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海笑長,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印度電影《皮胡》。
本部影片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來的。影片以主演小女孩的名字命名,講述了一個三歲小女孩皮胡在爸爸出差,媽媽留下遺言吃安眠藥自殺的情況下,孤獨地在房間度過多次生死交關一整天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讓很多爸爸媽媽久久不能回神,這部電影真的值得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看看,算是給現實中的人們警鐘長鳴吧。
3歲的皮胡剛剛過完生日,但是就在生日這天,父母大吵一架,第二天父親出差一大早就離開了家,母親則服藥自殺,家中只留下了幼小的皮胡。
皮胡從滿地的彩帶、氣球中迷糊醒來,但是不管怎麼叫,媽媽都沒有醒過來,她獨自下了樓。聽見水龍頭一直有水流出,旁邊的鏡子上,用口紅寫著――當初我不聽家人的勸阻非要和你在一起,得到了什麼?你不是說除非我死了你才會回來嗎?現在我走了。
樓下還是昨天媽媽給她舉辦生日派對的裝飾,連霓虹燈都還亮著,她想找爸爸,但是她的個子還不夠高,所以開不了門。
她想喝水,但是發現手太小了,根本就捧不到水喝,女孩踉踉蹌蹌地從凳子上爬了下來,差點摔了一跤。
在廚房的地板上灑落著一個開關。女孩拿著報紙和洋娃娃回到房間繼續找媽媽,她搖了媽媽很久,但是媽媽都沒有理她,卻把媽媽握在手裡的安眠藥散落在地板上。
女孩很快就被灑落的藥片吸引了,她爬到了地上,用小手將藥片裝回來藥瓶裡,她詢問媽媽,這個是什麼呀?媽媽並沒有回覆她,就在她認真地裝著藥瓶時,媽媽的手機響了。
女孩搬來凳子,艱難地爬上書架,想把手機拿下來,但是一不小心手機又滑落到了床底下。
在不經意間,電話居然被接通了。電話裡傳來爸爸生氣的聲音,爸爸生氣地說,你怎麼可以懷疑我和你閨蜜的關係,昨天我忘了女兒的生日,你們女人就是麻煩,昨天你不應該這樣的。
我今天要去加爾各答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我忘了把熨鬥的插頭,熨鬥的自動開關壞了,一定要把插頭拔掉。
電話那頭的爸爸顯然不知道女孩的媽媽的狀態,他聽到了女孩的聲音之後,只問了一句,媽媽呢?女兒說媽媽在睡覺。爸爸就把電話掛了。
女孩在一旁玩起了其他遊戲,突然她看到熨鬥冒了煙,她把熨鬥下的衣服拿來下來,玩了一會之後,她還是被冒煙的熨鬥吸引了,她小心翼翼地觸碰著熨鬥,小手立刻被熨鬥燙傷了。
受到驚嚇的女孩,立刻回到媽媽的身邊,哭著尋求媽媽的安慰。但是媽媽並沒有理她,她哭著睡在媽媽的身上,就這樣睡著了……
一個幼小的兩歲孩子,就這樣被留在了一個沒有人監管而且處處是危險的屋子裡。
飢餓的皮胡想找點吃的,用微波爐加熱卻不會控制時間,最後把餅烤得焦黑。又打開了煤氣,想烤一個生餅,卻燃燒了起來,幼小的皮胡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想用嘴把火吹滅。
這邊找不到吃的,她只好再去冰箱那邊看看。
為了在冰箱裡找吃的,皮胡不小心把自己關進了冰箱裡,所幸最後她掙扎而出。在激烈的晃動下,冰箱頂部的玻璃器皿傾倒而下,滿地浪跡。皮胡終於找到了食物――麵包片,並且在麵包片上沾上灑在地上的果醬。
在麵包上塗好果醬後,她沒有吃,而是先送到母親嘴邊讓她吃,還說她一定要吃。
在皮胡拿玩具的時候,不小心把熨鬥打翻了,燒的通紅的熨鬥就這樣扣在了熨衣板上。時間漸漸流逝。而一無所知,如往常一樣看著電視的皮胡,突然發現電視停電了。
皮胡嘗試去打開電視機後面的電源開關,可是一點反應都沒有。百無聊賴的皮胡就趴在地上,透過門縫看外面來回行走的人的腳,然後抱著她的娃娃來到了陽臺,一不小心,娃娃掉到了樓下,皮胡爬上了欄杆……
在好心鄰居的勸阻下,皮胡爬下了欄杆。這個時候有好心人開始給皮胡的爸爸打電話了。爸爸開始給家裡打電話,皮胡聽到電話響,用棍子把手機拿了出來,接通電話後,爸爸一邊讓皮胡保持通話,一邊催促司機去機場。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通話中斷。
而餓了的皮胡,再次開始尋找食物,她在桌下找到剩餘的漢堡,又把安眠藥當成了糖果放在了盤子裡。
幼小的皮胡對生死都沒有概念,還天真的問媽媽「我可以多吃點嗎?」一個接一個吃著安眠藥。
這是印度的一部家庭電影《皮胡》的情節,整部電影,只有一個剛3歲的孩子,卻讓人為之心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會有那麼大的風險的,但是也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他們才更加需要孩子的陪伴和愛護。
電影裡的媽媽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是我能感受到她的無助和可憐,但是這並不是她可以自私選擇離開的藉口,她這樣不負責任地離開了,有沒有想過孩子要怎麼活下去?
