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們從事了一輩子音樂事業,但是對聲音的源頭開始發明了解不多,我想這樣是不行的。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關於聲音的歷史,雖然好像沒有多大作用對你的作品成效,但是起碼能擴展你的世界觀,可以漲漲姿勢。
今天鍵盤中國論壇找了一些內容分享給大家,關於三件改變了世界,你不能不知道的發明:音響,留聲機和電子合成器,內容網絡收集如有不對歡迎指正讓大家添加入庫吧。
發明年份:1874年
發明者:恩斯特・西門子(Ernst W. Siemens,1816-1892)
★由擴音器到聲音設計。
★聲效不用再靠即場製造,更可任意調整!
一切從擴音器開始:
在十九世紀末,德國發明家西門子已提出了擴音器的雛形——一個配以牽牛花狀喇叭、以電能製造聲音的裝置。不過首個劇場使用的音響系統,則要等到幾十年後才出現。紐約百老匯的卡比杜戲院於1935年安裝了首個標準劇場音響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播放載有預錄聲效的黑膠碟,如狗吠聲、蒸氣火車聲以及間場音樂等等。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便是首批開始使用預錄聲效的導演之一。
五十年代,用來播放劇場聲效及音樂的黑膠碟被錄音帶取代。雖然當時很多曾在好萊塢工作的導演想在劇場做到類似電影的聲效,但因錄音帶素質實在太差而不成功。同時,當時由於劇場音響技術複雜又不可靠,以致聲音設計經常被人忽略。當時一齣戲劇的聲音通常都是由舞臺監督安排,演出時則由舞臺技術員執行。直到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間,才陸續出現專門負責設計音樂及聲效的職位——「聲音設計師」。
在音響系統出現之前,劇場都要靠樂手現場演奏音樂,在後臺即場製造各種聲效:雷聲是搖晃鐵片的聲音、雨聲是小圓珠在盤內碰撞的聲音、風聲則是畫布與木片滾筒摩擦的聲音……不過,自從音響系統進駐劇院,劇場製作便能夠使用預先錄製的聲音,甚至加強某些音效或音樂,而非必須靠即場演奏音樂及聲效。要播放預錄的聲音,抑或找樂隊來現場演繹,任由導演自由選擇。另外,通過音響系統,人們能夠在聲音傳到觀眾耳中之前,先處理並調節聲音的素質。以演唱會為例,從咪高峰到擴音器之間,聲音會先經過即時處理和作平衡調整步驟,故此我們聽到的聲音就更佳了。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CD、MD、數字錄音帶等數字錄播設備出現並愈來愈完善,聲音設計師的工作就變得更加靈活,能夠控制的東西也更多。透過聲音設計,聲音對作品的影響也愈來愈大。透過現代聲音處理及聲效剪接的技術,他們能夠創造一些本來不存在的超現實聲效及音樂,為觀眾建構起前所未有的感覺與想像,藉此營造演出的氛圍與空間。
發明年份:1877年
發明者:湯馬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
★留聲機如何改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
★錄音回放可不是件易事!
★因為留聲機,我們才開始重視原唱。
曾幾何時,世上只有現場演奏
十九世紀的古典音樂中,一些交響曲的鋼琴四手聯彈改編作品非常流行。貝多芬、莫扎特等維也納經典,紛紛被改成在鋼琴上演奏,一首交響曲還出現了好幾個版本。想像一下你活在十九世紀:晚上在家中想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有什麼方法?除了自己演奏樂器外,十九世紀或以前的人,沒有辦法令聲音重現。要聽音樂,就得找人彈。
留聲機的出現,把這種欣賞音樂的方式徹底改變。留聲機出現以前,所有音樂都是現場演奏的,聽到聲音的同時,總會見到樂手和演唱者,聲畫合一。然而留聲機能把聲音保留,擇時擇地重現,所以我們現在就有所謂現場與錄音的分別。
發明留聲機的人,普遍認為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其實,在愛迪生的留聲機於1877年面世前,已經有不同的發明家嘗試把聲音紀錄下來。1857年,法國的排字工人迪馬丁維爾發明了一個紀錄儀,把聲波紀錄在紙上,還在法國申請了專利。可是,這個發明最大的弊病,竟然就是只能紀錄,不能播放!當時紀錄下來的聲波,要到2008年才被科學家重現,原來是一首法國民歌。這種只能紀錄,不能播放的機器,當然未能普及。
一句「瑪莉有隻小綿羊」,留聲機誕生了
其實聲音回放的技術早在十九世紀已經出現。電話能把聲音由一端傳到遙遠的一端,其原理就是將聲波轉變成電訊信號,以銅線傳到遠處,然後將信號還原成聲音。愛迪生本來的意思,是紀錄電話傳送聲音的過程。所以留聲機的出現,可以說是無心插柳。
雖然如此,愛迪生的確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難題,就是如何把錄音準確重現。錄音時,他把針放在滾動的圓筒上(如錫箔、蠟筒),當聲音振動薄膜,電磁鐵便會依據振動強弱按壓指針,造成深淺不一的凹痕。播放的方法,正是把整個錄音過程反轉。愛迪生在實驗時向著話筒大喊一句「瑪莉有隻小綿羊」,這句說話竟能準確回放。愛迪生當時聽力已經極差,當他看到助手們興高採烈的互相祝賀,才知道這重現聲音的方法可行。
之後的日子,一連串改良的機械陸續面世。由圓筒變唱片,而唱片的尺寸不停改變,及後又由單聲道演變成立體聲,無非也是令聲音的回放更加傳神。
在留聲機以前,沒有原汁原味這回事
因著留聲機的出現,人類聽音樂的方式出現徹底的改變。錄音技術令音樂出現了「不是現場演奏」的選擇。整個二十世紀,就是由「全部都是現場演奏」變成「大部份都不是現場演奏」的年代。
這還有更深層次的影響。現在我們聽音樂,著重原音。舉個例子,我們聽披頭四,總覺得披頭四艾比路錄音室出品的錄音最出色,其他人唱他們的歌極其量只是翻唱,並不是「原汁原味」。不過,在留聲機出現前,音樂演出不過轉瞬即逝,甚至同一個人演出,也不能保證每次都百分百準確。留聲機前的日子,翻唱、改編以及把原來的音樂重新演繹,幾乎不可避免。當時人們追求的是表演者的音樂造詣。但當聲音能夠完整保存後,我們便開始追求怎樣重現錄音那一刻的聲音:他唱得像披頭四錄音中的聲音嗎?
