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不穿僧服,是不是就是還俗?

2021-02-26 本幻師父

問:請問師父,我看到有僧人在他的朋友圈當中,發出他穿著在家衣服的照片,他這樣做是不是屬於破戒?

答,僧人不穿僧服,穿在家衣服不能說是破戒,因為破戒是破殺盜淫妄等律中的根本重罪,這只是屬於犯戒範圍。作為僧人,當然應該是要穿僧服的。正如《佛說梵網經》中言:「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古德在《佛說梵網經直解》中說到:「謂凡比丘,身所著衣,一切皆以染色。雖雲不揀,平等與之,內有不當同者,應別之也。何者,如若一切國土之中,國人所著衣服,為比丘者,皆當與其俗服有異,故不同耳。」

《戒本疏》中也說到:「如律文中,佛制比丘,不得服用俗人外道衣服。遂即方便,更作餘相。佛即訶言。汝等痴人,避我所制,更作餘事。自今已後,一切俗人外道衣服,並不得著。著者如法治。」古德還說到:「文雖制比丘,義通五眾。今些出家眾,往返不適處所,做作不法事業,心逸不絕俗習。時著俗人外道衣,自慰欺言此為方便,實屬壞法。律藏中,佛陀訶責為痴人,當依制教治罰。」可見為了做不法的事情,特地不穿僧服,穿在家俗衣服,那肯定是壞法之象。但是在現實當中,如果僧人為了做不法的事情,能夠脫掉僧服,換在家衣服去做,那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現在最可怕的是僧人直接穿著僧服,去一些色情場所,去飯店直接吃肉,那才是真的在破壞佛教的形象。如果他換了一身這家衣服去吃肉,去邪淫。那別人也不知道他是僧人,那這樣只是他自己在造惡業,對佛教還不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當然這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說有些僧人回自己俗家,去看望看望生病的親人。但是親人並不希望他出家,同時也不希望他穿上僧人衣服。如我有一個同學,他的奶奶生病了,並且快要死了,死之前希望看到自己的孫子,但是他奶奶真的很不希望自己的孫子是一個和尚的樣子。當時我的同學就換了在家衣服,去看望自己的奶奶,在奶奶臨死之前,看最後一眼。他這樣做,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

所以,一切還是要看會不會有護眾生念的意義。如果她不穿僧服,能夠升起善法,能夠護眾生的念頭,不讓眾生造惡業,那不穿僧服也無可厚非。比如說僧尼生病了,到醫院去看病,有些人看到甚至僧尼生病,就說觀音菩薩怎麼就不保佑你們了?你們怎麼還會生病呢?每次進出醫院總是會遭人的非議,受人的誹謗。為了護眾生的念頭,選擇不穿僧服,去醫院看病。這樣做在我看來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外,如果出於不可抗力的情況下,不穿僧服也是無可厚非的。就像文化大革命時期,好多的老和尚,好多的尼師要穿在家衣服,並且要留起頭髮來,還要到田裡去幹活,到工地去幹活,你能說他們是還俗嗎?當然,確確實實有些人還俗了,有了老婆生了孩子。但也有很多的僧人,雖然穿在家衣服,但他就不認為我自己是在還俗,那你就不能說他是還俗。也不能說她是犯戒,因為真的是不可抗力。

如唐朝的溈山靈佑禪師,是溈仰宗的祖師。當時會昌法難的到來,整個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推殘,儘管當時潭州地區,僧人得到較大的寬容庇護,但大勢所趨,溈山禪師的僧團仍被迫解散。靈佑禪師與弟子們用布裹頭,藏匿於民間。等到唐宣宗即位後,下令恢復佛教。於是,宰相裴休便用自己的車輿迎請靈佑禪師,並親為其徒列,當時靈佑大師就是穿著在家的衣服,留著頭髮為大眾宣講妙法。因為在大師的眼中穿什麼衣服,留不留頭髮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師的心從來沒有隨著衣服的變換,而產生一絲一毫的變化。但宰相裴休懇請靈佑祖師,再次剃髮現出家僧寶相,繼續為人天師,領眾住持溈山道場。所以面對不可抗力,或者處於無奈,或為了護眾生的念頭,不讓眾生造口業,僧人不穿僧服,那我們應當要加以理解,不該妄加誹謗。不要眼睛,總是用放大鏡去盯著別人的缺點看。

2、問:請問師父,我聽說現在出家僧人要得戒是相當困難,那如果沒有得戒的話,是不是犯戒了就不算真正的犯戒?

