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663期】
疫情在發展
你或許因害怕被感染而恐慌
或許因無法親友相聚而遺憾
或許因為父母過分擔心而煩躁
你不斷刷新手機信息
過多的負面新聞讓你焦慮
甚至在噩夢中驚醒
.......
不停的疫情報導
我們關注大量的負面信息
即使沒有親歷病毒感染
卻感同身受
可能會因此出現替代性創傷
疫情給我們帶來的不再是單純的恐慌
我們要預防疾病
也要處理心理危機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你是否因為疫情的肆虐而變得恐慌無心做事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森田用了八字箴言
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應對當前局面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當前疫情下,人們普遍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恐慌、不敢出門、茫然、失望、易怒、放棄,等等。上述數種負面情緒都源自一種,即對疫情的恐懼。而人對疫情的恐懼,本質上就是對死亡的恐懼。
1.森田療法觀點
森田療法由日本人森田正馬創立,核心理念就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心理體驗創造了一份行之有效的生活準則。森田認為,「死的恐懼」和「生的欲望」成正比關係,「生的欲望」有多強,「死的欲望」就有多強。
人若不接納自己的恐懼,就會產生兩種情緒:
一是因恐懼而認為自己無能,從而對自我產生否定傾向;
二是努力消除恐懼而沒有成功,反而讓自己更加焦慮、抑鬱和煩躁。
2.森田療法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accept」,除了常見的「接受」、「採納」解釋外,森田認為還有「認帳」的含義。在客觀世界裡,人類更容易認帳;而在內心世界人類不願意也不易承認一些由主觀情緒產生的意願。
二是「act」,意為「行動」。每一個人都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手腳、舌頭與嘴巴。正因為如此,社會才要求每個人對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負責。
3. 森田療法助力心理戰疫,
我們能做什麼?
第一,順其自然,疫情之下,接受消極情緒,激發積極情緒
森田對心理上的各種苦惱症狀提出「順其自然」的態度。人應當接納自己的恐懼,以順應生存本能對自我的保護,而不必過分苛求自己,森田把這種心態稱為「順其自然」。面對新冠疫情,我們既然不能直接控制恐慌情緒,也不必因為體驗到恐慌而負責任。我們需要先接受這些負面情緒,看看自己能夠做什麼。
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激發自己抗擊疫情所期待的積極情緒。這樣也能減少不良情緒產生的消極影響。比如在家裡跟著視頻學跳舞、聽喜歡的音樂、室內做瑜伽,利用keep軟體健身打卡,跑跑步,與朋友打電話發微信聊天,問候親友,以上行為都可以創造出積極的情緒。
第二,為所當為,疫情之下,利用好假期,做有意義的事情
森田提出的「為所當為」的行動準則,即靜下心來,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為所當為」的典型代表,要數牛頓了。1665年的鼠疫風暴橫掃倫敦蔓延到了劍橋,學校不得不停課。牛頓回到自己家鄉,把住房變成了實驗室。一天牛頓來到院子裡,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思想翻滾,隨後發現了萬有引力。正是因為這場1665-1666年鼠疫的流行,牛頓才有充沛的精力去發明與創造。
疫情之下,我們宅在家裡,也可以思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讓枯燥、乏味的假期變得更有意義。比如,看一看曾經想看沒時間看的電影電視,細細品讀有啟發意義的書籍,思考工作計劃,撰寫讀書筆記。好好利用這個假期,響應號召,安心在家,充電學習,把疫情危機視為尋求生命意義的轉機。
第三,做積極心理暗示訓練,聚焦身心改變,對未來充滿信心
森田療法有助於我們用平和心態接納自己當先的情緒,引導我們採取力所能及的行動,過有意義的生活。受其觀點啟發,我們也可以進行適當的積極心理暗示訓練,平安渡過抗擊疫情的艱難時期。
積極的鼓勵和暗示,一樣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好的鼓勵與暗示可以讓我們更加自信和有勇氣,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面對挫折。相反壞的心理暗示,則可能讓我們永遠一蹶不振、一無所成。我們可以每天睡前花幾分鐘的時間,在睡前想一想今天讓你感到開心的人或事,告訴自己疫情會過去,把身心安頓好,未來會更好,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訓練可以讓人內心充滿力量,做出積極行動改變,對未來充滿信心。
聚焦於自身心態和行為的改變
安放好自己的身心
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安靜下來,接納現實
同心抗疫,攻克難關
作者簡介
劉邦春:心理學博士後,航天工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長期從事軍事心理學教學工作。美國克拉克大學公派訪問學者,挪威科技大學高級國際合作研究員,曾赴挪威科技大學執行公派國際學術交流任務。
抗疫有我,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