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嶗山道士:穿牆而過的山海仙機

2020-12-27 瀟湘晨報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三部分·美麗傳說

26

嶗山道士:穿牆而過的山海仙機

▲兒童話劇《嶗山道士》劇照。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嶗山道士」高隱山巔清幽處,剪紙成月、化箸為美人,法術奇詭、形容撲朔迷離……在慕道凡人王七的親歷映證之下,嶗山道士連同他的歸隱之山,就如同高人親授的穿牆之術,集仙家之奧義,展露這一片山海的靈動仙機,讓人心嚮往之。

志怪小說中仙風道骨的嶗山道士,歷史上卻有著真實的映照。昔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與嶗山道士結下不解之緣。

秦始皇曾在嶗山腳下與高隱者安期生長談,引發徐福東渡的壯舉;史書載漢武帝兩次到達不其(今天以城陽區為中心、包括東部嶗山區和即墨區南部),「祀神人,建明堂」;嶗山華嚴寺風景區的唐代摩崖刻石上,有唐玄宗派道士赴這裡採藥煉丹的刻錄;宋太祖趙匡胤敕封嶗山道士、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上清、太清二宮的刻石紀事,還留在太清宮的「逢仙橋」旁……兩千多年來,嶗山先後有道觀百餘處,道士數千人,得到最高統治者賞識並獲得敕封者就有九位,其中最負盛名者當屬道號長春子的丘處機和被明代皇帝封為「真人」的張三丰。

今天在嶗山尋跡歷史上真實的嶗山道士「仙蹤」,並不困難。

民國時所編寫的《嶗山太清宮志》載:金明昌六年(1195年)「七真降臨太清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丘處機嶗山首秀,即獲擁躉無數,當他再踏入這片山海之時,便選擇了大嶗村南、峭壁危崖下一處洞窟,潛心修道,這就是後世「長春洞」的由來。據說,他曾在洞旁建一處名為神清宮的道觀,今不復存,唯留下其題寫的刻石——「訪道山」。

丘處機與青島嶗山的淵源並不止於修道傳玄,正是他將當時嶗山之名「牢山」改作「鰲山」,只因見其地處海濱,如一巨鰲伏於海上。也正源於此,明代嶗山旁所修「衛城」,獲名「鰲山衛」。

青島歷史學者魯海生前所書「魯海說青島」叢書中,提及昔日丘處機從嶗山出發,經甘隴、西域,得見成吉思汗,所行正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今天在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和嶗山的太清宮,均留有這位草原王者對丘處機頒布的兩道聖諭的刻石,往返兩地的沿途見聞,也由他的弟子寫成了一部「西遊記」——《長春真人西遊記》。

另一位嶗山道士張三丰的行事則更似達摩老祖,他一身舊布衲,人稱張邋遢,尋洞面壁清修,嶗山今有邋遢石,傳說即為張三丰修行之地;還有一玄真洞,洞口鐫刻的「重建玄妙真吸將烏兔口中吞」等殘存的十二字,傳為據張三丰手書所刻,在嶗山還能找到專為紀念他而建的張仙塔。

高隱之士的雲集,歷代帝王的青睞,愈發使嶗山成為悟道修身,遊歷歸隱的勝地,而其自然山水之界亦在仙機造化下更添人文意境。「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早在蒲松齡的「嶗山道士」聲動四方之前,大詩人李白既已縱情山海,直抒胸臆。從東漢學者逄蒙、鄭玄在此建立書院開始,道士與士的相互浸染再塑嶗山的人文盛景。

1672年清康熙年間,蒲松齡初遊嶗山,於雨後的返嶺見海市蜃樓,即興賦詩《嶗山觀海市作歌》:「山外水光連天碧,煙濤萬頃玻璃色」,而在這首詩的末尾,作者卻描摹了眼前突變的視界:「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並心生感慨:「人生眼底盡空花,見少怪多勿須爾。」為嶗山奇異變幻的景致所動而悟道的小說家,在太清宮深夜的月影搖曳中,恍見高人穿牆而過,揮筆寫就節奏輕靈的名篇《嶗山道士》。

