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這時郭沫若提出可以可以以科學院附設高等院校。聶榮臻副總理經過考慮後向周恩來總理匯報擬辦大學的事情,得到首肯後,向中央報告,之後中科大應運而生。
中科大的南遷史
說到中科大的南遷一家歡喜四家愁,1969年因為當時歷史情況的原因,中科大已不能繼續留在北京,當時中科大南遷時首選了三個省,第一個就是河南省,當時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勳以南陽無法負擔大學供給等為由,不同意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南陽!當時正趕上自然災害,中科大2萬多人的衣食住行問題,在當時確實會給河南省政府一定的壓力,現在回首之後河南作為中國第一高考大省,只有鄭州大學在「211工程大學」中苦苦掙扎,河南省政府不知道會作何感想。但是已當時的大環境來說,河南省剛剛完成省會的搬遷工作,以及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不能說他做錯了什麼,只能說有點惋惜。河南拒絕了中科大擬定了第二個備選方案,湖北省,當時中科大專門派考察小組到湖北沙市(現湖北荊州市區),當地適合辦學條件的場地已經本科學院的五七幹校所佔(五七幹校是指上世紀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再加上湖北已經接受了地質學院等高校,所以湖北也婉拒了中科大。之後中科大又選定了江西省做為考察地,但是江西也已經濟狀況的原因婉拒了中科大,現在的江西省也是高考困難省,教育資源不足是主因。就在中科大生死存亡的時候,安徽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時的安徽省省委書記李德生力排眾議將重大可留在了安慶,之後開始將中國科大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裡,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後來,確定將中國科大安置在安徽省會合肥,騰出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的校舍,來安置中科大。可以說當時的安徽,為了留住中科大,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並明確表示「在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吧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國際形勢好轉後,郭沫若等想把中科大遷回北京,被安徽省阻止。上海政府要求遷移到上海嘉定,被安徽領導以機構龐大,不利於遷移為理由拒絕!中科大最終被定格在安徽省省會合肥。而今中科大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流大學!
不得不說的「科大少年班」
自古英雄出少年,1978年3月8日,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大力倡導和熱心支持下,在鄧小平、方毅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少年班的出現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新,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實踐。科大少年班可以說是神童的聚集地,至2018年,科大少年班已經走過了40年。40年來,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學生總計1620人,已畢業1327人,其中1035人考取研究生,佔91%。前16屆畢業生(1983-1998年)共 590人,64%獲得博士學位(含碩士),90.9%獲得碩士學位。少年班歷史雖然不長,培養的傑出英才星光璀璨!湧現出駱利群、莊小威、張亞勤、杜江峰等5名中外科學院的院士和眾多活躍在科技、金融、網際網路等業界前沿的精英人才。
少年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未來10-20年後中國乃至世界上學術界、產業界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正契合「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科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