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Joe剛擁有了一份全職老師的工作,有五險一金、很穩定,但他卻絲毫開心不起來;
因為這不是他的夢想,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站在聚光燈下表演的演奏家。
終於,他的人生有了轉機,朋友所在的樂隊缺人,需要找他臨時頂替一下。
他聽到開心的一蹦三尺高,因為他馬上就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了。
正當他沉浸在喜悅中時,遭遇了飛來橫禍,他「死」了。
他成為了一個靈魂.
眼看著自己的夢想就要實現,他心想,自己絕對不能這個時候死掉!
他想盡辦法回到自己的身體,卻陰差陽錯進入了貓的身體。
而當時和他在一起的靈魂22,此刻卻進入了自己的身體。
為了換回身體、趕上演唱會,他歷經了千難萬險,
終於在演出最後一刻拿回了自己的身體,趕上了演奏會。
他忘情的演奏,壓抑了幾十年的激情終於在那一刻全然釋放:
只是當他演完後,站在咖啡廳門口看著漸漸散去的人群,他突然感覺有些失落。
因為他發現,生活並沒有如他想的那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他自己也沒有如期待中那樣開心。
他就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突然間洩了氣;
他終於明白:
原來目標實現的感覺,不過如此。
我們喜歡誇大目標帶給我們的快樂,並以此來激勵自己不斷努力。
到頭來實現目標時才發現:
快樂遠沒有想像中的多,更多的還是空虛和迷茫。
你總認為眼前的都是苟且,詩和遠方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追尋。
卻不知,心安即歸處,處處皆遠方。
電影裡,胖子理髮師德茲的存在,簡直顛覆了Joe的三觀。
他原本的目標是做一名獸醫,但是女兒生病了,學理髮比學獸醫更便宜。
所以他選擇了學理髮,並成為了一名理髮師。
把「目標」視為生命的Joe,顯然覺得他這樣會很憋屈、不快樂。
但德茲馬上否認了,他認為:「改變不一定是壞事」。
他雖然以前沒想過要靠理髮謀生,但做了之後,卻很喜歡這份工作;
德茲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偉大的人,比如醫生、士兵。
他能幫顧客設計一個好看的髮型,讓他們擺脫窘態,也算是在「拯救一個生命」
德茲身上的從容和自洽,是很多人所沒有的;
他發現這個夢想實現不了,就換條路試一試,畢竟通向快樂的路不止這一條;
他不給自己設限,也就讓自己擁有了無數種可能性;
就像周杰倫《稻香》裡唱的: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
22用Joe的身體活了一天後,發現「活著」本身就已經很美好了
走路、看天空、吃披薩.這些都會讓他感受到活著是有意義的
可Joe卻不以為然:
「這些不能算是人生目標,只是在庸庸碌碌的活著」
這樣的評判標準,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正在經歷的:
我們從小就被問,長大了有什麼目標;
想當太空人、科學家,會被鼓勵;
沒有目標,會被看作不上進、沒主意、無趣;
在《請回答1988》裡,德善也曾處於這樣的境地。
她十分羨慕其他人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反觀自己時,她感受到落差,因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可是,沒有目標的「德善們」,真的差人一截嗎?
人生就一定要有目標嗎?沒有目標連活下去的資格都沒有嗎?
明明德善身上也有讓人羨慕的閃光點啊~
寶拉羨慕她可以和爸爸邊笑邊鬧、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愛;
羨慕她大大咧咧、無憂無慮,能和胡同裡的人打成一片;
羨慕她古靈精怪,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
我們不需要因為看到了別人的人生軌跡,就貶低自己。更不需要羨慕別人朋友圈裡的生活。
你有你的人生目標,我也有的人間樂事,快樂不分三六九等,我們各自精彩就好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人們總在追問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兔姐曾經也以為答案一定是高深莫測、抽象又蘊含著哲學光芒的。
但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活著的意義,就在於擁有感受力。
有了味覺,才能品嘗到披薩的美味綻放在舌尖的美妙;
有了視覺,才能感受樹葉簌簌落下時的治癒;
有了豐富的感受力,才會對外界的事物有害怕、欣喜、疑惑等複雜的情緒。
是感受力,打通了我們和世界的聯繫,讓生來孤獨的我們,在那一刻,觸摸到了世界的心跳;
目光放遠,萬物皆悲,人生本就是漫長、枯燥、毫無意義的。
只有認真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感受這個世界的饋贈和剝奪。
才能感覺到自己的鮮活和人生的價值。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 吃飯遊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 發一條簡訊期待它被回復, 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 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 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實現暱?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by馬德《允許自己虛度時光》
希望你,不要只顧著追求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不要因為重複的生活節奏,而逐漸變得麻木;
從今年開始,試著讓自己的心理節奏慢下來吧,
不必匆匆追趕遠方的風景,你當下的生活已經足夠美好。
最後,希望你永遠對生命有旺盛的感受力,永遠都是那個看螞蟻搬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