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科普 關於電子合成器(內附紀錄片)

2021-02-25 火柴現場

"MIDI",是英文musial instrument digitalinterface(樂器的數位化接口)的縮寫。則是電腦多媒體技術在音頻領域中的又一應用。整個MIDI系統包括合成器,電腦音樂軟體,音源,電腦,MIDI連線,調音臺,數碼錄音機等周邊設備。電腦可以將來源於鍵盤樂器的聲音,信息轉化為數字信息存入電腦。

MIDI是一種數字接口,而計算機正是數字世界的統治者,計算機理所當然地成了MIDI樂器們的統帥,當我們將計算機連入整個音樂系統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它的統帥的地位。系統中的其它MIDI設備將按照它的意志行事, 去創作或演奏各種風格不同的樂曲。但計算機始終不能取代人的地位,可以這樣說,無論多麼先進的音樂系統,最終的指揮中樞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腦。


要談MIDI的起源,就要談到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s)的發展,最早的一臺電子合成器是單音樂器(Monophonic),意即一次只能發出一個音,所以在早期,電子合成器是在樂團當作陪襯的角色,並沒有作用。但藉著電子鼓的發展及編曲機(Sequencers)和同步技術(Synchonization)的發達,更甚多音的合成器(Polyphonic)快速發展,使得連接這些器材一同演奏變成一個難題。

電子合成器.是由電子設備代替樂隊進行演奏和進行自動化編曲的一種電子化設備. 用合成器製作聲音的方法很多,起先是把若干個正弦波振蕩器連在一起,改變各自的頻率、振幅,就可以產生不同音色。後來,又採用壓控方法,對頻率、振幅、波形、時值、包絡線等進行調製。近年來,又採用了調頻的方法,波形記憶方法,脈衝數碼調製方法等。也可以把以上各種方法混合使用。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第一臺電子合成器。那時它還只是一個龐然大物,利用計算機技術,輸入信息,可以改變音調、音量、速度、波形及包絡等。但是很費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產生幾分鐘的音樂。


經典的Moog System

到了60年代,合成器裝上了琴鍵,已進入商品化,並且體積也大大減小了。合成器實際上是一臺聲音的頻率合成儀,可以製作各種聲音,改變各種音色。

有一種採樣合成器,還可以採集某種聲音的音色,然後在整個音域裡重放,重放時還可以改調、改速度、改音色。


早期的模擬合成器

合成器還可以當作電子音樂的音源,也可以作鍵盤輸入用,還可以通過MIDI(樂器數字接口)系統作為計算機音樂系統裡的聲音發生器或控制別的部件的主機等等。例如有一種改變波形包絡的方法,把波形包絡分成幾段即AB、BC、CD、DE……等,通過改變B、C、D、E等點的位置,即相對幅度以及改變各段的斜率,就可以進行音色設計了。


MIDI鍵盤合成器

電子合成器和MIDI控制器的不同在於一個是不需要控制軟體的,一個是必須控制軟體的。


MIDI控制器


數字合成器

很多人不能分別出電子琴與合成器,不知它們有什麼區別,是的,光看外表在有時不太好區別,同樣的標準鍵盤,非常接近的控制單元,相差不多的體積,一切都那麼相似,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它們的不同點在內部,最大的區別在於音色的編輯製作,電子琴使用固化的音色採樣,大部分琴不提供音色編輯功能,也就是說,琴裡有什麼音色你使用什麼音色,如果你想改一改,讓它更符合你的要求,對不起,辦不到。


其實真正說到電子合成器代替傳統的弦樂是從1982年開始的,它的出現的契機按照當時電子合成器之所以能夠誕生的理由都是極其簡單的「弦樂曲容易出錯」。自此合成器和弦樂的對立是越來越明朗,前衛似乎成了合成器的代名詞,因為其間還是有一些很不錯的作品的。

80年代,將計算機與合成器結合起來的「音樂工作站」問世,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自帶音序器錄音功能的電子合成器。

講了一堆廢話,字太多其實我也不願意看,來先聽首Daft Punk緩緩。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BBC的紀錄片

<合成器英倫>

這是一部關於英國電子樂的記錄片,時間跨度從70年代末的後朋克時期到80年代中期的電子流行。70年代末,朋克還佔據著英國的大街小巷,但總會有不同的東西吸引著年輕人的視線,越來越灰暗的倫敦街道也預示著什麼的到來。在JG Ballard科幻小說的刺激下和德國樂隊Kraftwerk的啟發下一幫年輕人,窮的響叮噹的年輕人,包括Human League, Daniel Miller and Cabaret Volatire開始了採樣器在英國的旅行。接下來是嘉裡紐曼在1979年的成功真正讓合成電子樂進入到了主流社會。再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Depeche Mode....

