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羨慕別人的愛情嗎?
這是一位女讀者問我的,她說了一些自己和男朋友的不愉快,然後告訴我,她經常羨慕別人的愛情。
我看到這個問題後,想了想,應該是羨慕的吧,尤其是會羨慕那些白頭偕老的愛情,就像你走在路上,會下意識的羨慕那些漂亮的女孩,性感的身材一樣。
羨慕別人是一種很常態化的心理體驗,只是年齡越大,經歷越多,這種羨慕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會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短。
因為心裡很清楚,羨慕別人的愛情,是因為我們拿自己愛情最真實的一面,甚至最不堪的一面,去對標別人愛情最高光,甚至最幸福的一面。
以裡子觀照別人外在呈現的美好面子,以實際生活比對別人充滿儀式感的朋友圈,最後只會更加覺得自己的愛情,就是一襲爬滿蝨子的袍子,扔了,可惜,不扔,雞肋,將就著,憋屈……
所以,大約不知從哪一年開始,我就變得不會經常羨慕別人的愛情了,因為真實的愛情,充滿了無數個時刻……
荷爾蒙分泌的激情,激情消褪後的平淡,平淡消褪後的習慣性陪伴,當然,中間也穿插著激烈的爭吵時刻,覺得他不愛我的委屈時刻,懷疑,不信任,受傷等時刻……
當你越是成熟的時候,你就越會明白,這種羨慕,是對自己愛情的不公平,因為你參與了自己愛情的全部時刻,卻僅僅旁觀了別人愛情的高光時刻,就仿佛那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因為吃了賣面阿姨的一碗麵,就感動不已,而卻忘了自己的媽媽,雖然嘮叨,事多,卻給自己做了無數碗面。
羨慕別人的愛情,也是如此。
但是,當你意識到這種對比的不公平,卻依然習慣性羨慕別人愛情的時候,它傳遞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對自己目前的愛情狀態,是不滿意的,換言之,愛情裡,你並不是那麼幸福。
那麼,可能是哪些元素導致,你在愛情裡滿意度沒有那麼高,幸福感沒有那麼強烈呢?
首先,對自己的愛情不滿意,很有可能是你對愛情有誤解。
在商業時代,人們為了省事,習慣性的標籤化一個人,比如男人就應該是怎樣,女人就應該怎樣,愛情就應該怎樣,標籤化讓一切變得簡單,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很複雜,標籤化喜歡締造一個完美模板,但實際上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
這就導致大家進入實際生活中時,發現自己被欺騙了。
但究竟是生活欺騙了你,還是你理解錯了生活?很難說的清楚。
尤其是關於愛情,古往今來,人們真的是窮盡了所有想像,去最大限度的創造極致浪漫的故事,但是,人們越是追捧一樣東西,就越是證明,這種極致的美好,是稀缺品,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備品。
理想化的愛情,只存在於理想中,只是參考標準,只是你應該努力的參照方向,你卻誤以為,它就是愛情裡天然應該必備的元素。
比如,你以為愛情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實際上的他可能你不戳一下他不動,你以為的愛情是他寵著我愛著我為我不顧一切,但實際上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人生夢想,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把你當做全世界實在是分身乏術。
所以,如果你誤解了愛情,愛情就很難寵幸你。
其次,覺得另一半不夠愛你,有時也是源於男女思維差異。
我和另一半早年的感情經歷非常波折,隔一段時間就會鬧矛盾。大概率以我覺得他不愛我為開端,然後他用合理解釋消除我的疑慮為結束。
而我覺得他不愛我的理由,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和同伴之間都會互相分享,我們會點不一樣的菜,然後交換著吃,但是我對象卻完全沒有和我分享的概念,至少我不提醒他,他就想不起來。
再比如,我喜歡浪漫,不是那種需要情人節送花送禮物的浪漫,而是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帶回來一朵玫瑰花的浪漫,但是我對象既想不起來情人節送花,平時也毫無儀式感概念。
就在上個月,我們還因為一些事情不開心。
因為他覺得送我的東西我都不滿意,一言難盡的直男審美我就不吐槽了,為了避免他再次亂花冤枉錢,我直接告訴他,以後出差帶禮物就送我口紅吧,我特別喜歡口紅。
結果,他出差回來給我帶了只口紅,特地告訴我,他問了公司好多女同事,這款口紅最好用,顏色賣的最多,然後他就給我買了。
我雖然感謝他記得我說過喜歡口紅,但也難過於這麼多年,他居然都不知道我的口紅色,我最鍾愛的口紅色從來都沒有變過,他居然需要問很多女同事,煞費苦心之後買了一款我並不喜歡的顏色。
所以,他是眼瞎嗎,看不到我每天塗的口紅是什麼顏色?他是心盲嗎,對我的事情一點也不上心?