傳說太清宮內的關嶽祠就是當年蒲松齡借住的地方,如今院內仍能找到蒲松齡的寫書亭和小說中那面神奇的牆壁。

▲2019年由青島話劇院創作的兒童話劇《嶗山道士》劇照。

2019年,青島市話劇院以時尚而戲謔的演繹方式還原了這個經典的短故事,在本土原創兒童劇《嶗山道士》的故事結尾,穿牆而過的嶗山道士仍神秘隱於高山,而撞牆踣地的投機取巧者最終悟道於日常。古往今來,「嶗山道士」已從飄渺的傳奇歸於一個地理意義上的符號坐標,不變的是永久漂蕩在這片山海之上的不容破解的仙機,隨時靜待悟道者穿牆而過,去尋獲。

李 魏

27

石老人:潮漲潮歇處石化的傳說

▲籠罩在海霧中的石老人。攝影 王 雷

「當石老人的身影被晚霞夕照,有多少情話已留在海濱木棧道,這是我可愛的家,名字叫青島……」如今,「石老人」已然成為外地遊客認識青島的一處文化地標,而對於「海邊生海邊長」的青島人來說,這位足有17米高,彎腰凝視遠方的「老人」,便是對於家鄉最美好的記憶。正如歌詞中寫的那樣,時光不停流轉,它屹立在那裡,潮漲潮歇處,迎接屬於這座城市的朝陽和晚霞。

據介紹,「石老人」的形成,實際上緣於千百萬年的風浪侵蝕和衝擊。隨著嶗山腳下的基巖海岸不斷崩塌後退,大多石柱被研磨成細沙沉積在平緩的大江口海灣,唯獨這塊堅固的石柱殘留下來,在海浪淘洗之下成今日之形狀,從西北方向望去,像極一位老人,佇立於碧波之中,故稱「石老人」。

關於石老人的傳說,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一位老人和他女兒的動人故事:幾百年前,在嶗山上有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村落,村裡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漢,和他聰明美麗的女兒海花相依為命。由於老漢年老體弱,海花便肩負起養家餬口的重擔,不料,一天海花出海打魚時,卻被深海之下的龍王太子設計將她搶進龍宮。老漢在家左等右等,仍不見女兒的蹤影,便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一日,正當老漢在水中拄腮凝神,龍王施展法術,將他化為一塊海中礁石。在海中遙望父親的海花傷心欲絕,她拼命掙脫束縛,向父親跑去。當父女二人相遇之際,龍王又再次施展法術,將海花化為懸崖之下的一塊巨礁,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考證這位「石老人」在海裡佇立了多久,對於生長於此的人來說,石老人就像是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粒子,讓山、海、風景有了更加豐富的色彩。正是基於這種無法言狀的情感,若七珠寶文化藝術博物館館長鍾峰在創作的飾品《嶗山!嶗山!》過程中,首先想到了石老人這一元素。「我從小在石老人海邊長大,即便後來離開這裡外出求學、工作,只要一提到石老人,我都可以在腦海中迅速勾勒出它的輪廓,可以說它的形象早已紮根在我的腦海裡。所以這次創作嶗山味道系列作品時,我首先想到了這裡。在我看來,石老人並不是海中一塊孤零零的石頭或一處單獨的景點,它是整個嶗山地貌特徵的代表,是『海上仙山』形象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們對於這座城市深深地情感和眷戀。」

楊琪琪

28

八仙墩:八仙過海,嶗山起步

▲位於嶗山太清遊覽區的八仙墩。 (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供圖)

數不盡的詩文佳作,道不完的風物傳說。有「海上道教第一名山」美譽的嶗山,自古便被稱為「神窟仙宅」「洞天福地」。歷代文人墨客無不為此處的仙山聖境所傾倒,南燕地理家晏謨在《齊記》中稱「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勞」,唐代大詩人李白也留下了「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的千古詩篇。而在諸多的嶗山故事中,著名嶗山十二景之一的「海橋仙墩」最接近「仙」。八仙墩也像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只見仙蹤,難見仙顏。

八仙墩位於嶗山太清遊覽區,由太清宮東去六七公裡,為嶗山盡頭,峰巒突兀,名為覆盂峰,俗稱「嶗山頭」。此地海拔372.8米,三面海浪衝擊,懸崖峭拔如削,上築燈塔,登其上,海闊天空,一望無際,臨崖俯視,但見巨浪翻騰,卻不見山根水岸,身如凌虛,魄隨浪搖。而那處被明代大學士高弘圖讚譽為嶗山「第一奇、第一麗」之景觀的八仙墩,即位於嶗山頭西南側懸崖之下。

