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區不大,這片地跨蘇浙滬的「神經末梢」共2413平方公裡,僅佔長三角城市群總面積的百分之一;示範區卻也不小,這裡有76個超過50公頃的湖蕩,有金澤、同裡、西塘等響噹噹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更有在小橋流水中孕育出的最純正的江南風味。
揭牌一年來,這塊「不大不小」的一體化「試驗田」,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展現出超越局部利益和傳統思維的「想像力」,結出了累累碩果——32項開創性制度創新成果。
告別「單打獨鬥」,共享「一張藍圖」
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這片生態基底良好、人文底蘊獨特的區域,是一塊極富潛力的「世界級料子」。然而,青浦、吳江、嘉善雖區位相鄰,但發展現狀、規劃標準各不相同,如何規劃管理好這塊「好料子」,既保護綠色生態基底,又實現「不破行政隸屬,又超越行政邊界」的一體化發展目標?
「示範區不是傳統的造城思路,也不是過去的開發區模式,它是一體化發展的國家試驗田,要通過制度創新來定規則、立標準、開新路。」在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看來,兩區一縣的發展階段、發展訴求、現行的管理手段等不一致是客觀存在的,規劃編制最要緊的是怎樣把大家各自的問題解決好,最終達成發展共識、聯保共治。
為此,滬蘇浙三地共同組建了由自然資源部門牽頭,蘇州、嘉興以及示範區兩區一縣組成的「三級八方」工作專班,還成立了由中規院牽頭、滬蘇浙四家規劃院參加的規劃核心團隊。「過去大家都是『單打獨鬥』,現在既要做好自己的事,又要關心別人的事,更要完成共同的事。」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組組長劉鋒說。
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設用地布局原則,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不同於過去土地以增量規模擴張的模式,示範區更注重存量的挖潛。」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空間規劃工作組副組長熊健介紹,依據空間布局方案,示範區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文化保護控制線4條控制線,建立覆蓋全域的「四線」管控體系。
6月18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正式公示。這份規劃標誌著示範區2413平方公裡實現了「一張藍圖管全域」,這也是國內首份跨省域共同編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國土空間規劃。
「未來5年,單位建設用地產出將提升近70%,同時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間感覺,營造江南韻、小鎮味、現代風的生活場景,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這既是總體規劃提出的要求,更是示範區建設者共同的期待。
打破「行政區經濟」束縛,打通要素流動「斷頭路」
最近,上海碩潤機械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睿感受到了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便利。公司註冊在青浦,想在吳江開分公司的他,只需在上海提交變更手續材料就能快速審核通過,不必再到吳江重新註冊,整個過程只用兩天。
而這樣的便利,源自一體化示範區的制度創新。「一體化作為區域協調發展高級形態,最大難點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經濟』束縛,打通要素流動『看不見的壁壘』,形成統一高效的市場體系。」示範區執委會主任馬春雷說,示範區探索形成了一批促進各類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
人才政策「破牆」是要素流動的重要方面。一年來,圍繞人才流動,示範區出臺了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等舉措,已初步實現國內和國外人才要素自由流動「全覆蓋」。
制度創新給人才流動帶來現實紅利。示範區執委會營商和產業發展組組長朱正偉舉例說,「很多建築類企業涉及跨省經營,比如江蘇企業到上海經營,這要求企業在上海擁有一定數量的二級建造師,而原先企業所擁有的二級建造師,由於跨域不能互認,要重新考證,異地施工企業找本地二級建造師掛證成為不得已的常態。而實行了專業技術人才資格互認後,這一藩籬就打破了,也讓人才流動不必『為證所限』。」
資金流動對地區發展至關重要。「跨省資金流動看似『一河之隔』,實則遠如『千山萬水』。」朱正偉說,各地資金成本不同,上海資金充裕,融資成本較低。如何讓上海的資金進入到吳江、嘉善?今年4月,示範區出臺「金融16條」,核心內容就是金融同城化,讓上海的資金可以投放到蘇浙去,目前江蘇企業開發的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就利用了數十億元的上海資金。與此同時,一體化金融機構的設立也在加速,今年9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相繼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分支行。
「目前,示範區正在推進金融同城化建設指引的報批。這一項目更重要的意義,是為接下來更多跨省域的金融同城化建設提供借鑑。」朱正偉透露。
公共服務一體化,「三家人」變「一家親」
今年,來自吳江的吳劍峰等4名同學報考了上海市房地產學校。未來,他們就可以和當地生源一樣,在3年中專學習後,升入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等學校。
示範區揭牌一周年以來,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案例已越來越多。10月中旬,《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暫行辦法》出臺。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的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資格、職稱以及繼續教育學時,可跨省域互認、共享,真正實現「籍隨人走、學分互認、畢業互通」。
不僅如此,醫療、交通、旅遊等民生紅利也在示範區內日益顯現。示範區內的5條跨省公交線路,串聯起青浦、吳江和嘉善的幾大古鎮和重要景點;青吳嘉三地共有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已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覆蓋三地參保人230.93萬;三地還共同推出6條各具特色的「『青』新江南醉金秋主題線路」,將最美江南水鄉秋景串點成線,讓市民遊客領略江南金秋好風光。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示範區自古便是詩畫江南裡的魚米水鄉,湖蕩縱橫、林田共生,守護這塊「世界級的料子」,同樣離不開制度創新。
11月,正值水葫蘆泛濫時節。「水葫蘆一旦爆發,將迅速流入上海。以前在清理中常常會出現相互推諉情況。」吳江區水務局河道管理處副主任王志偉說,聯合河長制建立後,大家都主動出擊。
一年來,天更藍、水更清,是示範區百姓的共同感受。為了解決跨區域生態環境分而治之的難題,示範區探索建立了標準、監測和執法「三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區域環境系統治理、精準治理。同時,針對跨界水體的水環境治理問題,建立起重點跨界水體河(湖)長協作制度等6項機制,探索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一體化生態保護新路徑。
「制度創新,是破題之鑰,是治理之基。示範區制度創新,應該是有行政邊界,又能超越行政邊界形成一體化制度環境。」馬春雷滿懷期待,「未來,示範區將擦亮一體化制度創新的底色,為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