「他的音樂不搖滾,不規矩,不工人階級,不值錢,不淳樸,不真實,不健身,不爺們,就是裝逼,偽知識份子,我堅信紐曼的音樂生涯就是被這些猥瑣,齷蹉,刻薄的新聞報導給縮短了「
」我讓正經的音樂人都沒飯吃了。「

紀錄片<Synth Britannia>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今日迷幻飛行歌單。晚安。

資料來源:網絡

圖文整理:西瓜

相關焦點

  • 今夏熱詞科普 | 合成器音樂
    克制、抽象、邏輯的電子音樂加上略帶荒誕的歌詞給觀眾以無限遐想仿佛置身於被科技異想裹挾的未來世界。同樣改編賽裡 大波浪也沒有讓我們失望一首改編自慕容曉曉的《愛情買賣》更是「俗」出了高級感一個是冷靜機械地唱 毫無感情一個是誇張神經地吼 歇斯底裡兩種表現形式 對立卻不衝突戲劇又充滿邏輯一同混進合成器所構築的音樂空間裡
  • 科普MIDI 鍵盤、電子琴、電鋼琴及鍵盤合成器的區別
    科普MIDI 鍵盤、電子琴、電鋼琴及鍵盤合成器的區別每日音樂乾貨系列
  • 三件改變了世界,你不能不知道的發明:音響,留聲機和電子合成器
    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關於聲音的歷史,雖然好像沒有多大作用對你的作品成效,但是起碼能擴展你的世界觀,可以漲漲姿勢。今天鍵盤中國論壇找了一些內容分享給大家,關於三件改變了世界,你不能不知道的發明:音響,留聲機和電子合成器,內容網絡收集如有不對歡迎指正讓大家添加入庫吧。
  • 電子樂正經科普
    關於Neil老師   曾在義大利地下廠牌SMR Underground發布了風格為Hardcore Techno個人EP,並在國際範圍內上架;曾參與北京燃音樂Ran Groove Vol.7和青島Toilet Club Vol.1的合輯製作;並於俄羅斯等世界範圍內進行演出。
  • 這10部科普紀錄片,讓孩子更早認識世界(內附觀看連結)
    編輯 | 小言眾所周知,紀錄片用真實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世界的原貌。觀看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能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獲得更多知識。BBC的精品紀錄片多如牛毛,像《藍色星球》、《地球脈動》一類的自然系列紀錄片想必大家也都已經非常熟悉了。
  • 機· 科普帖丨如何用合成器浪潮回到1980年的夏天
    霓虹都市、賽博朋克、復古未來、電子音樂這些字眼對於熱愛遊戲的玩家們而言並不陌生,隨著時代更替時尚升級,這些元素也被作用於各個領域。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鮮明突出的風格特點,它看上去復古,卻有時髦摩登感的表現力,聽上去新潮,卻也都充斥著年代感的旋律,構成了當下深受潮流達人們追捧的合成器浪潮。
  • 《電子競技在中國》主打科普:普通從業者才是電競的支柱
    新京報訊(記者 劉姝君)最近,央視推出了電競系列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不是央視第一次播出電子競技相關節目。早在2003年,央視推出過一個名為《電子競技世界》的體育電子競技遊戲定位的電視周播欄目,節目播出後深受廣大電競玩家喜愛,後來,廣電總局頒布了《關於禁止播出電腦網路遊戲節目的通知》,節目播出一年就停播了。那之後,電競相關節目再沒出現在電視平臺。 目前,《電子競技在中國》豆瓣評分6.1分,作為紀錄片而言並不高。很多質疑的聲音認為,片子本身並不專業。
  • BBC恐龍科普紀錄片:恐龍星球
    如果說今天的主題就是要送孩子們關於恐龍的禮物,是不是會高興到起飛~ 每一個家有恐龍迷的寶爸寶媽們都絕不能錯過的超棒資源!S01E04這套關於恐龍的資源到底有多棒呢?先留一個懸念,一會給大家解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個曾經的地球霸主為什麼讓孩子們這麼喜歡?
  • 電子音樂中常見電子風格科普
    下面列舉了一些歌曲,Madonna一直在舞曲界混,轉成現在的風格也是與時俱進信手拈來,她算是玩的比較厲害的。Lady Gaga是促進Electropop大範圍流行的最大功臣,也可以說是開創者之一,之前在美國女歌手那期講過,就不多說了。合成器流行Synth Pop
  • 合成器基本指南
    現在我們將跳轉到電子合成器- 這是現代合成器誕生的直接起源。Telharmonium in 1897 RCA在20世紀50年代開發了一大堆的電子產品,稱之為『電子音樂合成器Mark I』。幸運的是, Ralf Hutter和FlorianSchneider這兩位有足夠的財富和想像力,是他們的組合-Kraftwer樂隊發明了Synth Pop這個音樂流派(甚至是Electro、Techno以及全部的電子舞曲,信不信由你