八仙墩在嶗山相當有名,但由於此處山勢險峻,沒有被劃入景區遊覽範圍內,因此,別說是外地遊客,就是對於大多數的青島本地人來說,都很少抵達。「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崎嶇山路的跋涉艱難,反倒讓這處景觀倍增仙家靈域的神秘色彩。

《嶗山志》中這樣記載八仙墩:「有石坡廣數畝,東下斜插入海,海水洶湧,山勢若動,其北則峭壁千仞,險峨逼天,下納上覆,其勢欲傾,石層作五色斑駁如鏽,處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錯布,面平可坐,海濤衝湧直上與墩相擊,搏浪花倒卷數丈,飛舞空際,如玉樹,如銀花、如琉璃,如珠磯,可喜可顎,洵山海奇險之極觀也。」 嶗山頭是由海蝕巖層組成的奇特自然風貌,蜿蜒起伏的峰巒到此戛然而止,山峰直插入海,形成一道高約60米,長約200米的崖壁,石色褐黃,五彩斑斕。此處巨浪排空,狀如鼎沸,怒濤撞壁,聲若驚雷,山搖搖欲動,巖岌岌欲傾,扣人心弦,驚險萬分。

因其壯觀瑰麗的景色,八仙墩也衍生許多神奇的傳說,並與歷史上的眾多人物結緣,最出名的莫過於「八仙過海」。

自古以來,崑崙山是玉潔冰清的世界,那裡一片冰雪,傳說是八仙修煉的地方。有年春天,韓湘子在仙界看了一眼人間,說:「眾位大仙,大事不好,人間有了災難,遍地烏煙瘴氣,我們該下去普度眾生了!」鐵拐李一聽,說:「東海瀛洲仙草多,咱們到那裡採來百藥,解除人間瘟疫也是一件美事,要過海,最好還是從山明水秀的嶗山起步。」而這,就是民間關於「八仙過海,嶗山起步」這一傳說的精簡版。

具體到傳說與現實的關聯上,在嶗山頭懸崖下方,有十多方大石散布,高約3米,長闊5米至6米,上平如削,高低方圓不一,石色與壁同,光彩耀目,如錦似繡,傳說中八仙 漢鍾離、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採和、韓湘子、何仙姑過海時,曾在此休息過,一人坐一個石墩,故得名「八仙墩」。除了此處,多位仙人還在嶗山其他地方留下足跡,如九水有呂祖廟,傳為呂洞賓所留;七水有小丹邱,又稱小梳洗臺,傳為仙姑梳洗所用,並有照影壁、仙姑洞等遺蹟;仰口仙人橋有張果老毛驢蹄印。相公帽、靴子石等景觀也是仙人來到嶗山的印記。

對於八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詩讚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開。勢吞滄海盡,潮壓萬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來。蓬萊應浪藉,身世重堪哀。」即墨文人周思旋詩曰:「五色錯仙墩,女媧遺石存。雲浮蒸海氣,濤怒齧山根。應有魚龍嘯,但聞風水吞。漁樵閒話久,來往自朝昏。」

另外,此處附近還有驅虎庵、張仙塔、試金灣、曬錢石等景觀,尤其是從太清碼頭乘船在海上遠觀八仙墩時,還路經釣魚臺,享有盛名的「一字詩」——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也可謂道盡了此處秀景的真諦。

