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向北進入西藏緊貼世界屋脊邊緣飛行一小時,再折向東方,沿地勢險峻的怒山、橫斷山脈,後經四川、雲南交界的大小涼山到達昆明,全長近900多公裡,飛行時間約3個半小時。從1942年春抗戰結束,通過駝峰航線運送了65萬噸物資以及無數人員。
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曾拍攝過有關飛虎隊的系列節目,其中一位平頭百姓傾家蕩產尋找美軍飛機殘骸的故事,令人噓唏不已。這位名叫姚金宇的小商人到緬甸北部做玉石生意時,聽說中緬邊境的原始森林中有無數的二戰飛機殘骸,激起了他的探險欲望,單槍匹馬到森林中尋找。據《國家記憶》作者章東磐說,姚金宇就帶一袋米、一口鍋、幾雙鞋,不顧危險,靠一己之力在幾年內找到一些飛機殘骸,但最終因無力償還債務,以自殺了結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無數尋找二戰飛機殘骸故事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個,說明人們沒有忘記當年的歷史。
根據美國國防部2004年發布的新聞,二戰時在中緬印戰區(China-Burma-India theater)失蹤的戰機迄未找到的仍有500餘架、機組人員1200多名,估計其中416人執行駝峰任務時在印度境內失蹤,其餘的在中國及緬甸失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向日本宣戰,1942年日軍切斷滇緬公路,中斷了中國經陸路獲取戰爭物資的最後一條對外交通線後,美中兩國被迫開闢駝峰航線運送物資。當時的螺旋槳飛機飛行高度有限,載重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位於雲南昆明的駝峰飛行紀念碑上是這樣寫的:「飛越當時被視為空中禁區的喜馬拉雅山區,海拔五千公尺上下,航線下方群山聳立,似駱駝峰背,飛機穿行期間,駝峰飛行由此得名。駝峰飛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最長的大規模空中運輸,也是航空史上僅見的在極其艱險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戰時空運。」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向北進入西藏,緊貼世界屋脊邊緣飛行一小時,再折向東方,沿地勢險峻的怒山、橫斷山脈,然後經四川、雲南交界的大小涼山到達昆明,全長近900多公裡,飛行時間約3個半小時。從1942年春到1945年8月抗戰結束,通過駝峰航線運送了65萬噸物資以及無數人員。
對於機組成員來說,在駝峰航線上飛行是極大的挑戰,山區地勢複雜、氣候千變萬化,沿著山脈、山谷飛行,稍有不慎就會撞山,可以說每次飛行都是「死亡之旅」。一位駝峰老飛行員曾寫下過這樣一段文字:「在天氣晴朗時,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我們給這條灑滿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 在3年半的時間裡,約有近600架飛機在這條航線上墜毀、1300多名機組人員及乘客喪生,還有許多人失蹤。
但軍令如山,年輕的美國飛行員與中國飛行員一起,就是這樣一次一次地駕駛著飛機,螞蟻搬家似的將65萬噸中國軍民亟需的抗戰物資,從座落在印度阿薩姆邦的機場,運到昆明空軍基地。以當時主力機型C-46運輸機的載重量看,最大載重5.5噸,除去機組成員以及燃料油,大概可以載貨5頓,也就是說,需要13萬架次的飛行,才能運送65萬噸的物資。
駝峰航線所經路線,大多是高山峻岭、原始森林,人跡罕至,一旦失事,在當時的通訊、航空技術下,很難實施救援,也很難對失事飛機定位,這樣就在中國西南以及中緬邊境地區留下許多飛機殘骸以及機組人員的遺體。戰後幾十年來,不斷傳出當地民眾及專業探險隊發現飛機殘骸及飛行員遺體的新聞,而美國政府對此也十分重視。比如1993年西藏若果冰川發現美軍飛機殘骸及三具美軍遺體,後來證實就是當年駝峰飛行時失蹤的飛機及機組人員。時任西藏林芝軍分區政委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詳細記述了飛機殘骸及機組人員遺體的發現、保護、美國派員查證、遺體移交美國的經過,並表示此事促進了美中關係的改善。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