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西爾維希耶
編輯:Calo
20世紀70年代風靡全球的科幻電影《異形》中,長相清奇的外星生物感染了一名星際運輸艦上的船員,將這個倒黴蛋殺死後破體而出。這樣的情節給許多80後的幼小心靈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也給許多科幻作家帶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被體內的生物從裡到外吃掉,想想都覺得很可怕很科幻對不對?
這也許並不僅僅是作家們大開腦洞的產物。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平常吃飯不注意,我們體內的小生靈也可能對我們「下口」。
當食物營養均衡被破壞後,腸道菌群構成會發生變化。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學家埃裡克·馬爾滕斯(Eric C. Martens)等人發現,在缺少膳食纖維的「饑荒」狀態下,某些腸道菌會對腸道內的黏液層「磨刀霍霍」。利用小鼠模型,研究者觀察到了這些印象中與人無害的腸道菌的「另一面」。
我們的腸道內含有大量的共生菌,它們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分解食物吸收營養,也在多個不同方面影響著人體健康。(腸道細菌是吃白食的?別小看你體內的「掃地僧」)對於大多數腸道細菌來說,充足的膳食纖維是它們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關鍵。要是膳食纖維沒有了,腸道菌群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研究者往無菌小鼠腸道中引入了14種已測序的人類腸道菌,並讓它們在小鼠腸道中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適應,再觀察這些菌群在小鼠經歷食譜變化時的反應。
研究者設置了三組不同的小鼠食譜,並通過糞便檢測腸道菌群的種類分布:
富含膳食纖維(Fiber-rich, FR)組;
膳食纖維移除(Fiber-free, FF)組;
益生質(Prebiotic, PR)組。
三組不同食譜的主要成分及比例(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未標示)。富含膳食纖維組(FR diet)主要成分包括澱粉和單糖(藍色),纖維(玉米、大豆、小麥、燕麥和紫花苜蓿;綠色),蛋白質(土黃色),脂肪(黑色)。膳食纖維移除組(FF diet)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藍色),不可被菌群降解的纖維素(紅色),蛋白質(土黃色),脂肪(黑色)。益生質組(Pre diet)則比膳食纖維移除組多出玉米澱粉(紫色)和益生質混合物(黑框),益生質混合物中包含等比例的14種難被宿主消化的多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在飲食改變後大約兩天,膳食纖維去除組的小鼠,腸道菌群就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其中4種細菌對飲食改變表現得尤為敏感。其中,在膳食纖維豐富時,豐度佔比分別可達約20%的兩種細菌——Bacteroides ovatus和Eubacterium rectale——在膳食纖維被去除后豐度猛烈減少。相對地,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Bacteroides caccae兩種細菌的比例卻顯著上升。食譜換成益生質的小鼠,腸道菌群也出現了一致的變化狀況。
進食不同食譜時,小鼠糞便中14種人類腸道菌的豐度變化情況。可見在膳食纖維的供應停止後,A. muciniphila(暗紅色)和B. caccae(紫色)豐度佔比迅速上升,並長時間保持穩定。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什麼A. muciniphila和B. caccae這兩種腸道菌在缺乏膳食纖維的情況下,日子反而過得更好了?研究者發現,在膳食纖維去除組和益生質組小鼠的糞便中,黏液素降解酶的活性出現了上升情況,而導致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上述兩種細菌。
原來,為了保證腸道細菌待在該待的位置,腸道上皮與這些細菌的「住處」之間會有一層黏液屏障,這層黏液能夠防止腸道細菌經由上皮細胞進入血管。一般來說,腸道菌多數是奉公守法的好「租客」,並不會對這層屏障動什麼歪心思。但沒這麼做,不代表它們沒有這個能力:在基因組已經被測序的腸道菌中,至少有四種細菌能夠通過「吃掉」黏液屏障中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質——黏液素——來生存。A. muciniphila和B. caccae正是其中兩種。在別的腸道菌苦於沒有膳食纖維可吃時,這兩種細菌就能夠迅速調整自己的生存策略,趁機擴大自己的種群規模。
能夠降解黏液素的菌群數量增多了,對應的降解酶活也增強了,研究者隨即將關注點投向了小鼠腸道黏液層厚度上。利用螢光標記和組織染色手段,他們發現長期缺乏膳食纖維的小鼠,黏液層厚度從原來的約110微米減少到了約20微米!後續實驗表明,即使只是每隔一天吃不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黏液層厚度也會減少一半之多。
飲食中缺乏膳食纖維(FF)的小鼠黏液層(上圖黑色箭頭下圖白色箭頭標記處)與飲食中膳食纖維豐富的小鼠(FR)相比顯著變薄。比例尺為100μm。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在腸道免疫系統中,黏液屏障是腸上皮細胞抵禦病原菌的一道「長城」。當這道「長城」受損後,腸道內的病原便能夠更容易地進入血液。馬爾滕斯等人證實,在黏液層受損後,一種必須穿過腸上皮才具有毒性的細菌——鼠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rodentium)能夠對小鼠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致命。而顯微鏡的圖片也顯示,變薄的黏液層使得這些致命的細菌能夠毫無阻礙地抵達腸上皮細胞。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黏液層厚度的減少和細菌活動的異常將會導致細胞通訊的紊亂,最終造成器官功能的減弱:膳食纖維去除組和益生質組的小鼠,結腸長度都發生了縮短。在這種情況下,消化功能的受損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在膳食纖維充足(左)的情況下,腸道菌群能夠更好地維持健康的穩態。健康的黏液層能夠阻止病原入侵,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而膳食纖維的缺乏(右)將使腸道菌群構成發生變化,黏液層遭到破壞,增大病原入侵的風險。圖例:降解膳食纖維的腸道菌(綠色);降解黏液的腸道菌(紅色);黏液部的病原體(黃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相比在小鼠模型體內那區區14種腸道菌,人類具有更為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更為強大的免疫系統。對於食譜變化,我們的耐受度也許會更強些。但這些發生在小鼠模型身上的變化無疑能被視為一個提醒:如果對日常飲食不加注意,膳食纖維缺乏的情況在生活中長期持續下去,我們腸道菌群的正常運作也同樣可能緩慢崩塌,進而危害整個機體的健康。還在堅信自己擁有鋼腸鐵胃的人們或許應當敲響警鐘了,你吃下的每一頓飯都不只是你在享用,無視腸道裡微生物們的需求,也許終有一天會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埋單。
好了好了,我知道道理你們都懂,說吧,下一頓吃火鍋還是甜品啊?
ID:Health_Guokr
水果要早上吃最好?
爛了的水果哪些能湊合哪些不能吃?
關注健康朝九晚五並回復【水果】
獲取科學建議吧~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