當然孩子的爸爸也是十分過分,不管什麼樣的原因,也不應該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夫妻本來就不應該有隔夜仇的, 有什麼等妻子醒來把話講清楚不就好了麼?為什麼要急急忙忙地離開。
他哪怕多關心他老婆一點,她老婆都不會做這樣的決定了。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最明亮的底色。在選擇父母之前,請確定,我們能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三歲小皮胡在爸爸出差,媽媽自殺的情況下,孤獨地在房間度過一整天,屢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故事的結局,令人久久不能回神。關於故事的結尾,觀眾各持己見,一部分觀眾認為皮胡確實已經遭遇不幸,而另一部分觀眾則認為小女孩還活著,被爸爸在床底發現「正在造一個美麗的家」……
記得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提出過「幼者本位」的說法——在他看來,覺醒的父母,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如果決定了要將一個孩子帶到世上,就有責任護他周全,讓他在幸福健康的家庭中長大。
電影《何以為家》裡小贊恩在法庭上說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起訴他們生下了我
因為有時候,父母恰恰就是孩子苦難的根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保護神
可有些父母卻是孩子一生的劫難
電影的最後,爸爸崩潰大哭。但是一切的悲劇都已無法挽回。
幼小的皮胡是悲哀的,她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母親的屍體躺在床上,沒有人照看她,幼小的生命時刻受到威脅。甚至在父親回來的時候,還想著搭建一個完美的家,讓他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他們都只顧考慮著自己的感受,完全忘記了幼小的皮胡。可是傷害無法抹去,家庭已然破碎,即便繼續下去也仍舊披負著滿身傷痕。
看完之後,內心無盡哀慟,不知是為了皮胡的悲慘,還是為了家庭的破碎,生活本不易,趁擁有時珍惜,莫要在失去時悔恨。
這世間萬物都珍貴異常,卻又十分脆弱,小心呵護都有損耗,更何況肆無忌憚的破壞,所以在其完整倍加珍惜,切莫在其碎了一地之時強行挽留,即便你拼湊出了原形,但也不復當初。
一部印度電影《皮胡》,讓不同國度的人們感同身受,也讓我們看到了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就只是在一念之間。
「我蓋了兩個房子,爸爸,叫醒媽媽,我在造一個美麗的家。」最諷刺的莫過於此,母親的短見,父親的出走,空留皮胡一個人在家。
房間裡的任何東西,這對於兩三歲的小女孩都是危機四伏:一層層的樓梯,積水的水池,高大的壁櫥,滿地的安眠藥,露出的電源插孔,關不了的煤氣火苗,陽臺的欄杆,當然還有滾燙的電熨鬥,處處心驚膽戰。
一聲聲的呼喊媽媽你快醒來,一次次的失望,幸好啊,她還不懂事,不知道媽媽再也睜不開眼睛。幸好啊,爸爸生著氣還打電話回家。 皮胡和躺著的媽媽,所有鏡頭也沒再出現第三張面孔。
人總是等到失去後才後知後覺事物的可貴。整個影片都強烈的表現出這樣的父母極其不負責任。而最諷刺的就莫過於父親所幻想出來孩子說的那些話。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在面對生活瑣碎時,誰也做不到坦然自若毫不慌張,但做錯事,說錯話傷害了彼此後能及時還重歸於好,這才是生活本應有的樣子。
生活裡本就有瑣碎,或開心或悲傷或憤怒,對所愛之人,一定要留有餘地,不要讓無形的傷害成為永不可挽回的傷痛。兩個極端不負責任的家長:一個只生不養,一個只給提供物質條件卻沒有愛的交流,讓一個2歲多的孩子,無辜的失去了生命。……
這個電影告訴了我們什麼呢: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責任感!千萬不能衝動!做事前首先要考慮未成年的孩子們!因為你們生了他們,就應該像守護神一樣庇佑他們長大,盡父母應盡的本分。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嚴……都是罪孽!
人生真的是一場守恆,被虧欠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曾經被深深虧欠過的人,都會變得像刺蝟一樣,易怒,脾氣差,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等。
所以還是覺得父母首先應該去自我成長,然後再為人父母。或者共同成長也罷,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為人父母,理所當然當了「領袖」。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我們在長大以後真的要學習一種回歸的能力。
這些能力,我們應該再回去向小孩學習。要找回自己的自愈能力,要容易快樂,要不怕傷害,越挫越勇。像孩子一樣,用一顆赤子之心,去面對這個世界。要有絕地反擊的能力,要不厭其煩,不怕從零開始。
同時,我們也要像孩子一樣,隨時敢於去表達自己,而不是畏畏縮縮怕傷害。或者總是小心翼翼的翻滾自己說過的話。要學會健忘,學會快樂,學會回歸,更要學會愛的能力。因為,如果不會愛,愛就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