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是英文musial instrument digitalinterface(樂器的數位化接口)的縮寫。則是電腦多媒體技術在音頻領域中的又一應用。整個MIDI系統包括合成器,電腦音樂軟體,音源,電腦,MIDI連線,調音臺,數碼錄音機等周邊設備。電腦可以將來源於鍵盤樂器的聲音,信息轉化為數字信息存入電腦。
MIDI是一種數字接口,而計算機正是數字世界的統治者,計算機理所當然地成了MIDI樂器們的統帥,當我們將計算機連入整個音樂系統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它的統帥的地位。系統中的其它MIDI設備將按照它的意志行事, 去創作或演奏各種風格不同的樂曲。但計算機始終不能取代人的地位,可以這樣說,無論多麼先進的音樂系統,最終的指揮中樞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腦。
要談MIDI的起源,就要談到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s)的發展,最早的一臺電子合成器是單音樂器(Monophonic),意即一次只能發出一個音,所以在早期,電子合成器是在樂團當作陪襯的角色,並沒有作用。但藉著電子鼓的發展及編曲機(Sequencers)和同步技術(Synchonization)的發達,更甚多音的合成器(Polyphonic)快速發展,使得連接這些器材一同演奏變成一個難題。
電子合成器.是由電子設備代替樂隊進行演奏和進行自動化編曲的一種電子化設備. 用合成器製作聲音的方法很多,起先是把若干個正弦波振蕩器連在一起,改變各自的頻率、振幅,就可以產生不同音色。後來,又採用壓控方法,對頻率、振幅、波形、時值、包絡線等進行調製。近年來,又採用了調頻的方法,波形記憶方法,脈衝數碼調製方法等。也可以把以上各種方法混合使用。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第一臺電子合成器。那時它還只是一個龐然大物,利用計算機技術,輸入信息,可以改變音調、音量、速度、波形及包絡等。但是很費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產生幾分鐘的音樂。
經典的Moog System
到了60年代,合成器裝上了琴鍵,已進入商品化,並且體積也大大減小了。合成器實際上是一臺聲音的頻率合成儀,可以製作各種聲音,改變各種音色。
有一種採樣合成器,還可以採集某種聲音的音色,然後在整個音域裡重放,重放時還可以改調、改速度、改音色。
早期的模擬合成器
合成器還可以當作電子音樂的音源,也可以作鍵盤輸入用,還可以通過MIDI(樂器數字接口)系統作為計算機音樂系統裡的聲音發生器或控制別的部件的主機等等。例如有一種改變波形包絡的方法,把波形包絡分成幾段即AB、BC、CD、DE……等,通過改變B、C、D、E等點的位置,即相對幅度以及改變各段的斜率,就可以進行音色設計了。
MIDI鍵盤合成器
電子合成器和MIDI控制器的不同在於一個是不需要控制軟體的,一個是必須控制軟體的。
MIDI控制器
數字合成器
很多人不能分別出電子琴與合成器,不知它們有什麼區別,是的,光看外表在有時不太好區別,同樣的標準鍵盤,非常接近的控制單元,相差不多的體積,一切都那麼相似,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它們的不同點在內部,最大的區別在於音色的編輯製作,電子琴使用固化的音色採樣,大部分琴不提供音色編輯功能,也就是說,琴裡有什麼音色你使用什麼音色,如果你想改一改,讓它更符合你的要求,對不起,辦不到。
其實真正說到電子合成器代替傳統的弦樂是從1982年開始的,它的出現的契機按照當時電子合成器之所以能夠誕生的理由都是極其簡單的「弦樂曲容易出錯」。自此合成器和弦樂的對立是越來越明朗,前衛似乎成了合成器的代名詞,因為其間還是有一些很不錯的作品的。
80年代,將計算機與合成器結合起來的「音樂工作站」問世,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自帶音序器錄音功能的電子合成器。
講了一堆廢話,字太多其實我也不願意看,來先聽首Daft Punk緩緩。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BBC的紀錄片
<合成器英倫>
這是一部關於英國電子樂的記錄片,時間跨度從70年代末的後朋克時期到80年代中期的電子流行。70年代末,朋克還佔據著英國的大街小巷,但總會有不同的東西吸引著年輕人的視線,越來越灰暗的倫敦街道也預示著什麼的到來。在JG Ballard科幻小說的刺激下和德國樂隊Kraftwerk的啟發下一幫年輕人,窮的響叮噹的年輕人,包括Human League, Daniel Miller and Cabaret Volatire開始了採樣器在英國的旅行。接下來是嘉裡紐曼在1979年的成功真正讓合成電子樂進入到了主流社會。再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Depeche Mode....
「他的音樂不搖滾,不規矩,不工人階級,不值錢,不淳樸,不真實,不健身,不爺們,就是裝逼,偽知識份子,我堅信紐曼的音樂生涯就是被這些猥瑣,齷蹉,刻薄的新聞報導給縮短了「
」我讓正經的音樂人都沒飯吃了。「
紀錄片<Synth Britannia>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今日迷幻飛行歌單。晚安。
資料來源:網絡
圖文整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