正如貓王皮禮士利的曲詞拍擋萊伯與史託勒曾說:「我們沒有寫歌;我們只是製作唱片。」這正正是留聲機面世後音樂的寫照。
發明年份:1967年
發明者:羅伯特・穆格(Robert Moog,1934-2005)
★利用電子合成器,任意改變聲音吧。
★音樂創作完全自由無界限!
合成器:隨意改變聲音的魔術
電子合成器的外型,常被人誤會為電子琴:薄薄的一個鍵盤,插上電源,在鍵盤上一彈,就有各式各樣奇怪的聲音。的確,現今的合成器和電子琴,外型上還真有點相似。但其實電子合成器不單是一件科技產品,它真正讓人成為聲音的製造者,為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音樂帶來巨大轉變。
人類早在十九世紀末,已開始嘗試製造出依賴電力產生聲音的樂器。二十世紀初,以電發聲的電子樂器,已經層出不窮,好些樂器還被古典音樂家用來譜曲。最著名的就有法國作曲家梅湘在他的交響曲中大量應用馬特諾音波琴。馬特諾音波琴既像鋼琴,又有一根弦線,讓演奏者能像小提琴般滑奏,樂器還有不同的聲音選擇,效果相當特別。
電子合成器之所以比這些產生聲音的電子琴更具革命性,重點在於「合成」二字。產生聲音的方法,可以是從大自然或樂器中錄取聲音樣版而來,也可以是無中生有弄一個正弦聲波出來。但是,之後能把聲音改變,就是電子合成器的主要功能。
1967年,穆格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中,示範了他所設計的合成器,受到廣泛關注。他早於1964年便已在音響學會的會議中發表了關於模塊電子合成器的論文,將產生聲音的過程,分成精細的部份,然後配合電晶體,透過電壓改變聲波的特質。
由於聲音產生的各個部份都可仔細調校,聲音變得無限可能。當中的技術,可謂相當專門,但是你可以想像,本來生產出來的聲音,可以由「啊」變成「嗚」,可以由「嗚」的一個長音變成「嘟嘟嘟嘟」重複的短音。這些全部都可以透過調校模塊內的設定而將聲音改變。
令音樂擺脫樂器的限制
到現在為止,大家可能還是對電子合成器感到莫名奇妙。其實,Google在2012年5月為了紀念穆格誕辰,在其首頁中放了一個模擬當年原始的穆格電子合成器。只要在網頁上扭動按扭,鍵盤彈出來的聲音就改變過來。穆格公司並推出了這個小遊戲的解說,一頁紙的圖解,上面還寫了一句:「實驗和學習,會令你獲得一生豐富的電子合成器經驗。」
電子合成器的普及,令人完全地成為聲音的製造者。只要開動電子合成器,製造出來的聲音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也生產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當代音樂。由搖滾到流行,disco到techno,總會找得著電子合成器的蹤跡。
聲音有著千變萬化的可能,亦令創作的方式大為改變。不同傳統文化間的音樂,以樂器的運用反映獨特的音樂風格。樂器的限制,亦成了該音樂風格的特色:管弦樂團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的產物;爪哇音樂奇怪的音階,來自那些不同音高的鐘;中國南北音樂不同,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樂器區分。電子合成器的聲音,卻可以完全脫離於現實的樂器,沒有傳統的顧慮,也沒有傳統賦予的意義。這令我們的音樂更加國際性,也令我們要更花氣力去找尋什麼是「我們的聲音、我們的音樂」。
參考來源:http://arts-news.net/artnews/article/12件改變藝術的發明-—-(十)電子合成器
Dave Smith Prophet X採樣回放/混合模擬合成器首測:Only can say爽
廣告:北京冰封傳媒,專注音頻設備工程及零售
你已獲知科學的藝能增築途徑
歡迎加入UPCHORD®️音樂人養成計劃
掃描二維碼深入了解我們☟
您的每一次轉發和點讚
都會為弦姐的晚餐添加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