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歷史發展進程與音響科技的發展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原始時代人類使用各種器物敲打節奏,還有電影中常出現的號角,到後來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和點唱機。可以說,工具的進化一直推動著音樂的聆聽和創作方式。
很多人把 1950 - 1960 的科技發展看作是流行音樂的誕生。的確,在那個時候收音機開始普及,黑膠唱片和多軌錄音機也為 60 年代末的音樂創作鋪開了道路。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70 年代才正式拉開了現代音樂技術的序幕 — 它的上半部分可以看作是 60 年代的延伸,但下半場出現的發明,比如隨身聽和 CD,對所有的音樂類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
如果真要給個說法,我們甚至可以將其定義為 「70 年代復興」。
1970
24-Track Recording 24 軌錄音機
多軌錄音機的出現,允許音樂人在不同的時間錄製不同的演奏,所以在 70 年代音樂的複雜性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Beatles 樂隊在1966 年用 4 軌錄音機錄製了 《Revolver》,但他們 1968 年才用上 8 軌錄音機。到了 1970 年,16 軌逐漸成為了標準,然後 24 軌錄音機就來了,並且 24 軌的標準持續到了 80 年代。紐約的 Record Plant 據說是第一個使用 24 軌錄音機的錄音室,很多 70 年代的音樂人也使用了這套設備,包括 AC/DC, Queen, Led Zeppelin。
Hi-Fi Cassette Decks
Hi Fi 盒式錄音機
「盒式錄音磁帶」 在 1962 年誕生,然而直到杜比公司在 1968 年完成了降噪系統,這種形式才出現在音樂消費中。就是這項技術得以讓 Advent, Fisher 和 Harman Kardon 在 1970 年推出首批卡帶播放器。隨著卡帶的音質逐漸追上黑膠唱片,這種形式也變得越來越流行。據統計,在 80 年代早期卡帶的銷量超越了黑膠唱片。
Car Tape Decks
車載磁帶播放器
除了高端的生產技術,磁帶興起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汽車市場,8 軌錄音技術被廣泛的普及。在 1970 年末期,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開始在新車型上安裝自帶播放機,據報導當時的車載播放器已經有 「快進,倒退、錄音」 的功能。那時人們已經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享受自己的製作的混音帶。磁帶播放器的歷史相當久遠,甚至在 2011 年的車型上還能見到它的身影。
Quad-8
8軌卡帶
儘管那時磁帶當道,但經典的 8 軌道卡帶並沒有束手就擒。就在 1970 年春天,RCA 推出了 4 聲道的 8 軌道卡帶。與當時其他的立體聲播放器相比,它可以提供類似的環繞聲體驗。
Portable SynthesizersPortable 便攜合成器
其實這種聲音形式還有一段小插曲,平克·弗洛伊德的 1967 年演唱會本來就打算用這個技術進行錄製,但最後跪了。不過後來平克·弗洛伊德還是使用這個技術發行了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專輯,還有 Lou Ree 並不為人所知的 Metal Machine Music 專輯。有趣的是 Metal Machine Music 的卡帶還在 ebay 上火了一把,竟然還有完好如新的原版卡帶。儘管 8 軌卡帶逐漸淡出視線,但還是成為了 70 年代的美好回憶。
Fender Rhodes Stage PianoFender Rhodes 舞臺鋼琴
Harold Rhodes 在 1965 發明了 Fender Rhodes 電鋼,但直到 1970 音樂人才能買到可以攜帶的舞臺電鋼。在那之後,Rhodes 電鋼在那個年代幾乎無所不在,Stevie Wonder,Herbie Hancock, the Doors, 還有 Steely Dan,有太多的音樂人在唱片裡使用了這臺電鋼。
到了 90 年代,neo-soul 音樂人 D』Angelo 和 Erykah Badu 把這種溫暖的聲音變成了經典,而最近的 Floating Points 和 BADBADNOTGOOD 則打算在唱片中把經典延續下去。
Mellotron
Mellotron 電子琴
