅。」
笛子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吹奏樂器了。我身邊就有好幾個學笛子的小夥伴=。=
笛子又稱為竹笛,顧名思義,是由竹子製成(我以前還蠢蠢地以為笛子和竹笛是兩種東西。。。)。笛子一般有兩種:曲笛和梆笛。
大名鼎鼎的「江南絲竹「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盛產於蘇州(所以有時候又被叫做「蘇笛」。曲笛也是崑曲的常用伴奏樂器。
說起我國江南,大家腦海中的印象一般都是溫婉,柔情(我大概是個假的江南女子……);曲笛的音樂偏向柔和、圓潤,恰好非常善於表現委婉悠揚的情調和韻味,可以說是非常的「江南「了。
下面這首《春潮》,曲笛的著名代表作,把它的婉轉悠揚發揮得淋漓盡致,相當好聽!
梆笛一般來說要比曲笛短,笛身細,表現出來的音色也有顯著區別。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剛勁有力。它主要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善於表現豪放、活潑、輕快的氣氛,有強烈的北方色彩。
下面這首馮子存先生的《五梆子》是梆笛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確實和前面曲笛的「江南風情」有非常大的差異。不得不感嘆我們國家真的是文化寶藏啊~都是笛子,還能有迥然不同的演奏效果!
還有,別看笛子小小一根,演奏技巧絕對是令人眼花繚亂,而且還有南北兩派不同特點。比如南派演奏上,以用氣技巧為特點,典型大招如如氣顫音、特長音、打音、疊音、三連音、顫音等等。而北派演奏則以用舌技巧為長(想歪了的請自行面壁去),如頓音、花舌音、歷音、垛音、抹音為多。
這個名字可能會讓人和西方的「X管「混淆,但實際上大為不同。我們的「管」又稱為「管子」,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子由蘆葦制的雙簧哨子和硬木(或竹)制的稈子兩部分組成。
管子的歷史悠久,古代時稱為「篳篥」或「觱篥」。它起源於古代波斯,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開始流行於我國新疆一帶,後約公元581-618年(隋)傳入中原。現在,管子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民間,南方主要在廣東、福建一代使用。
管子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的管身三個部分構成。它有大、中、小三種類型,越小的音域越高。比如小管又稱高音管,在樂隊中常常擔任領奏;而中管則比小管低八度。
從音色來說,管子的聲調比較明亮,穿透力強,悠長但不婉轉,音質偏「硬朗」,有點接近人聲。管子因為音色高亢在北方管樂隊中常常用以領奏。管子的演奏技巧與嗩吶大致相同,但是!別看它個頭小就覺得好吹啊!!!其實人家用氣比嗩吶還吃力!不信你去吹一吹試試看能吹出啥=。=
下面這首《胡茄十八拍》是一首管子擔任主奏的民樂合奏曲,由我國著名管子演奏家胡志厚先生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