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所有的音樂都要有人演奏,但是當你在跟你的愛人調情時還有人在旁邊看著你們 「精湛」 的演出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不過當愛迪生發明了又大又笨重的商用留聲機之後,確實讓音樂可以不用現場演出 。雖然一開始膠蠟留聲管只能撥放個五六次,但是後來德國的 Emilie Berliner 發明的低耗損金屬管技術才是真正推廣留聲機的主因。
愛迪生雖然有專利,不過第一個發明麥克風的是英國 David Edward Hughes 。他發明了碳粒式麥克風,將聲音轉換成電子訊號。而也因為這樣聲音才有辦法藉由電子器材傳輸或放大。
Nathaniel Baldwin 在他家廚房做了第一臺原型機並賣給美國海軍,原本耳機只是用來檢查擴大系統中的電子訊號。但是到了1919年 Brandes 才改良耳機的音質,可以聽到音樂而不會影響到別人。
這臺留聲機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第一個可以產生電子訊號的留聲機,在那之前都是靠著唱針刮留聲管產生共鳴後放大。而到了這臺之後才有辦法藉由電子擴大系統將留聲管訊號放大。這也讓酒吧可以開始播放音樂而不怕環境太吵而聽不到。
德國人Fritz Pfleumer發明了磁帶,最初只是在德國當地用來記錄演說。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人在當地納粹電臺發現了這個新的錄音技術,並且在戰後帶回了美國這才讓錄音的剪輯或混音變成比較方便。
RCA Victor 公司發明了第一張33 1/3 rpm 的密紋黑膠,早期黑膠大概只能存放一到兩首歌,而 LP 唱片竟然可以存放將近 20 分鐘的音樂,這個發明讓專輯的概念開始慢慢萌芽。
Fritz Pfleumer 在 AEG 公司研發的雙盤錄音機大概一路陪伴著音樂人直到電腦錄音發明,這臺機器首度在柏林國際無線電展上發表時當時的音質扭曲到不可置信,但是經過1939年磁帶的改良後被廣泛使用在許多錄音場合。
為了有更好的音質,貝爾實驗室開發出了雙聲道立體聲音響,這個發明為聽眾提供了更多層次的聲音以及更好的聲響品質。還不到三年 ,第一個商業作品Disney的幻想曲就使用了這個技術,同時也開啟了 Hi–Fi音響技術的發展。
聲碼器是貝爾實驗室發明用來讓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長距離傳送聲音訊號時不會失真,而戰後它也被用來當作一個聲音的效果器或者是調整主唱錄音的音準,在Auto-Tune發明前它是錄音室的必備用品。而德國的電子樂團 Kraftwerk 的使用讓它在樂團界大大出名,Daft Punk 也會使用它當作效果器。
這臺收音機是個人音樂時代的起源,在這之前你只能藉由大眾廣播或者是黑膠唱盤聽到音樂。其實有許多家廠商當時都在研發如何讓收音機變得更容易攜帶,不過這臺Regency和德州儀器合作的 TR-1 是第一個成功打開市場的,當時它跟球場合作以 AM 電波讓每個使用者可以聽到清楚的球評。而沒有球賽時也可以讓孩子在棉被裡帶著耳機偷聽當時還很叛逆的搖滾樂。
Marshall 並不是第一個發明電吉他音箱的人,在他之前有 Vox, Fender等人的產品,但是他創造了」Marshall Sound」。它獨特的12寸單體設計和封背箱體可以讓電吉他發出低頻更多更有力的聲音,不但受到許多藍調或搖滾樂手喜愛,甚至讓之後的 Hrad-Rock 以及 Metal 音樂開始有了雛形。
現在,小孩可以開始收藏他在廣播上聽到的所有搖滾音樂。在1963年飛利浦公司在柏林的展覽中發布了這項發明。這不但讓後來的專輯變得更便宜,而且讓年輕人開始可以在家裡製作自己的Demo帶而不用昂貴的錄音室器材。
在錄音帶發明之後已經研發出無限迴圈錄音帶的技術,但是 Bill Lear 帶著Learjet 的發明卻改變了大家播音樂的習慣。當時Bill Lear成功的和RCA 公司拿到錄音帶製作的授權並且跟福斯研發了汽車型八軌錄音座,這讓大家可以更自由的選擇想聽的歌曲。然而八軌錄音帶因為過於笨重而遭淘汰。
2010 年 Panasonic 宣布這臺經典的Technics Sl-1200 停產時所有發燒友的眼淚應該都流幹了。這臺簡化了所有 LP 唱盤機上的功能,讓唱盤的速度能夠自由調整,而現代化的馬達系統更可以達到急停的效果。這對Hip-Hop 音樂以及街頭的音樂派對上的進化有非常大的作用。
感謝日本索尼的Walkman,讓行人的車禍率整個大幅提升。因為隨身聽的發明讓人們更容易的進入自己的世界裡,這迷你又時尚的玩物可以帶著你自己的播放清單而不是單純的聽廣播。而因為這也是一個結合錄音帶以及新的耳機技術才得以成功的產品,這讓以後的相關廠商開始了所謂跨行結盟的合作模式。