胡相洋

嶗山道士 嶗山 張三丰 蒲松齡 呂洞賓

【來源:青島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美景山東║海上第一名山——青島嶗山
    嶗山形成於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天工造化,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嶗山東部和南部緊臨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山下,海岸蜿蜒曲折,岬角、海灣以及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海上看山,群峰聳立,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風疾波湧之時,但見「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山海奇觀」,令人流連忘返。嶗山資源豐富。
  • 講講嶗山道士的故事,老道士講述真正的修行高人故事
  • 從「嶗山道士觀」到「青島院士港」 這裡迎來全球最強大腦!
    《嶗山道士》上映。  隨著動畫片的播出,青島嶗山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嚮往之地,動畫片離奇的劇情,也讓青島增添了幾分神奇。  36年過去了, 你絕對想不到,如今的青島不僅吸引海內外的遊客慕名而來,在嶗山腳下,更是建起了「青島國際院士港」,吸引全球知名院士來做科學研究!
  • [說唱精選]馬思維-嶗山道士 ,來嶗山請你喝嶗山可樂!
    嶗山道士 | 馬思維的代表作之一  小編最喜歡的說唱歌曲之一,相信你們也都聽過,一起來回顧一下,下次一起去嶗山喝可樂哈。定要到嶗山去學仙(here we go ) 想立即學習穿牆術先領悟到大智慧 不用功成功是品嘗不到的滋味 準備好交學費我來做你領袖 在傳播範圍內沒人能比我說的溜 看我玩技巧耍彎刀打擊偽劣假冒 剛學點皮毛你就炫耀
  • 故事: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有個姓王的年輕人,排行老七,家境不錯。從小就仰慕仙風道骨的修道之士。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他翻山越嶺,來到一處古樹參天、歷史悠久的道觀。看到一個白頭髮、白眉毛、白鬍鬚的老道士在蒲團上打坐。
  • 嶗山道士
    今天罐頭叔叔要講一個罐頭叔叔小時候喜歡看的一部動畫片,名字叫《嶗山道士》,是一個叫王七的年輕人學仙術的故事,那他到底如願以償了嗎一起來聽罐頭叔叔兒時喜歡的動畫故事《嶗山道士》。《嶗山道士》mp3下載:http://pan.baidu.com/s/1slJLLOL
  •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〡琅琊臺,秦皇漢武於此東巡駐蹕
    ▲2020年5月2日 青島日報3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一部分 歷史源流>  位於西海岸新區琅琊鎮琅琊山上,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  琅琊臺:秦皇漢武於此東巡駐蹕   海與山是青島的特色,與青島嶗山相比,琅琊臺更是有著獨特悠長的歷史文化傳奇——琅琊臺作為秦始皇、漢武帝東巡,徐福海外尋仙的文化名山,也是海上絲路史上最早的起點之一
  • 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有個姓王的年輕人,排行老七,家境不錯。從小就仰慕仙風道骨的修道之士。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
  • 嶗山道士的高超琴技:翰林拜師,重臣追捧,名流進山只為聽琴
    咚咚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起過,嶗山上的道士們有兩大愛好,一個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武術,另外一個知道的人不太多,不過單論水平的話,要比嶗山道家武術強不少,那就是——彈琴。道士們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修煉內丹等目的,這琴就是怎麼回事呢?
  • 嶗山太清宮風景優美好去處
    道教聖地很多地方都會有名為「太清宮」的道觀,比較有名的有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太清宮等等。嶗山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環抱,宮在峰下、大海當前,符合傳統風水學中的背山面水格局,環境極佳。
  • 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聊齋志異再敘伏妖傳奇