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裡都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他其實沒有那麼愛我。
如果他愛我,他就會知道…如果他愛我,他就會怎麼做…
但我的理智也在告訴我,由於男女思維差異太大,他愛你,他也真的不知道怎麼做,他愛你,他也可能做不好。
所以,當你覺得他某件事做得讓你不滿意時,可以發洩情緒,表達不滿,但過後你也要理性的思考,究竟是他不愛你,還是他不知道怎麼愛你。
如果他不知道,就告訴他,如果告訴他了,他做不到,而這一點無關痛癢時,不妨就抓大放小吧!
當然,要是你很在意某個點,特別強調過需求,而他卻依然不肯做,那麼,與其糾結他愛不愛你,不如仔細想想,他適不適合你,畢竟愛情裡,感覺舒服也很重要。
最後,很多女孩在愛情裡有失落感,有時也是源於我們自我要求較高,而自我的完整度不夠。
所謂的自我要求較高,就是我們習慣性的對人對事,有著無意識的高期許,高標準,高要求,所以,在面對愛情時,也會下意識的將這種高期許,投射在另一半身上。
拿我自己來說,我就是高標準高期許的人,所以在我和對象的愛情初期,常常他吭哧吭哧的覺得很努力了,而我卻覺得,你只能愛我到這個程度嗎?我的要求很過分嗎?
後來,我們吵架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不是因為他越做越好,事實上,婚姻越往後,雙方能夠投入的關注和維繫,是隨著時間節點不斷降低的,但是,這段關係之所以沒有破裂,是因為隨著時間,我們雙方的自我完整度都在提高。
一位西方情感心理學家,在研究當代人為何婚戀關係充滿痛苦時,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解釋,她說,過去,人們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有著非常牢固的鄰裡關係,龐大的家族關係,有很多兄弟姐妹,而今天,人們背井離鄉,獨自生活,兄弟姐妹越來越少,人們的自我意識也不斷提高,導致孤獨感也越來越重,所以,人們將所有對關係的期望和渴望,都投注在愛人身上,伴侶身上,他需要肩負靈魂伴侶的期許,父親般的疼愛或母親般的包容,鄰裡和親人的互助與合作,以及共同孕育撫養下一代等等很多職責……
愛情,背負的東西太重了,這是人們在愛情裡痛苦的根源。
所以,今天我們提倡個人應該致力於自我的完善發展,就是因為你只有自己能夠和這個世界圓融相處,擁有比較牢固的親情,友情,比較幸福的生活圈時,你才不至於過分的苛責愛情,過分的要求另一半,你才能儘可能的將愛情視為生活的調劑品,而不是必需品。
我們以為的愛情是《鐵達尼號》裡的生死與共,但實際的愛情卻大多活成了《革命之路》,同樣是萊昂納多和凱特·溫斯萊特溫情主演,結局卻天懸地隔,大相逕庭。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研究《革命之路》的悲劇性結局,你就會發現:這不是婚姻的悲劇,這是個人的悲劇,個人無法自洽的在這個世界生活,個人對婚姻寄予了過多的要求,最終導致了失望和絕望。
我是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本性裡並不相信愛情是永恆的,有人會一輩子愛我,我看待愛情的底色是悲涼的,但是心態是樂觀的。
這種儘可能樂觀的心態,並不是現在養成的,而是隨著時間和閱歷,漸漸滋養的。
回首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最想對自己說的話就是:別著急,慢慢來,時間會教會你一切,也會告訴你真相!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太心急,太焦慮,總是急於想知道,他究竟愛不愛我,他到底適不適合託付終身,我們不斷的去考驗他,去驗證愛,忙到手足無措…….
但是,當你自我發展的越完善,心態越成熟之後,你就會明白:他愛不愛我重要嗎,如果在一起開心,他不夠愛我,我多愛他一點又如何?如果在一起不開心,他特別特別愛我,又於我何益?
所以,每次當你糾結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是不是應該轉移一下目光,抽出更多的時間讀書,學習技藝,增長閱歷,享受當下,致力於個人成長,至於他愛不愛你,適不適合你,等你完整了,就自然而然知道了!
人生有些事情,急不得!
最後,可愛的女孩,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人生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如果那個人特別幸福,一定是因為她本身特別簡單!
一個複雜人,很難享受純粹的幸福,但是一個渴望活得深刻的人,她追求真實,而不單單是幸福!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