Mellotron 電子琴出現在 1963 的大不列顛,剛開始的時候還只是利用磁帶採樣的鍵盤樂器,晚些時候加入了略帶顫音的笛聲,也就是 the Beatles 1967 的單曲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開頭的那段旋律。最普及的電子琴也許就是輕量的 Model 400,誕生於 1970。與 Rhodes 電鋼一樣,電子琴也橫行了 70 年代,受到了 Genesis 和 Tangerine 樂隊的青睞,還有大家喜愛的 90 年代樂隊 Oasis 和 Radiohead。
順帶一提,現在已經有了 Mellotron 的 App。
Large-Scale Live Sound大型演出系統
誰敢想像,Beatles 樂隊 1965 年在紐約 Shea 體育館表演時竟然用的是和播報員一樣的廣播系統,然後他們就取消了巡演。
在這之後,陸陸續續有各種各樣的發明推動了現場演出的發展。但直到 Grateful Dead 在 1970 年 2 月在福克斯劇院的演出,才被看作是大型演出系統成型的開始。Grateful Dead 的巡演混音師,也就是 60 年代的演出聲學系統先鋒 Augustus Owsley Stanley II,在紐奧良演出後被捕。福克斯讓 Jerry Garcia 找來了附近的音頻大師 Bob Heil,而 Heil 帶來的大型聲學系統讓 Grateful Dead 決定聘請他進行巡演。Heil 為 the Who 親手打造了這套系統,也就是這套發明終於讓臺下的觀眾可以真正享受到臺上樂隊演奏的音樂。
1971
Karaoke卡拉 OK
難以置信的是,卡拉 OK 直到 1971 年才被發明,實際上在當時來說,要發明卡拉 OK 這套系統實在很困難。它的發明者是來自日本的 Daisuke Inoue,當時他正在夜店上班, 那有很多喜歡唱歌的商人。有一次,一位老闆想讓 Inoue 跟著他一起出差,幫他在旅途中享受音樂。然而 Inoue 並不能逃班,所以他幫這位老闆錄了一個伴奏磁帶。就在同一年的晚些時候,Inoue 造出了第一臺卡拉 OK 點唱機,當時被翻譯為 「伴奏機」 。
歌迷從來沒能這樣享受他們喜歡的歌曲,直到 Inoue 發明了卡拉 OK。
Vocoders as Musical Instruments
聲碼器
聲碼器是音樂人非常熟悉的設備,它其實就是一臺可以分析人聲的合成器,通過人聲創造出電子化的聲音。然而這個東西有著悠久且美麗的歷史,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 1928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 1967 年早期,Alvin Lucier 在 「North American Time Capsule」 就使用了聲碼器,但應該沒有多少人聽得出來。另一位 Moog 合成器器的愛好者 Wendy Carlos,在 1968 年發行 Switched-On Bach 黑膠後與 Moog 開發了一臺聲碼器原型。接著 Carlos 就使用這臺貝多芬聲碼器進行創作,而他創作的作品正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 1971 電影《發條橙》,而聲碼器也就這樣被觀眾們所熟知。
很多人都知道 「Talk Box」,但其實它和聲碼器不是一個東西。聲碼器同樣在 70 年代被廣泛使用,從 Kraftwerk,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到 Giorgio Moroder 和 Pink Floyd,80 年代後又有 Phil Collins 和 Neli Young 加入。儘管聲碼器和 T-Pain 擅長的 Auto-Tune 效果器有著明顯的區別,但 Daft Punk 在 21 世紀依然使用著這個叱吒 70 年代的特殊設備。
Wah-Wah Gets Funky
哇音效果器踏板
哇音踏板被用來改變電吉他的聲音信號,它其實是模仿小號長號的落音器,但用電子方式實現 「哭腔」。儘管 Chet Atkins 早就嘗試過類似的設備,但現代意義上的哇音踏板是在 1966 誕生的,而且是一個意外,這得感謝加州的託馬斯風琴公司和工程師 Brad Plunkett。
在 60 年代晚期,哇音踏板與迷幻音樂有著很大的聯繫,被大量用在了 Jimi Hendrix 和 Cream 的專輯中,不過 Hendrix 在 1967 年單曲 Little Miss Lover 上的用法開創了另一條道路。
吉他手 Charlie Pitts 在 Isaac Hayes 的獲獎單曲 Theme from Shaft 中使用了現在依然流行的哇音技巧,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風格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當然如果 Miles Davis 在 70 年代的 3 張專輯,這種技巧也許不會像今天這樣盛行。
