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我的一生,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初次看到《我的天才女友》時,我也以為這是一部美版的言情劇,但不同於韓劇《我的野蠻女友》,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每個人都能懂,甚至比愛情故事還能打動人心。
這部劇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原作劇集是大名鼎鼎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刷劇時我看了一下原著小說,我發現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將來也許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歡迎大家以後挖墳),也許說的有些誇大,但看過它的人,都會被這部小說所折服。
小說的原著作者非常神秘,從不出席公眾場合,從不接受記者採訪,就連對外的名字埃萊娜·費蘭特,也只是筆名,並非真名。《那不勒斯四部曲》,是當下少有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21世紀最重要的長篇小說,英國最著名的《格蘭塔》評價說:如果你沒有讀過費蘭特,就好比你在1856年還沒讀過《包法利夫人》。
這個系列小說在全球創下了「費蘭特熱」,連續四年登上暢銷書榜單,費蘭特還入選了《時代周刊》評選的「當今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榜單,小說中故事的發生地那不勒斯,也迎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這個系列由四部情節相連的小說構成,分別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
當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時,居住在堆滿書籍的房子裡的老年婦女埃琳娜·格雷科(Elena Greco)打開電腦,開始寫自己和莉拉的故事。
她講述了她們的友誼故事,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學校,故事發生在一個危險而又迷人的那不勒斯,這只是一個跨越六十年人生故事的開始。一個試圖揭開莉拉神秘面紗的故事,她是埃琳娜的傑出朋友,她最好的閨蜜和最壞的敵人。
全書通過主角之一埃琳娜的視角,講述她和朋友莉拉從年少到老年的經歷。
《那不勒斯四部曲》由HBO買下版權,第一季也就是小說的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已於去年播出。HBO一向是大製作,這部劇也不例外。光是第一季劇組就做了1500套衣服,選角色花了9個月時間,並用4個月時間在一個廢棄的廠區建造了小說中的那不勒斯城區。
這是20世紀50年代,這裡是那不勒斯,這裡是埃萊娜和莉拉都想逃離的地方。那不勒斯,義大利最出名的旅遊城市之一,在許多影視作品總是展現出優美的風情。但費蘭特卻用筆墨勾勒出一個混亂貧窮的那不勒斯,展現了這個城市並不美好的一面。男人們崇尚暴力,在外面,他們為討債、爭地盤、維護名譽而打鬥;在家裡,他們有一點不滿意,就習以為常的對妻子、女兒、妹妹拳打腳踢。女人們也不太客氣,動起手來比男人還兇,她們會拽頭髮,互相撕咬、抓撓。
貧瘠的現實與主人公對底層生活的恐懼、厭棄,構成了推動故事前進的巨大動力。主人公逃離底層的欲望和行動,也成為這個故事最核心的主題。
1950年,Elena在上小學一年級時遇到了Raffaella Cerullo,她喜歡稱呼她Lila。兩人住在危險又令人痴迷的那不勒斯一個破舊社區,從小形影不離彼此信賴,但在某些時候她們又是彼此可敬的對手。Lila是個聰明、勇敢的女孩,她不怕男孩的欺凌,Elena非常羨慕Lila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果斷力,並在暗中模仿她,埃萊娜一邊羨慕她比自己勇敢,一邊被她的勇敢所吸引,和她成了如影隨形的朋友。大了之後,埃萊娜升入高中,但莉拉卻因家窮不能上學,埃萊娜既同情莉拉,又暗自沾沾自喜。而莉拉也嫉妒羨慕埃萊娜能繼續上學,於是就暗地裡自學,不想被莉拉比下去。