答,這話不能這樣講。根據弘一大師的判斷,現時的中國比丘,當未得戒。但是既居比丘之名,而犯比丘之戒,雖未得戒,當與得戒犯戒同科。若是僧人已經舍戒,當然就談不上犯戒罪。據明朝蕅益大師及其弟子,雖然舍了比丘戒,但這不是還俗。可知不能持戒應舍戒,舍了比丘戒,不是說就要去還俗。故而不可貪圖名譽好聽去受戒,如果受而不能持,便算犯戒,受戒犯戒則罪加一等!若盡最大努力,仍不能守持淨戒,則不妨舍戒。

弘一法師在《律學要略》中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代靈峰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髮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只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代藕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能於僧俗。


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

我們生此未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可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


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


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弘一大師在《律學要略》中還說到:「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到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於諸位分作兩種說法:
(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


(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空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話諸位定必明了吧!」

弘一大師說到五戒是通出家在家,可能很多人有些不理解。實際上,在宋朝時就有法師欲廢去五戒,而直受沙彌十戒,如宋元照律師云:「世有欲廢壇下五戒,故此辨之。」

要知道,《優婆塞戒經》云:「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慾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又如《行事鈔資持記》云:「毗尼母雲,剃髮著袈裟已,然後受三歸五戒等」。又「五分、十誦:先與五戒,後受十戒。」 

所以,僧人受戒應該要先受五戒,不先受五戒,而直受十戒者,眾僧得罪。故此,沙彌先受五戒後受十戒的作法是不可懷疑、也不必驚奇的。亦如登山,不由下而上者,無有是處。

正如,道宣律祖云:「五戒不爾,先以歸正,心性調柔,堪思我倒,故須簡略,方入道門。以五戒有虧,三乘無託。」 可見,五戒能作一切戒的根本,若不得五戒之體,則三乘聖果無依託之處。

 對僧人只是受五戒的情況,在《事鈔記》中云:「問,剃髮披衣已,那名優婆塞耶?答,形同出家,體是婆塞。雖復剃染。尚名白衣,今名婆塞,有何不可。疏雲,以法分俗,方絕彼此,豈以形服而為防乎?」 此處問:形同沙彌受五戒,為何還用『優婆塞』三字呀?答雲,形體雖已剃染,但只受持五戒,那體猶是婆塞,以未受持十戒故。為此,宣戒相時稱『優婆塞』,皆合情合理也。

所以出家的僧人雖然穿著僧服,但他自稱自己是光頭俗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如果覺得自己,不能夠受持沙彌比丘菩薩戒,以免犯戒造業,那就不妨做一個形同沙彌,稱自己為光頭俗人。

 

在《業疏記》亦云:「又如形同單白中,但云剃髮;法同白中始雲求出家。驗知受十戒者方名出家,已前剃髮,體是俗人,不妨得受在家五戒,方符五分、多論漸深之意。」 

 

現在在很多人的概念當中,覺得舍戒是一個沒功德且丟人的事情。而受戒是一個有功德,且是一個有面子的事情。寧可犯了戒乃至破戒了,也不願意舍戒,還是要說自己是菩薩戒,是比丘,是比丘尼,是沙彌戒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不過是讓自己下地獄下的更深一些,在地獄當中呆的時間更久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那不過是讓自己變得虛偽而已。如果學佛,只是注重表面的虛偽,那終究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本文作者微信號:123235007)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本幻師父微信號


請長按二維碼, 關注本幻師父公眾號

最新講經視頻: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正在不斷更新。

敬請查看本幻師父優酷講經視頻:http://i.youku.com/u/UMjcwODgxMjEy/videos

淨業居精舍(為專修淨土法門者免費提供的住處)專用微信:116126916

 奉化佛協免費贈送《印光大師文鈔全集》:

註明地址、姓名、郵編、電話、發到以下郵箱即可,奉化佛協郵箱地址為:a8528@cnool.net

相關焦點

  • 道服,僧服,儒服,漢服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看如上兩位終南道人「飛劍」風採,可知此言不謬耳。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云:「道士常服青」。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 泰國僧人大巴車當眾看日本色情AV 不遮不擋
    海外網5月21日電 20日,一名泰國僧人在一輛大巴上當眾乘客的面看日本成人電影(AV),該畫面被乘客拍下,這名僧人沒有帶耳機,手機拿的很高,光明正大的拿著手機欣賞影片中的「動作」,引發多人不滿。
  • 佛教:獨特姓氏的戒疤漢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漢傳佛教的僧人在姓氏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所有的僧人全都只有一個姓,這與小乘南傳和大乘藏傳佛教,僧人的姓氏是自然傳承的規矩都不同。據《高僧傳》卷五中說,魏晉時期佛門弟子都是依師承為姓,姓各不同;後來道安大師發現,原來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就提出「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從此,佛教對中國的社會生活逐漸有了重大影響,漢地僧人的姓氏通稱為「釋」的傳統也流傳了下來。
  • 褐黃黑灰紅:僧衣顏色變遷背後的文化史
    僧服的樣式及穿著方式與世俗不同,同樣,僧服的顏色也與世俗有別。三國時期,平民崇尚白色,為了使僧俗有別,僧服自然用黑色,也就是所謂「緇色」。據說僧服用黑色是為了使僧人丟掉美麗的裝飾,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
  • 泰國僧人不用戒葷,修行4年苦練一身肌肉,還俗後成最火健身模特
    泰國僧人不用戒葷,修行4年苦練一身肌肉,還俗後成最火健身模特文/七月在大家的觀念裡,和尚就是在寺廟裡出家,青燈古佛相伴一生,粗茶淡飯、打坐誦經是他們的日常,更重要的是,戒酒戒肉戒女色。不同的是,在泰國的寺廟出家,最後可以「還俗」,這個時間段也不受限制,當你覺得自己被磨練得足夠了,就可以申請還俗。就像本文的主人公,一位泰國小夥,身穿黃色袈裟,帥氣的五官、手臂上健碩的肌肉線條,身高足足180公分,這樣的外形看著就像是傳說中的「八大金剛」。
  • 科研僧:如何把白大褂(實驗服)穿得帥氣?
    一天,知乎上一名不甘寂寞的科研僧冒死詢問:做化學或生物實驗穿的白大褂,也包括醫生穿的,怎樣才能穿得好看而不是穿得跟賣包子的大師傅似......於是,熱心的網友們紛紛支招,看了這些,忽然覺得,連蛇皮口袋都可以成為巴黎時裝周的寵兒,實驗服的春天也不遠了......
  • 詳解佛教僧服「海青」
    佛教「海青」也就是大袍,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因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所以也叫做「大袍」。 海青服式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於世界潮流的演進,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於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 一邊說闢佛,一邊交往僧人,飽受詬病的韓愈真的這樣知行不一嗎
    他一生闢佛,卻交往很多僧人。可見,一代文學大家也有不得已之處。01.愛才之心人皆有之韓愈對僧人之中那些有才的人並沒有因為自己闢佛而厭惡和疏遠,而是不拘一格,最典型的例子非賈島莫屬。賈島最初是一個僧人,在韓愈的影響下也還俗,進而考取功名,雖然未能在官場上出人頭地,但是也改變了他的一生。《新唐書·本傳》中有一段記載:「島,字浪仙,範陽人。初為浮屠,名無本。
  • 佛教:法服三衣的制度和意義,歡迎了解
    袈裟就是染色衣,是從顏色而定的僧衣的一個總的名稱,是僧衣的一個方面的特徵。袈裟還有道服、離塵服、出世服、蓮花服等多種名稱及其他特徵。具體說,僧衣又分為三種,這就是三衣,佛僧穿著的衣服基本上是衣三衣之第一種「僧伽梨」,意譯為「大衣」、「重衣」、「雜碎衣」,是僧人出入王宮、升堂說法、去聚落乞食、降伏外道等場合穿的衣服。
  • 中國漢傳僧服知多少
    此庶民不衣白的明證。而《吳志·呂蒙傳》云:」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魏志·管寧傳》云:」寧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薦饌饋。「可見漢時平民習尚青綠,到了三國時,由於天下歷年荒亂,人民更加困苦,所以穿白衣成為習尚。正在這時期,僧侶增多,衣服尚緇,才造成」緇素「的說法。