971Live Evil,
1972 On the Corner,
1975 Agharta
Digital Delay數字延遲效果器
音頻行業在 70 年代初期都開始憧憬著未來的數字時代。麻薩諸塞州的 Lexicon 公司在 1971 年創造了 Delta T-101 數字效果器,這在後來被看作是相當有有突破性的創新和成就,在這之後的 10 年內音頻行業進入了數字時代。Lexicon 後繼在 1978 年推出了數字混響系統。儘管大家對於經典模擬設備還是有著無法磨滅的情感,但無論是後來的電腦還是更加精確的效果器踏板,都多虧於這十年間對於聲音產生方式的重新設計。
TONTO
合成器系統 — 新形式的 「交響樂團 」
60 年代晚期,Malcolm Cecil 和 Robert Margoulef 收集了大量不同的合成器,並且把這些合成器組合成了一個新的系統,他們把這套系統叫做 「新形式的交響樂團」(TONTO)。卡爾加裡國家音樂中心於 2013 年弄到了這套系統(TONTO), 據他們的說法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合成器能夠同時產生這麼多的音色和聲音。
Malcolm Cecil 和 Robert Margoulef 在 1971 年以 Tonto’s Expanding Head Band 的名義發布了黑膠唱片,這也是聽眾第一次接觸到合成器系統。然而 TONTO 並沒就此完成它的使命,Stevie Wonder 70 年代的專輯 Music of My Mind, Talking Book 和 Innervisions,還有 Quincy Jones, the Isley Brothers 和 Gil Scott-Heron 都使用了 TONTO 的聲音。Stevie Wonder 甚至把這壯觀的機械景象當做唱片的封面。
這套系統也出現在了 Brian de Palma 的 1974 電影 魅影天堂 Phantom of the Paradise,這對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和 Thomas Bangalter 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這二位也就是傳說中的 Daft Punk。
1972
King Tubby’s Mixing Desk
King Tubby 的混音臺
60 年代,牙買加有位修電器的老師傅創造了一套 Hi-Fi 聲音系統,他就是 Osbourne Ruddock,Aka King Tubby。這套系統在 DJ setup 中有著相當的地位。
King Tubby 在金斯頓有自己的 Home Studio,他會在那用自己買來的 4 軌錄音機進行創作,dub 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誕生的。1972 年,King Tubby 在 Bunny Lee 的引薦下購買了老款 MCI 混音臺,這讓他得到了高通濾波器、混響和延遲效果器,以至於這些東西產生的 Dub 元素對於後來的 Post-Punk, Hip-hop,和 Techno 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Mu-Tron III
Mu-Tron III 效果器
Funk 其實來自這樣一款產品:能夠讓各種電聲樂器聽起來有合成器的感覺。來自新澤西的 Musitronics Corp 公司,在 1972 年發布了這樣的效果器單塊 — Mu-Tron III,引領了新的 「包絡濾波」 或者是 「自動哇音」 效果器單塊。就像它的名字,這款效果器可以讓彈奏的任何音調變成哇音。這款效果器會出名都是因為 Stevie Wonder,他在 Innervisions 的 「Higher Ground」 中把 Mu-Tron III 和 clavinet 鋼琴一起使用,順便為這個效果器打了個廣告。
「Dry-as-a-Bone Sound」
幹聲
隨著科技的發展,錄音室可用的軌道數量越來越多了,而錄音師也找了使用它們的新方法。很多錄音室開始把麥克風靠近樂器,而不是捕捉整個房間的聲音,甚至把樂手安排在獨立的房間進行錄音。
「他們想要去掉漏音和雜音,所以每個音軌都是不相關聯的拼圖,錄音師可以在最後的混縮過程中進行調試,對聲音進行進一步塑造。」 — Greg Milner 在他的錄音傳記中 Perfecting Sound Forever 寫道。
幹聲錄製技巧被西海岸音樂人廣泛採用,比如 Eagles 和 Steely Dan,同時幹聲也充分展現了 AC/DC 和 ZZ Top 那直接的搖滾。
1973
The Heil Talk BoxThe Heil Talk Box 效果器
沒錯,又是 Bob Heil,那位幫助 Grateful Dead 和 the Who 傳達演出聲音的音響大師。Heil 也是 Talk Box 的發明者和推動者,簡單來說它可以把你的聲音通過樂器進行演奏。「大兄弟!你看那個人的吉他竟然在說話!」
