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在美國上映的《侏羅紀公園》是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商業電影之一,這部由美國的國寶級電影大師史匹柏執導的跨時代經典,至今都是恐龍類型電影的標杆。
當然,《侏羅紀公園》不只是一部恐龍電影,它還是一部兼具恐怖與懸疑的科幻片。
許多電影觀眾都對《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心馳神往,卻又被它一定的恐怖色彩所刺激。這是《侏羅紀公園》的魅力之處。
但是,對我來說,《侏羅紀公園》獨具魅力的原因不是它本身的懸疑和恐怖,而是它揭示恐怖與懸疑的巧妙手法,這尤其表現在電影的開場之中。
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是一片籠罩在黑夜下的仿佛被蒙上了一層迷霧(光影效果)的濃密樹叢,樹叢被某種不知名的物體來回拂動,發出颯颯之聲。隨後是一個特寫鏡頭,鏡頭打在一個侏羅紀公園(從頭盔上的名字看出)的工人臉上,他的表情緊張中帶有一絲好奇……
這時鏡頭再次反方向打在發出颯颯聲響的樹叢,畫面中出現第二個人物(嚼著口香糖的一個工人),這是一個近景鏡頭。
接著還是那片迷霧般的樹叢,隨即第三個人物出現——這是一個推鏡頭,從中景漸漸過渡,畫面最終定格在一個手握重槍、全神戒備的出警人員的臉上。
在這之後,那個未知的物體終於從發出窸窣之聲的樹林中露出全貌——這是一個被叉車運載著的鐵製裝載箱……
這是影片開場的前半部分。看過影片的朋友想必都對開場所營造的懸疑與緊張的氣氛印象深刻。
在這一系列場景中,影片主要採用了特寫鏡頭、近景鏡頭和一個推鏡頭,通過這種電影手法的層層升級來渲染恐怖與懸疑的氣氛。從特寫到中景再到推鏡頭的分別使用,是開場不斷深化懸疑和恐怖效果的過程。
此外,開場中還有三個主觀鏡頭與之相互配合,三個主觀鏡頭分別對應開場中出現的三個主體人物。這種以攝像機鏡頭代替劇中人物的眼睛觀察其他人或事物的手法,其強烈的主觀色彩使得觀眾產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作為觀眾的我們之所以能夠被這種懸而未決的氣氛所感染乃至震撼,原因多半來自於這三個主觀鏡頭的使用。
如果說《侏羅紀公園》開場的前半部分是負責設置懸念,那麼其後半部分就是揭露懸念——那個被打造得幾乎密不透風的鐵製裝載箱裡到底有什麼恐怖的東西,能讓所有人屏氣凝神、表現出如臨大敵之態?
揭露懸念就是展示恐怖,也稱製造恐怖。
但《侏羅紀公園》製造恐怖的手法不是將恐怖一股腦兒地全部呈現給觀眾,雖然這種做法固然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恐怖效果,但另一方面也會使影片成為純粹的驚悚類型片,其懸疑的缺失勢必造成觀影效果的大大降低。史匹柏當然不會這麼做。
《侏羅紀公園》的恐怖是不直接展示其具體的恐怖場景,而是通過對場面氣氛的側面烘託來達到幾乎同等的恐怖效果。
這種類似於小說「留白」的拍攝手法,就是影片的高明之處,只顯露恐怖的「冰山一角」,剩下的任由觀眾去想像。
在開場的後半部分中,《侏羅紀公園》也運用了多個面部特寫鏡頭與主觀鏡頭。特寫鏡頭突出演員遭遇恐龍襲擊時的恐怖與痛苦的神情(再配合其混亂場面中人物的嚎叫),具有強烈的情感渲染效果,能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觀感衝擊,聞之足以令人毛骨悚然。
有意思的是,後半段中還有多個以恐龍視角展開的主觀鏡頭,仿佛是在暗示對於恐龍來說「人同樣也是未知而危險的「。
《侏羅紀公園》的開場是其最具藝術表現力的環節,開場中喬弗瑞的遇襲在某種程度上還對應了後來恐龍釀成的災難性後果,它仿佛是一個危險的預兆,拉開了電影情節發展的序幕。
電影的開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觀眾對於影片的評價以及觀感,甚至會決定觀眾是否有繼續看下去的想法或欲望。《侏羅紀公園》在這方面做的無疑是教科書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