  • 泰國僧人和變性人去服兵役,怎麼選拔?竟用這種「特殊方法」
    ,舉個例子,在服兵役的情況下,很多人應該想知道泰國的僧侶和變性人是否應該服兵役。如果要說泰國最有代表性的群體,這裡無疑會談到僧侶和變性人,首先,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90%以上的人信仰佛教,所以佛教文明在這裡盛行,又有「萬佛之國」的別稱,所以經常可以在這裡看到僧人,至於變性人,更多人願意稱之為「人妖」,他們是泰國的一個獨特群體,雖然是男性,但因為從小服用雌激素,所以往往有女性的性特徵和動作,這兩個群體都是男性,自然會涉及到兵役,那麼他們需要服役嗎
  • 兩男子假扮僧人與女伴開房被真僧人圍堵(圖)
    兩名假和尚換上便裝後和法源寺的僧眾理論兩名假和尚(左二、左三)換上便裝後和法源寺僧人們理論。存百萬現鈔?摟女伴地鐵飲酒?身著海青的兩男子進法源寺拍照,被寺內僧人從廁所裡請出,此時,兩人已換成便裝。(圖:玄宗)佛教在線北京訊 和女伴在地鐵上喝酒嬉戲舉止親密、到銀行存巨額現金、開微博自稱「北京和尚兄弟」、被網友拍到和女伴去酒店開房——近日,這些事情和兩名身著僧衣海青(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衣服)的「和尚」聯繫在一起。
  • "僧人"路邊幫人算命討香火錢 卻給人發"天師"符
    一名年約40歲的男子身穿棕色僧服,正站在路邊比劃著。不過,經過觀察,他並不是本報曾經報導過的「僧人」。為不打草驚蛇,記者選擇離開。20日上午,這裡依舊人來人往,也依舊有一位「僧人」站在這裡算命。但記者觀察後發現,他與19日下午出現在此的「僧人」,也不是同一個人。算上本報此前報導過的那位,此處已出現過至少3名「算命僧人」。
  • 緬甸馬哈伽納揚僧院「千人僧飯」所在地,那裡的僧人不避諱葷腥!
    烏本橋的附近,有一座馬哈伽納揚僧院,提起這個院名,恐怕沒幾個人知道,但是要說到「千人僧飯」,估計很多人會表示有耳聞,這裡就是觀看著名的「千人僧飯」的所在地--馬哈伽納揚僧院。馬哈伽納揚僧院位於烏本橋頭,是全緬甸最大的僧院。這裡猶如一所僧人大學,學生人數接近2000人。
  • 窒息博物僧布袋
    窒息博物--僧布袋晚唐時,戰火紛亂,大夥吃不飽穿不暖。
  • 僧人、沙門、和尚、比丘、頭陀本不同,還有一個稱呼你想不到
    值得一說的是,「僧」並不是漢語中固有的一個名詞,而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從印度傳來的一個外來語,《魏書·釋老志》這樣記載: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日桑門,亦聲相通,總謂之僧,皆胡言也。這裡的「胡言」指外來語。這條記載脫說明了什麼是僧人,又同時指出了僧人的幾種不同稱呼。
  • 僧人形象是如何走向淫蕩的?
    這時的佛教還比較原始,組織方式沿襲了印度的僧團制度,僧人們只用遵守僧團內部的規矩,至於世俗政權,是不太care的。再加上出家人恪守四大皆空,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也帶上了神聖光環。《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二十多位僧人和當時名士的交往,從這些交往中可以看出僧人們在中國的早期形象。如竺法深,見朱門和跟遊蓬戶沒得啥子區別,不為金錢所動,僧品還是很正面的,
  • 蕭遠山慕容博偷學少林武功,掃地僧不加阻止,這是為何?
    掃地僧在「四十二年前」來到了少林寺,沒有身份,沒有地位,只是藏經閣裡的一位打雜的服事僧。掃地僧武功,那就是「高深莫測」。掃地僧對蕭遠山慕容博的行為了如指掌蕭遠山第一次到藏經閣時,「我……我已來了十多年」,這是掃地僧所說的話。蕭遠山第一次拿的是《無相劫指譜》,第二本是《般若掌法》。第三次是《伏魔杖法》。慕容博來得稍晚一些,第一次拿的是《拈花指法》。
  • 何為僧人?
    ——摘自〔明〕蓮池大師《雲樓別鈔》 俗人出家為僧,按佛門戒律規定,必須剃除鬚髮,換上袈裟,這就叫剃髮染衣,以示從此脫離塵俗和煩惱業障。剃髮,又作祝髮、薙髮、削髮、落剃、落飾、落髮、淨髮。佛教徒出家是根據佛制來剃髮。僧人穿著黑色染的緇衣,因以"染衣"指出家為僧。剃髮、染衣、受戒則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
  • 現在的漫展,是不是穿上c服就是coser?
    是指那些玩cosplay的人,所謂的cosplay指的是角色扮演,平常一些喜歡動漫的人會扮演成動漫裡的人物,也就是出cos,現今漫展層出不窮,那麼是不是穿上c服就是coser了呢?穿上c服就是c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