Heil 在 70 年代早期為 Hoe Walsh 創造了第一個 Talk Box, 然後把第一個商業版本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了 Peter Frampton。Peter Frampton 把這個小東西用在了 Frampton Comes Alive 專輯中,這張專輯的大賣把 Talk Box 和他永遠交織在了一起。
1974
The 12" Dance Single
12 寸黑膠
Tom Moulton Mix 是 70 年代公認的高質量迪斯扣單曲,但它的製作人還對這種音樂的呈現形式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當時的黑膠唱片還是一次性工藝,剛好母帶師 José Rodriguez 把 7 寸黑膠用完了。Rodriguez 提供了兩種替代方案,一種是 10 寸,一種是 12 寸。Moulton 希望 Rodriguez 能把旋律貫穿整張唱片,這樣會帶來一些附加效果,製造一種略大的聲效,對於 DJ 來說那可真是極好的。
所以 12 寸馬上就成為了舞曲的標準,但其實 Moulton 在音樂歷史上的地位早已經明確:他被廣泛的認為是舞曲 Remix 和舞曲混音帶的創造者。
1975
Polymoog 複音合成器
儘管合成器在 70 年代早期已經變得相當便攜,但還是無法同時彈奏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音。不過在 1975 年,Moog 發布了 Polymoog,這款早期的 71 鍵複音合成器通過 Gary Numan 的 1979 熱單 Cars 奠定了在 Synth Pop 中的地位,還有 Blondie 的 「Heart of Glass「 中類似弦樂的音色。
其他的複音合成器席捲了這個年代,包括 Yamaha CS-80 (1976), Oberheim 家的 Polyphonic and OBX, Sequential Circuits 家的Prophet-5 和 Roland 家的 Jupiter 4。
Prince 在 1978 年的專輯 For You 中曾提到一位很有意思的創作者 — 「Ms. Poly Moog」。
Component Car Stereos
車載立體聲音響系統
當司機們開始習慣用車載磁帶播放器享受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更加昂貴和高端的車載音響系統也出現了。先鋒電子在 1975 年首先推出了車載音響系統。這套系統有不同的組件,包括低音喇叭(中低頻),高音喇叭(高頻),能夠帶來更加理想的聲音效果。當然還有低音炮,不過在當時來說這要高端許多。
1976
The VCR
錄像帶播放機
MV 的歷史有著和有聲電影一樣悠久,所以音樂錄影帶的興起也被看作是家庭視頻的興起。
在 1976 年,JVC 推出了第一臺 VHS 錄像機 - JVC HR-3000。隨著音樂錄影帶在 1981 的 MTV 上積攢了大量人氣,觀眾不僅可以錄製 MTV 節目隨後觀看,更可以直接購買藝人推出的 VHS 錄像帶。很多藝人都有推出這樣的錄像帶,比如 1989 年邁克傑克遜的「月球漫步」,以及 1983 年的鉑金唱片 「Thriller」 —第一個登頂 Billboard 視頻榜單的 MV,並且連續佔據了 8 個星期。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DVD 來了,然後是以 Youtube 為代表的線上視頻網站。顯然錄像帶已經過時了,但人們對於音樂錄影帶的追求正式從這項技術開始的。
1977
Synclavier
Synclavier 合成器
在 70 年代後期,一種新的合成器帶來了更加突破性的發展。1977 年,一家英國的新創公司在美國達特茅斯研發出了 Synclavier 合成器,這個早期的數字合成器一直蔓延到了 80 年代。這種數字合成器帶有數字採樣和其他相當方便的功能,逐漸幫助各大 Studio 實現 「無磁帶」化。
在經過了 10 年之後,Synclavier 合成器在各種熱門單曲中頻頻建樹,其中 「Beat It」 這首歌就使用了 Synclavier 合成器的預設。
Commercial Digital Recording
商業化數字錄音
數字錄音背後的技術可以一直追溯到二戰時期。數字錄音方案的出現為模擬的方式提供了更多選擇,並且在音樂製作意外的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早在 1971 年,日本廠商 Denon 就推出了早期的商業化數字錄音產品。後來的 Sony PCM-1,被看作是第一代正式商業化的數字錄音系統,推出時間正好是 1977。在同一年,通過數字錄音產生的專輯也問世了 — Ry Cooder 的 Bop Till You Drop,以及 Stevie Wonder 的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The Modern Stratocaster
