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雖說前面有著童話般的神奇色彩,但背後卻是一場有著非人道主義的實驗。
一對三胞胎兄弟,從出生之日便被不同家庭領養並撫育成人。
19年後,三人卻不期而遇走到一起,一時間震驚全美,三人亦成為各大真人秀節目的寵兒,甚至還在電影裡集體拋頭露面。
但在這充滿著神奇色彩的相遇經歷背後,卻隱藏著一場不為人知的學術實驗。
美國導演蒂姆·沃德爾也一樣,不過他為了讓更多人知曉這段故事,用了5年時間將其拍成了紀錄片。
《孿生陌生人》
1980年夏,大學開學的第一天。
19歲的鮑比獨自開車前往沙利文縣社區學院報到。
這是一個稍有些保守的男孩,初次來到全然陌生的新校園,內心有些緊張。
可意想不到的是,同學們都對他態度熱情,爭相過來與他打招呼。
男孩們與他擊掌拍背,女孩們甚至跳過來親吻他。
仿佛大家都與他認識已久。
鮑比對眼前的一切大惑不解,直到聽到有人對他說——
「歡迎回來,艾迪」。
原來是認錯人了。
可是,怎麼可能全校所有人都認錯呢?
這時,一個男孩走來,滿臉吃驚,問他:「你是被領養的嗎?」
鮑比回答,「是的。」
男孩又問,「你生日是7月12日嗎?」
鮑比仍回答,「是的。」
就這樣。
兩個出生起就被不同家庭領養的雙胞胎兄弟,時隔19年,因為就讀了同一所學校,發現了彼此。
在1980年的美國,這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紐約日報》的記者不敢相信確有其事,不惜為此租下一架飛機,只為最快趕來驗證事情真偽。
很快,鮑比與艾迪的故事被登上報紙,傳遍全國。
也傳到了一個叫大衛的男孩的耳朵裡。
原來,這不是一對雙胞胎,而是三胞胎兄弟!
故事登遍了所有主流權威媒體。
報紙競相報導他們,訪談絡繹邀請他們。
剎那間,兄弟仨從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搖身一變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更讓公眾吃驚的,是他們身上極強大的「血緣默契」。
都曾是摔跤運動員,都喜歡吃中國菜,都抽同一個品牌的香菸,都鍾意同一種類型的女性。
故事講到這裡,儼然就是一個再美好不過的結局了。但背後的黑暗才開始慢慢襲來。
原來,三胞胎的分離,根本不是意外。
而且竟然從本人到養父母,都對背後身世毫不知情?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三兄弟剛剛團聚時,就被三家的家長們提出。
再進一步披露這件領養事件的真相,要得益於長期在《紐約客》撰稿的作者勞倫斯·賴特。
他在90年代開始研究雙胞胎群體,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項秘密研究,而這項研究正與路易斯·懷斯領養機構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曾有一項秘密進行的科學研究,將剛出生的雙/多胞胎嬰兒人為地分開安置。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是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彼得·紐鮑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他還有一個身份,是紐約兒童發展中心的負責人。
三胞胎兄弟作為他們這項研究的對象,被分別有計劃的安排給了三個經濟情況不一的家庭。
如此「精心計劃」的安排,對於三胞胎兄弟,無疑如噩夢一般。因為,這項研究讓他們做了十幾年的小白鼠。
他們開始回憶童年記憶裡的一些場景,一對年輕的男女常常不定期前來做各種測試並記錄下來,用攝影機鏡頭拍下他們所有的行為和動作,且對養父母們謊稱「標準測試」。
更可怕的是,以科學為名被拆散的雙/多胞胎,還遠不止他們三個。
讓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也揭開眉目——精神疾病與遺傳、家庭環境的關係。
不可否認,《孿生陌生人》這部紀錄片在故事性講述和剪輯上確實比較出色,它的出現,也再度將這個事件推至了公眾和媒體面前。
當道德人倫無法束縛欲望,科學這把鑰匙,打開的就不是新世界的大門,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科學與人倫的抗爭,就是人類與欲望的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