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瑪·博格曼(Ingmar Bergman)可能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而他影響最大的作品或許就是1957年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這部電影設置在黑死病蔓延時期的瑞典,故事著眼於一個名叫安東尼厄斯·布洛克(Antonius Block)的男人。他是一位十字軍騎士,在返鄉途中冥思苦想著自己的信仰,並與死神的化身擺下了一盤生死棋局。漫漫長路上,騎士始終在與死神抗爭,同時經歷了許多事情。他所目睹的大多是籠罩世界的絕望,不過也有些許的光明。
《原力覺醒》:洛爾·桑·特卡
《星球大戰》(Star Wars)總是會請早已影史留名的老戲骨來出演角色,比如彼得·庫欣(Peter Cushing)、亞力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和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馬克斯·馮·敘多(Max Von Sydow)是最新加入該行列的的一員。他在《第七封印》中賦予了安東尼厄斯·布洛克以生命,如今又帶著從影一生的莊嚴飾演了《原力覺醒》(The Force Awakens)中的洛爾·桑·特卡(Lor San Tekka)。他的角色與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飾演的波·達默龍(Poe Dameron)在賈庫(Jakku)交談時的場景會讓人聯想到《第七封印》中的鏡頭,那時馬克思·馮·敘多正在與本特·埃克羅特(Bengt Ekerot)飾演的死神下象棋。
《第七封印》:死神(左)與布洛克(右)下象棋
《原力覺醒》:特卡(左)與達默龍(右)交談
《第七封印》結尾處的一個鏡頭也會讓人聯想到《原力覺醒》中的洛爾·桑·特卡。布洛克接受死亡之後,死神帶領著他沿山頂前行,有一個角色看到了他那幽暗的身影。特卡坦然迎接死亡之時,他走向凱洛·倫(Kylo Ren)的第一個鏡頭正是他的身影被焚燒村莊的烈火映襯著。
《第七封印》:布洛克接受死亡
《原力覺醒》:特卡坦然赴死
我們還可以從電影符號學的意義上審視馮·敘多在《原力覺醒》中扮演的角色,他對波·達默龍說的那句「我經歷了太多事情,沒法不在乎這籠罩銀河系的絕望。」尤其值得考慮。作為觀眾的我們能否認為,這意味著特卡在星戰世界中的旅程與布洛克在《第七封印》中的旅程可能會給人以同樣的感受?我覺得這不算過度解讀,而且這對一段言簡意賅的情節也只是增添了幾分深意,並無任何傷損。
《新希望》:歐比-旺·克諾比
或許還可以從更間接的角度分析,對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和安東尼厄斯·布洛克進行一番比較。二人都一度入孤獨、幻想破滅,還都曾被騙入一場出賣理想的戰爭。二人都欣然接受死亡,並在死後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們參加的那場戰爭起初都只是被提到,並未得以展現。我們並沒有在《第七封印》中看到十字軍東徵,而「複製人戰爭」(Clone Wars)的字眼第一次在我們耳邊響起時,也僅僅是角色談及,與布洛克和他的侍從談及十字軍東徵如出一轍。
《第七封印》對《星球大戰》在故事上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漫畫當中,亦即阿蘭·摩爾(Alan Moore)編劇的《黑暗尊主的良心》(Dark Lord’s Conscience),該漫畫原載於漫威在英國出版的《星球大戰》系列第155期。在這個補充故事中,達斯·維德(Darh Vader)來到一顆名叫奇利特(Cheelit)的行星,下了一盤類似象棋的火路棋(Firepath),他的對手是一個長得像誇潤人(Quarren)和克蘇魯(Cthulhu)雜交種的怪物。前來對達斯·維德進行最後審判的並非死神,而是一位名叫施辱者克拉特(Clat the Shamer)的原力敏感者。此人是個讀心術士,想憑一己之力置黑暗尊主於死地。在一個無愧阿蘭·摩爾之名的反轉中,維德化身為兩個對手的死神,既下贏了火路棋,也幹掉了克拉特。
《黑暗尊主的良心》
《第七封印》是一部堪稱完美的必看佳片,在筆者眼中可以與《公民凱恩》(Citizen Kane)、《七武士》(Seven Samurai)、《大白鯊》(Jaws)和《第三人》(The Third Man)並列。本片直指存在主義的核心,在人類對信仰和理性的質疑之間保持了平衡,同時攝影優美、感人至深,氣質超凡脫俗。它自問世以來就在電影界佔據著重要地位,而馬克思·馮·敘多在片中的表演也極為出色。此外,片中有明確的暴力時刻、對性行為的暗示以及殘酷獸行,但都沒有用影像加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