Fender Stratocaster 電吉他
雖然 Fender 標誌性的 Stratocaster 吉他在 70 年代前就已經大受歡迎,但新版本要比老闆升級不少。1977 年,在 Stratocaster 打開市場 23 年後,Fender 用 5 個檔的拾音器撥檔替換了老式的 3 檔位設計,而這種設計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會對吉他手的彈奏方式造成什麼影響,但這確實被看作是吉他市場中的大事記。
The Power Station
發電廠錄音棚
70 年代很多製作人和音樂人都採樣相同的方法進行創作和錄製,近場拾音麥克風幾乎成為了 70 年代的標誌。來自新澤西的 Tony Bongiovi 曾經在摩城唱片工作了 17 年,他想要類似摩城那樣的現場氛圍同時還要避免麥克風之間的疊音。Tony Bongiovi 在曼哈頓老城區開了一家叫做 「發電廠」 的錄音棚,在這裡開始了與雷蒙斯樂隊、Talking Heads、葛羅莉亞·蓋羅和 Al Downing 的合作生涯。「發電廠」 在 70 年代末期輸出了大量經典唱片,比如 Chic 的 C』est Chic 和 Risque,Bruce Springsteen 的 The River 和 Born in the U.S.A,David Bowie 的 Let’s Dance,以及麥當娜的 Like a Virgin。
Pink Floyd’s Flying Pigs
Pink Floyd 的飛豬
儘管 Bob Heil 率先在美國引進了大型現場演出系統,但 1967 年 Pink Floyd 在的英國已經開始使用四聲道演出系統,並且開始在演出中加入大量視覺元素,從迷幻的燈光秀到煙火表演,以及超大型充氣玩具,最具標誌性的就是 1977 年 Animals 巡演中出現的充氣豬。可以說燈光、煙火和氣球在整個 70 年代都很收歡迎,像 Queen 和 Kiss 這樣的樂隊都有採用。
Roland MC-8 Microcomposer
Roland MC-8 Microcomposer 合成器
隨著合成器變得越來越複雜,一些廠商開始加入電腦的處理方式。日本大廠 Roland 在 1978 年推出了 MC-8 Microcomposer,雖然產量非常小,但這款產品還是讓大家看到了晶片對於音樂的力量。這款合成器採用了 Intel 8080A 8-bit 處理器,以及 16KB 內存,還有一個類似計算器的鍵盤。這款設備的早期用戶包括 Ryuichi Sakamoto 和 Yellow Magic Orchestra,還有 Landscape 的 Richard James Burgess 和 John Walters。
1978
FM Radio DominanceFM 收音機的統治
FM 廣播可以追溯到 30 年代,在 60 年代後期它開始傳播更加先鋒的音樂,這也間接產生了專輯導向的搖滾樂。FM 是一個更加自由的平臺,更加適合用來收聽音樂。
至於 FM 啥時候取代 AM,這實在很難追究,但大部分資料普遍都認為是 1978 年,那時 FM 電臺佔據了 Top 50 電臺中的 Top 10。
Roland CR-78 Drum Machine
Roland CR-78 鼓機
60 年代已經出現了只能播放原廠預設的節奏鼓機,而能夠手動調製的鼓機則在 70 年代出現了 — Roland CR-78 誕生於 1978, 通過 Blondie 樂隊被人們所熟知。直到 80 年代才出現了像 Roland TR-808 和 Linn LM-1 Drum Computer 這樣人人皆知的傳奇鼓機。
The TownhouseThe Townhouse 錄音棚
紐約的 「發電廠」 不是唯一在 70 年代帶回現場聲音氛圍的錄音棚,在 1978 年 Virgin Records 的巨頭 Richard Branson 在倫敦建立一個叫做 Townhouse 的錄音室,結合了傳統聲學處理的錄音室以及單獨的石板混響房間。Townhouse 也是第一個使用機架的錄音室,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的正是大明明鼎鼎的 Solid State Logic。1980 年,Townhouse 的工程師 Hugh Padgham 在錄製 Peter Gabriel 的第三種個人專輯時發現了 SSL 機架在鼓手 Phil Collins 的作用下可以製造出一種聲場巨大的聲音。Padgham 接下來繼續製作了 Phil Collins 的 1981 熱單 In the Air Tonight,結合了 CR78 鼓機和 SSL 壓縮器,Townhouse 成為了 80 年代最特別的錄音室之一,他們的製造的鼓聲成為 80 年代的經典。
1979
Fairlight CMI
Fairlight CMI 編曲計算機