CD 的發明同時使LP和錄音帶成為了時代的眼淚。這個由飛利浦和索尼共同研發出來的資料載體不但可以負擔影音數位化後的資料量,甚至開啟了之後數位音樂製作的大門,讓數位音樂慢慢的成為音樂製作的主流。諷刺的是它也因此造成日後CD最大的敵人MP3的誕生。
這臺日本人的產品算是徹底的改變整個音樂編曲的方式,它讓 Hip-Hop 音樂以及電子音樂的製作變成相當的容易。因為它首創可以取樣音樂的一小段然後在你想要的拍子上撥出,讓你可以很快的做出一個 Rapper 所想要的背景節奏而又不像鼓機一般死板或可以用來做合成器音效的堆疊。而他的下一代 s950 從 DR. Dre 到 Portushead 都是死忠的愛好者。
它不只改變了音樂,全球資訊網更改變了整個世界。網絡對音樂創作發行有很大的的改變。首先是在網絡發明的早期音樂只要轉換成音訊檔就可以直接分享給你的朋友,到後來 Napster 更成為了一個大型的分享中心,讓你可以馬上獲得世界各地的專輯,到後來的 Youtube ,iTunes , Pandora ,和 Dropbox 都是靠著網絡發展的媒介。重點是它讓人可以跳過唱片公司的行銷管道直接面對世界的觀眾,這也讓音樂人與所謂唱片製作公司的關係立場開始改變。
Pro Tools 的出現讓整個錄音室濃縮成一臺電腦和一臺錄音介面。1989 年Peter Gotcher和Evan Brooks 這兩位數碼設計師在Mac系統上發行了一個名為 Sound Tools 的軟體,用來處理數位錄音以及後制編輯,但是在 1991 年改良成 Pro Tools 可以多軌錄音和簡化設定流程後,它讓音樂製作難度突然大幅下降。這讓年輕的音樂製作人可以花比較少的成本完成一個不錯的錄音作品,專業製作人可以更快速的完成一張專輯的後期製作。
這個革命性的發明一開始是由德國的聲音工程師 Karlheinz Bradenbug 在1982 年幫數字電話設計用來傳播聲音檔案的。但是在網路頻寬還不大時,MP3 變成分享音樂的一個主要檔案規格。然而在1995年The Audible Player 出了第一個以 MP3 為主要播放規格的隨身聽後,這讓 MP3 可以跳脫電腦的束縛成為個人音樂播放的首選。而這也造成之後整個音樂產業的雪球效應。
這個由 Antares Audio Technologics 發行的程式算是破壞了音樂產業對於歌手的要求。在 Auto-Tune 出來之前音準本來是一個挑選歌手的門檻,但是後來 Auto-tune 可以調整歌手錄的音準,所以歌手門檻降低到只要臉蛋好看就可以出道的水準 (雖然歌聲可能聽起來不是很真實)。順便一提, Auto-Tune 使用的 DSP 技術發明者是一位地理物理學家 Andy Hildebrand 用來測量及模擬地震波。
2001年Apple公司推出 iPOD 這個破壞性產品,一個終極的MP3播放器。可以存儲上千首 MP3 ,自由設計的播放清單,而且iPod連結網絡音樂商城iTunes後,你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你喜歡的一首歌。當這兩個概念混合在一起時造成現在大家的播放習慣,你可以只買你喜歡的歌而不用買整張專輯,而你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或場合自由調整自己的播放清單。
現在來看,Garageband 是一個不專業的程序,當時Steven Jobs 收購了德國EMAGIC公司和工程師Gerhard Lengeling聯手改良Pro Tools時, Lengeling開發了Garageband ,一個可以自動演奏的編曲程式,這讓人不用學任何一個樂器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音樂。而且讓業餘玩家和窮困的音樂人一夜之間成為了數位音樂以及後期製作的高手,改良之後的Pro Tools 更讓音樂製作人不用花大錢就可以使用大編制交響樂或者是各種你想像得到的音色。
SundClound 的概念很簡單,在 SoundClound 之前類似的產品是MySpace和Youtube。Alex Ljung和Eric Wahlforss 希望有更簡單的方式讓音樂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而開發了SoundCloud 。在這之前 Myspace 的音樂只能在自己的網頁上聽到,而 Youtube 則是通過視頻方式傳播。但是 SoundCloud 藉由他提供的程式碼可以讓人輕易的在所有地方嵌入想要的音樂,這讓一些獨立音樂家終於可以跳脫傳統的行銷模式,而且讓使用者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各種音樂。雖然最近改版後受到了早期使用者的批評及控告,不過SoundCloud改變了音樂產業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