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緊閉,足不出戶,怎樣為居民的單調生活繪上不一樣的色彩?
住在中百宿舍小區的潘雪梅,把廚房當作秀場。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她擅長製作武漢的各種美食,疫情期間將幾大特色早點做了個遍。
拿出手機,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她的「戰果」:金黃的豆皮、皮薄餡多的燒麥、流淌餡汁的包子、外脆裡嫩的面窩……
「面窩是疫情期間才學會做的,試了幾次才成功,發麵要筋道,油溫要掌控好。」潘雪梅打開話匣子,忍不住「炫耀」一番。她特意拉了一個小區美食微信群,每做一次美食,就會曬上照片、視頻,發微信語音傳授製作心得。
在潘雪梅帶動下,小區興起麵食製作風潮。「大家做美食,轉移下注意力,壓抑的情緒能得到釋放。」潘雪梅說,這個去年改造的老舊小區,只有3棟50多戶,一度疫情陰影籠罩,但鄰裡關係更融洽了。
3月18日,小區裡一位在超市上班的鄰居,為大家發起團購,運回一批米麵糧油等。住在小區入口處樓棟一樓的潘雪梅,熱心地幫著登記收款,一幹就是幾小時。
回到家中,潘雪梅不經意地在小區微信群裡說了一句還沒吃中午飯。一位鄰居很快送來家裡剛蒸好的蘿蔔肉餡包子。那天天涼,潘雪梅從家中窗戶裡接過熱氣騰騰的包子,感到格外暖心。
「鄰裡守望相助,大家一起扛。」在潘雪梅看來,小區封閉管理期間,雖不怎麼見面,但大家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小區居民楊女士,領回社區發放的愛心蘿蔔,洗淨,切條,拌上白醋、紅辣椒、生薑和白糖,密封。第二天,一大盆色香味俱佳的蘿蔔泡菜,擺在家門口的椅子上。楊女士在小區微信群裡招呼:「大家有要吃泡菜的,到我家門口自取!」
那幾天,這盆泡菜,在小區居民、社區幹部的朋友圈裡持續刷屏。
漢和惠苑小區微信群裡,居民吳暢人氣很旺。這位曾經入伍12年的黨員,在小區微信群裡倡議:「物業和社區人員挨家挨戶送生活物資,工作量太大了,我們也可以搭把手!」他主動攬下給11樓一位老人送菜的活兒。在他的帶動下,小區志願者越來越多。
胡彩保說,漢和惠苑小區是個拆遷還建小區,過去物業管理不善,矛盾多發。疫情發生以來,大家在線坦誠交流,想到一起,幹到一起,心也就貼在了一起。「也正是湧現出眾多這樣勇擔當、肯付出的居民,我們才能『扛得住,守得住』!」
前不久,治癒出院的社區居民王陽和母親來到金銀潭醫院複查,兩個人都希望捐獻含有抗體的血漿。最終,母親因年紀大不符合要求,王陽當場捐獻了400毫升血漿。3月22日,醫院給他打來電話,告知血漿符合要求,可以用於救治患者。
聽到這個消息,王陽和母親都難掩激動,「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生活,也祈願更多的患者好好活下去。」
4月3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工作,「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4月8日零時起,離漢通道管控措施解除,這顯示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進入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的新階段。
經過雅苑公寓樓下,記者看到二樓陽臺上,一位老人正在打理金魚缸。「隔空」交流,原來他是一名治癒患者,住院期間,餵養的金魚一直沒打理。「今天趁天氣好換換活水,瞧,這金魚遊得多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