  • 合成器在潮劇樂隊伴奏中的運用 ——以潮劇《望海潮》為例
    合成器作為一種高新電子樂器,有著各種電子合成音色以及各種樂器的原聲音色,潮劇的樂隊伴奏因它的加入,從音樂表情方面、音色、音區方面、音響氣勢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樂隊的表現力,豐富且細膩地表現了人物的情感和規定情境的特定氣氛,在潮劇樂隊中起到很好的烘託作用。
  • 給孩子們推薦6部世界頂尖的宇宙科普紀錄片(附播放資源)
    今天,檁子就給孩子們推薦6部世界頂尖的宇宙科普紀錄片,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外太空的神秘世界。如果沒有看這些紀錄片,也許孩子們會覺得,向上看,白晝最遠就是藍天,夜晚最遠屬於星河。這些紀錄片會極大地打開孩子的眼界,引導他們向上看、向遠看。這6部片子在豆瓣上均被網友打出了9.0以上的高分,雖說都是講述關於宇宙太空的知識,但又各有角度,頗具亮點。
  • 了解合成器發展歷史 - Synthesizer Evolution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那麼你很有可能是個電子音樂的狂熱愛好者,也或只是實驗性音樂的初心者,無論你是前者還是後者,我們都因這能夠塑造聲音的樂器而著迷。在 1960 年代,合成音樂蓬勃發展,人們終找到了一種新型態的音樂,能夠不被實體型態所約束,自由捏塑屬於自己的音色,製作人、電子音樂愛好者紛紛著迷於此。
  • 給孩子推薦5部頂尖的BBC地球科普紀錄片(附播放資源)
    今天的周五影院時間,給孩子們推薦5部我珍藏已久、非常喜歡的地球紀錄片,都是來自BBC的大製作,豆瓣評分都有8分以上,而且有下載資源!推薦這些片子,好看是絕對的,視覺上非常過癮。此外,還從不同角度,深入展現了人類和地球的關係。當然,其中涉及的地理科普知識非常多,有一部甚至還是哈佛天文課學生必看紀錄片。咱不用等上哈佛了,今天和孩子一起直接看吧!
  • 如何用合成器浪潮回到1980年的夏天
    霓虹都市、賽博朋克、復古未來、電子音樂這些字眼對於熱愛遊戲的玩家們而言並不陌生,隨著時代更替時尚升級,這些元素也被作用於各個領域。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鮮明突出的風格特點,它看上去復古,卻有時髦摩登感的表現力,聽上去新潮,卻也都充斥著年代感的旋律,構成了當下深受潮流達人們追捧的合成器浪潮。
  • 紀錄片的「科普」路:不止讓人看見,還要讓人相信
    嚇得我趕緊打開幾部介紹病毒的紀錄片,進行科普,畢竟敵在暗我在明,了解敵軍是關鍵。「科普」不應是一種口號宣傳早在1949年,生產農業科普紀錄片的專業電影製片廠——中國農業科學電影製片廠在北京成立。「科普紀錄片」是科普教育和紀錄片藝術的結合體 ,是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紀實影像的方式進行大眾的科普教育,有著較早的歷史溯源。
  • 收藏 | 孩子從小一直看到大,10部經典化學紀錄片
    一經推出,一個月內點擊量就超過200萬。fromvsogou=1&bsource=sogou&fr=seo.bilibili.com這套科普紀錄片一共分為6集,分別以「化學的起源」、「化學與人類飲食」、「化學與材料科學」、「化學與生命科學」、以及「展望未來化學」為題材,第一集 《化學慧光》
  • 化學紀錄片大盤點!科學迷必看系列!有資源哦!
    《美麗化學》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製作的一個科普項目,用百微鏡頭記錄化學反應。一經推出,一個月內點擊量就超過200萬。這些美麗的畫面,把印象中需要死記硬背的化學知識,變成了美妙的藝術,孩子們一定也無法抗拒這樣神奇的魅力。
  • 《尋秘自然》: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嶄新嘗試
    《尋秘自然》海報《尋秘自然》由著名科普作家汪詰主持,主題圍繞生命起源、物種滅絕、恆星光變、球狀閃電的未解謎團展開探尋。科普作家汪詰科普紀錄片 Made in China科幻電影被譽為電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科普紀錄片對於紀錄片產業而言,也享有同樣的地位。
  • 最詳細的音樂工作室的構建 合成器介紹
    開講之前,有必要講一些合成器的前世今生。合成器英文名為Musical Synthesizer,意指音樂的合成設備,是電子琴家族的一個分支,用來產生並修改正弦波形併疊加,然後通過聲音產生器和揚聲器發出特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