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獨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抗戰前夕,中國但凡有所見解的軍事家都斷定,中國要想在未來戰勝日本,就必須採用持久戰,利用中國廣袤的國土作為戰略緩衝,憑藉地形節節抗擊日軍,讓資源匱乏的日本在持久戰中消耗光自己的資源。然而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持久戰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中國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打持久戰。
高山大川是我們的天然屏障
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不多的工業根本支撐不了抗戰,要想戰勝勢必要依賴外國的資源。抗戰前,中國與英美德等歐美國家有廣泛的貿易往來,中國得以獲得武器以及戰略物資,為抗戰做準備。比如與德國的貿易,鎢砂與豬鬃換來了德國的武器裝備,才有了德械師。
然而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海陸軍開始封鎖我沿海,通過海路獲得外援的難度加大。滇緬公路與駝峰航線,這兩條線路堪稱中國抗戰生命線。其中滇緬公路開工於1937年底,中國動員了20萬民工與200名工程師,在付出3000人死傷的代價後,於1938年8月建成通車。這條公路在抗戰期間,除被英國封鎖3個月外,僅有13天是無法通車的,堪稱抗戰史中的一個奇蹟。
另外一條駝峰航線,論悲壯毫不遜於滇緬公路,論奇蹟令人難以置信,論故事充滿傳奇。1942年7月,美國應中方要求,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成立了一個新的航空運輸司令部,由特納上校負責。這個司令部主要由陸軍航空隊組成,加上英國及大英國協的軍隊與勞工,和中國民航的航空公司。這條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跨越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脈,進入中國的雲南與四川,全長500英裡,約800多公裡。
如果現在有這樣一條民航航線,乘客可以欣賞到中國西南最雄偉的山脈,以及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大河,絕對是一條獨一無二的觀光航線。但在當時,這對飛行員來說就是一條死亡航線。航線所經山峰海拔大多在4500-5000米左右,最高可達7000米,飛機只能在山谷中曲折飛行,如同駝峰,因此被稱為「The Hump」,也就是駝峰航線。
這條航線不僅要把物資運進中國,還要把遠徵軍從國內運往緬甸戰場。根據計算,駝峰航線每個月要運輸7500噸物資,這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運輸最關鍵的是飛機,可當時所有的飛機都無法完全勝任駝峰航線的飛行。飛機只能在山谷中穿梭,而這些山谷高低起伏不定,天氣變幻莫測,對於飛行員來說全程都面臨著生死挑戰。就是這樣,每一架飛機還都不能滿載,只能搭載有限的重量。
為了應對複雜的駝峰航線,美國陸軍航空隊使用了各種飛機,如四發的C-87,以及由轟炸機改裝而來的C-109燃油專用運輸機。C-87飛行高度較高,可以在山峰上方飛行,但事故率較高,非常容易因為結冰而墜毀。而C-109在裝滿燃油後基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汽油彈,一旦降落時發生事故損失十分慘重,所以這兩種飛機很快被美國陸軍航空隊拋棄。
高山大川是我們的天然屏障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最終答案是C-46與C-47飛機,C-46的航程與最大高度均不如C-47,但勝在載重更大。C-46特點是機身短粗,橫截面大,可以塞進去更大的貨物,比如一輛吉普車或一門105毫米榴彈炮。雖然設計上只能運輸40人,但擠一擠差不多能裝80人。而且C-46適應能力強,可以在簡易機場降落。C-47則擁有良好的飛行性能,經常被用於投放傘兵。這兩種飛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運輸量,1943年12月達到了12594噸,且在這之後運輸量節節攀升。
C-46運輸機
對飛行員們來說,最大的敵人便是複雜的環境與多變的天氣。因為戰事緊張,很多飛行員都缺少經驗,並且要在1天內多次往返。得不到良好維護的飛機是他們第二個敵人,因為機務人員與零配件嚴重不足,飛機只能在不完好的狀態下起飛,因機械故障而墜毀的情況比比皆是。為此後勤人員甚至乾脆深入山中,沿著航線收集墜毀飛機的殘骸,用於維修其他飛機。
C-47運輸機
駝峰航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略橋梁,這座橋梁可謂是用血肉鑄造而成的。從1942年7月到1945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隊損失了1500架以上的飛機,損失率接近80%,犧牲飛行員超過3000人。只有100架飛機的中國航空公司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總共有850000噸物資通過駝峰航線運抵中國,其中中國航空公司運輸了9500噸。
中航運輸機
這條航線到後期已經無需導航,因為在晴天時,墜毀在下面的飛機反射的光就可以引導飛行員到達目的地,這些滿是墜毀飛機的山谷也被稱為「鋁谷」,附近村寨的居民的日常用具很多都來自飛機殘骸,成為一種獨特的戰爭記憶。不少飛行員在墜機後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援助,感受到了戰爭同盟之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