發布於 1979,Fairlight 音源電腦不只是一臺數字合成器,同時也是數字採樣器。在 1990 - 2000 年這樣的功能在便宜的個人電腦上都可以使用,但當時只有 Fairlight 被廣泛採用。Led Zeppelin 的 John Paul Jones 據說是第一個購買 CMI 的用戶,後續還有 Kate Bush, Trevor Horn, Stevie Wonder, Herbie Hancock, Jann Hammer 等音樂人的厚愛。
Phil Collin 在 1985 專輯 No Jacket Required 中曾有這樣一段話:這張專輯中沒有用到 Fairlight。換句話說,這張專輯中的弦樂都是實演實錄,沒有任何的採樣。不經意間,CMI 的成功卻讓這樣的事情變成了吹噓的資本。
Tascam Portastudio
Tascam Portastudio 錄音機
值得注意的,前面我們的提到的多軌錄音工作都必須在錄音室進行,但 Tascam 的卷盤式磁帶錄音機和混音臺卻讓音樂可以在家進行錄音。Tascam 在 1979 通過 Portastudio 讓宅錄得以實現,它被認為是第一臺標準的 4 軌道磁帶錄音機。到了今天我們已經有電腦和手機可以隨時進行錄製,但當時 Portastudio 的便攜性和實效性讓其成為了 Bruce Springsteen、Guided by Voices、Panda Bear 等音樂人的利器。當然還有 Wu-Tang Clan 和 Madlib 這樣的饒舌歌手,有太多的音樂人都在使用這個設備了。
Sony Walkman
索尼 Walkman
在 70 年代的進程中,樂迷們還不能很方便的把音樂帶在身上進行享受,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難以接受。到了 1979 年,第一代 Sony Walkman 開始在日本販售,徹底改變了聽音樂的文化。雖然之後被 CD 播放器、iPod、手機等音樂收聽媒介所取代,但 Sony 一直把 Walkman 品牌塑造成高端的數字音頻設備。
Technics SL-1200MK2 Turntable
松下 SL-1200MK2 黑膠唱機
1970,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 Technics SP-10 直驅唱機,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款直驅唱機。這種唱機的轉盤由馬達直接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帶式傳動。
兩年後 SL-1200 問世,但直到 1979 年的 SL-1200MK2 才升級了音調調節,這正好適應了 DJ 的需求。雖然之前唱機已經可以應付 Disco 舞曲,但直驅轉輪狠狠抓住了先鋒的 Hip-Hop DJ 們。
如今,這款 SL-1200MK2 唱機已經成為了歷史級別的經典。松下在 2010 年停產了 SL-1200MK2,但去年他們決定用發燒唱機的形式回歸 Technics 1200。
Compact Discs
光碟
「完美的聲音」 剛剛到來。雖然在 1977 年索尼和其他廠商在東京音頻展會已經推出了數字音頻光碟的原型,但那時候光碟的尺寸和黑膠基本一致。到了 1979 年 8 月,德國廠商 Philips 首先推出了直徑只有 11.5 釐米的光碟。
家庭數位音樂播放系統的革命直到 80 年代中繼才開始,然後數字播放設備都開始採用一個小小的鐳射感應器 「讀取」 數字錄製內容....
直到現在,下載和串流還沒有像當初的光碟一樣讓這個產業充滿活力....
Early Concept for an iPod
iPod 的前世
1979 年,英國發明家 Kane Kramer 首先提出了使用晶片驅動的便攜數位音樂播放器,而且尺寸只有香菸盒大小。當時當然還沒有數字音頻文件,所以這位大哥的想法是通過電話系統和唱片店來實現隨時隨地享受音樂。在當時他的想法還是相當前衛並且靠譜的:即時傳輸,即時帳單計費。
不過這位大哥怎麼也沒想到,蘋果會用這樣的便攜音樂播放器概念在 2000 年代早期大獲成功。
文章觀看至此,我們都清楚得知:未來一直是站在以前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的。
遇到精彩的文章,點讚並分享,讓更多夥伴受益!
蘭格電子公眾號旨在分享音響技術、行業動態等相關文章,提供客服人員為您解答一系列有關行業的相關問題,歡迎各位砸單諮詢喔。
文章均由蘭格電子改編整理,我們尊重版權,除非無法確認,都會註明來源和作者。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我們會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謝謝!
本號所發文章,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