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擺渡人」
「擺渡人」這個名字取自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寫的一本散文集《擺渡人》。其中,有一篇散文《擺渡人》,敘述了他在農村下鄉的時候,一個小小的故事。當時他們村臨著一條大江,過了大江才可以去鎮上開會或者參加各種活動,所以每個人每天都要擺渡過去,他經常從那裡擺渡。他在那篇文章裡敘述了擺渡人的情節。
我們在人生中會碰到很多擺渡人,也許是我們的父母,也許是我們的朋友,也許是我們的老師,也許是我們的上司。我們從出生以後什麼也不懂,到逐漸成長為一個人的樣子,父母親是我們第一任擺渡人。後來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們都是我們的擺渡人,把我們從什麼也不懂的毛頭小子,逐漸培養成一個彬彬有禮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我們自己也會給很多人擺渡,也會做很多擺渡人的工作。
這就是「擺渡人」杯高中生徵文大賽的初衷。
二、首屆擺渡人杯全國高中生徵文大賽
作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任何人,都離不開寫作。
寫作反映了整理思路,寫作反映了有沒有悟性,寫作反映了表達能力。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做人,辦事,說話。寫作實際上把這三件事情都串起來了,是一個非常強綜合的訓練。而這個訓練,學校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我們都知道,在高中時期是要分文科與理科的,很多的同學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會向過來人或者父母求助,而大多數人給的意見都是如果能選擇理科的話儘量還是選擇理科比較合適,因為理科生在這個社會上比文科生更吃香。此其一。
很多理科生都是語文不太好,而且非常討厭語文,更討厭作文。此其二。
基於此,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發起,每年舉辦一屆的公益性高中生作文競賽活動「擺渡人」杯全國高中生徵文大賽。通過開展大賽活動,為中學生搭建高水平的寫作平臺,鼓勵高中生通過關注身邊生活、觀察社會發展、了解國內外大事,培養高中生的審美、觀察、創新能力及人文素養。建立認識生活、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健全人格,助力發展素質教育及全人教育。
三、首屆徵文大賽獲獎名單出爐
歷時3個月,共收到四千餘份學子的投稿,經過專家公開公平公正評審、作品展示線上投票等環節,評選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30名。名單如下:
大家參與的踴躍程度超過了預期,題材非常廣泛。讓人非常意外的是,大賽還收到了150多份英文作文。
雖然是作文大賽,但是它不單單是一篇作文。作文的背後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對人生、對自己發展的思考。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我們更值得去思考一下,誰是抗擊疫情的「擺渡人」,誰是世界的「擺渡人」,誰是中國的「擺渡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抗擊疫情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