兩個人既能託付秘密又暗中競爭,既互相理解又會生出嫉妒,既希望對方過得好,但又不希望對方過得比自己好太多。
誠如原著所說:「只有你身為女人才會知道這些醜陋的秘密」。
閨蜜間可能就是這樣,因為關係太近了,近距離博弈,短兵相接,所以關係是粘稠的。見不得對方比自己過得好,也見不得對方不好;既欣賞對方的優點,對比之下又很容易產生自卑或嫉妒的情緒。也許對於一個女性而言,最難承認或說出口的,除了暗湧的欲望,就是我們在嫉妒或厭惡著那個最好的朋友。
Lila雖然是個天才但家人無法資助她繼續求學,並要求她到家中經營的修鞋店幫忙,同時還得面臨幾個公子哥的追求。Elena理解Lila無法繼續升學,帶著矛盾的關愛和忌妒獨自求學,但她總是希望Lila可以再當那個與她競爭的夥伴。
年僅16歲的她們,很快進入人生的分水嶺,Lila決定嫁給肉鋪老闆,但她卻在婚宴上發現丈夫的秘密,而Elena也將進入成人世界,她不僅要擔心未來,也對思想前衛的男孩有了一份好感。
影片讓我印象最深的場景,是當街坊混混馬爾切洛想要搭訕、調戲埃萊娜時,莉拉挺身而出用割牛皮的美工刀頂住馬爾切洛脖子的瞬間。莉拉以身犯險的勇敢,詮釋了她們之間的友誼:她們可以為了保護對方而犧牲自己的安危,但同時,她們的友誼中也摻雜著嫉妒、攀比的微妙心理。
「當莉拉決定戰勝阿方索和恩佐時,她像勇士一樣光彩照人,我覺得她是那麼漂亮,我記得就在那天,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跟著她,跟隨她的步伐,我母親的跛腳就威脅不到我了。」——埃萊娜
2020年,第二季如約而至,兩個人依舊延續第一季這種微妙的關係。16歲的莉拉出落的越來越漂亮,有了許多追求者,最後,她選擇嫁給了肉食店老闆的兒子,成了闊太太。此時,埃萊娜既為莉拉感到開心,也為自己感到沮喪,一直驕傲於自己有上學機會的她,開始覺得上學沒有用,不上學的莉拉,做了闊太太,而自己卻一無所有。想到莉拉在婚後就要成為真正的女人,她迫不及待的想要和自己並不愛的男友發生關係,只為了告訴莉拉自己也成為女人了。然而,當莉拉度蜜月回來,事情卻超出了埃萊娜的預期。
婚禮之後,莉拉就發現丈夫並不是婚前正義善良,深情款款的樣子。他以欺騙的手段得到她,滿足了內心的虛榮,然後就對她非打則罵,極盡羞辱。婚禮當天,發現丈夫真面目的莉拉不願滿足他的欲望,他上來就是狠狠的一巴掌,然後粗暴蠻橫的強姦了她。這就是那個年代女性的狀況,這就是她們想要逃離的階級。
曾經《紐約時報》問費蘭特,希望從這部作品中獲得什麼?費蘭特說:即使我們無數次被引誘去卸下我們的防衛。出於愛,出於疲憊,出於同情或者好意。我們女性都不應該這麼做,我們會一寸一寸地失去我們已經爭取到的東西。
這部劇很吸引人的另一點就是人物間宿命的味道。
尼諾最恨他父親的虛偽和濫情,但他長大後跟他父親一模一樣,唯一的差別是他比他父親更聰明更英俊,所以殺傷力更強,並且他總能找到為自己開脫的理由。讀者能想像到,父親在他小時候的出軌行為給他帶來多大的傷害和屈辱,聰明的他能透過父親虛偽的模具看到父親不堪的內在,他是如此厭惡,但諷刺的是當他變成了自己最厭惡的人時卻渾然不覺。
這部劇在中國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劇中所呈現出的現狀並未在當下的現實中消失:劇中的許多男性角色性格粗魯、對物質財富充斥著無節制的渴望、由貧窮而滋生出的病態的冷漠和勢利如傳染病一樣帶給整個社區的人,集體對精神生活有著強烈的敵視。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兩位女主不同形式卻殊途同歸的反抗才變得富有價值。同時,它也給那些懸浮的國產大女主電視劇一記響亮的耳光:缺少真實性,讓那些劇集中的大女主變得越發麵目可憎。
真實,這大概是我對這個系列印象最深的特點,費蘭特在還原真實,無論是人物關係裡那些不能說不被提及的齷齪,還是糟糕的人生潦倒的角色,都鮮活到和我們的人生直接掛鈎。每個人都能在某個情節和某個細節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被正視的自己。
正是那些你不想成為的人,最終決定了你會成為誰。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