    童年記憶中有一部經典動畫《嶗山道士》家喻戶曉,通過傻小子王生一心求道修煉磨難不斷的故事,講述了要持之以恆,不要好高騖遠才是做人和修道根基的道理。據悉,改編自《聊齋志異》的同名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這次一心求道的王生肩負了拯救蒼生的重大使命,一段道士的傳奇故事即將展開。
  • 《嶗山道士》出真人版電影,香港老戲骨助陣,導演主演都是90後
    《鬼吹燈之湘西密藏》等多部作品;男主角是90後演員何其煒,先後出演了《發個微信去天界》《總裁在上我在下》《男狐聊齋》等影視劇;女主角是胡雪兒,曾跟導演羅樂合作過《鬼吹燈之湘西密藏》。《嶗山道士》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章節,講述的是一個慕道求仙的年輕人,在嶗山偶遇到一個神仙。
  • 《嶗山道士》出真人版電影,香港老戲骨助陣,導演主演都是90後
    10月19日一大早,香港老戲骨吳岱融更新了社交動態:「嶗山道士橫店之旅,又見到我的舊朋友們。」通過他的文字和配圖,扒姐分明吃了一驚:39年後,《嶗山道士》出真人版電影了?這部電影的導演是90後羅樂,先後執導過《獵魂師》《摩碼者》《大聖伏妖》《鬼吹燈之湘西密藏》等多部作品;男主角是90後演員何其煒,先後出演了《發個微信去天界》《總裁在上我在下》《男狐聊齋》等影視劇;女主角是胡雪兒,曾跟導演羅樂合作過《鬼吹燈之湘西密藏》。配角方面,香港老戲骨梁家仁和吳岱融助陣。
  • 山東,青島,嶗山,這次換成啤酒廠出名了
    最近嶗山啤酒廠出名了,但是出名的方式不是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如萬眾矚目,口碑爆棚。故事是這樣的,河南南陽的李先生近日在飯店吃飯時,花 6 塊錢買了一瓶嶗山啤酒。開蓋後,發現拉環上寫著「叄圓換購青島原釀 500 聽」,立刻拿著拉環去店家兌獎,給出的答覆,兌獎截止時間已過,對此嶗山啤酒回應稱,換購青島原釀500聽是指500毫升,不是指500罐這個活動目前沒有過期,只要有售嶗山啤酒產品的地方都可以兌換。李先生氣憤不過,嶗山啤酒這是愚弄大眾啊,發在網上,一時成為網上熱議,熱搜不斷。
  • 《嶗山道士》全網下架,馬思唯眾多求仙學徒痛失課件
    雖然每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會喜歡不同風格的歌曲,但是像包子這樣心裏面有個私人小歌單,沒事拿出來循環一下的,應該也不在少數吧。不過很不幸的是,一首肯定在很多人歌單裡的歌被下架了。今天很多網友反映在各大音樂平臺都已經搜不到馬思唯的《嶗山道士》,包子試著搜了一下,果然無論是QQ音樂、網易雲音樂還是蝦米音樂,《嶗山道士》都已經不見蹤影。
  • 王以太:Shout out to馬思唯,教我學習穿牆術!
    王以太的後面一句歌詞正是出自馬思唯的經典之作《嶗山道士》。拋開這個梗不說,馬思唯的這首《嶗山道士》絕對稱得上是中文說唱圈Old School的經典之一。馬思唯作為betamaker出身的Rapper,製作的Beat一響就點明了主題,把你帶入了嶗山道士的氛圍,這也是歌曲聽起來舒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馬思唯經典《嶗山道士》被下架,這裡還能聽.
    《Swimming Pool》兩首歌都是很棒的說唱,尤其是《嶗山道士》,絕對算得上馬思唯的代表作。這首歌真的太經典了,就算放到中文說唱史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要學神仙 駕鶴飛天 點石成金 妙不可言」,前奏一響,你一定會止不住的哼出這四句。
  • 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戲流水冬觀雪,這裡是嶗山~
    嶗山,是一座山,代表一方地區,更是一個符號。她代表著海上仙山的萬千景象,代表著自然條件優越、人民豐衣足食的生活,也代表著青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嶗山」之名,幾經變換。早在秦朝之時便有「勞山」之名,唐代玄宗皇帝派道士前往煉丹,又更名為「輔唐山」;全真道掌教丘處機又易名為「鰲山」... 從嶗山之名的變換中便可得知嶗山歷史之渾厚,源遠流長。多少多少年前,嶗山曾是汪洋大海,後來,地殼運動撞擊,嶗山才漸漸崛起。
  • 在青島嶗山的天苑頂峰,有郭沫若題刻的詩詞,還能飽覽海灣美景
    青島之東,黃海之濱,屹立著一座海上名山嶗山,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多少文人雅士來青島嶗山寫下山中絕句,這裡古老而神秘,這裡雲集了天下的名道,這裡有著秀美萬千的自然人文風光。嶗山的仰口景點對外以「仙山宮殿」和「灣岸海灘」的景觀為主要特色而聞名,宮殿指的是位於半山腰的千年道觀太平宮,仙山是我想攀登的宋太祖敕封上苑山,海岸沙灘當然是山下的仰口灣沙灘。
  • 青島嶗山茶十大名茶評出!萬裡江茶業拔得頭籌
    6月4日,「青島嶗山茶評比大賽」嶗山區舉辦。38家企業分別送選了78個綠茶樣品和59個紅茶樣品,分別評選出了「嶗山茶十大名茶」,「嶗山茶名茶一等獎」,「嶗山茶優質獎」等三個獎項。   魯網6月5日訊(記者 劉亮亮 實習生 宋慧成)盛夏種收皆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