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帶,如果你一句,你個騾子的,如果熟人則是一句玩笑,但是別人絕對會不舒服,如果是陌生人,對方絕對也會惡毒地回罵你,因為在河南這些地方,說人騾子意味著「雜交」,顯然取其以下的意思: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而來的後代,其中母馬和公驢生的後代稱為馬騾,公馬和母驢生的後代稱為驢騾。
而如果把騾子和湖南加在一起,則是妥妥的溢美之詞: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不服降。「湖南騾子」代表著一股勁,一種血性和誠樸的湖南精神。
湖南人被稱為「騾子」,據說起底於清朝末年。
李躍龍《什麼是湖南人的精神文化意象》中寫道:
這一綽號的得名,據說是在左宗棠西徵時期。西北物產不豐,軍隊所需給養全賴東南補充。當時在遙遠的南北運輸線上,起初那些行商都是陝甘人,他們用駱駝運貨,結對而行。因為運輸量大,不久又增加湖南的行商,他們隨左宗棠的湘軍來做生意,因為南方不產駱駝,所以用騾子馱貨,也是結對而行。如此一來,一看駱駝和騾子,就可以分別出南北,於是北方商人都稱湖南行商為「湖南騾子」。這個外號一出,很快就傳遍西北,西徵的湘軍也被成為湖南騾子,連主帥左宗棠背後也被人叫做「左騾子」。
至於近代「湖南騾子」興起,也有說得益於湖南衛視的宣傳,不辨真假。
2000年,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嶽麓書院的一場演講中說:「我的小說裡面,最好的一個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個男人也是湖南人。」
「湖南騾子」精神很了不起」!
「我覺得湖南文化中有一點,外省人毀謗湖南人,不好聽,講湖南騾子,好像騾子這樣很倔性的,你拉東它偏偏要往西;你打它它都不屈服,這種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而真正讓大眾熟知的「湖南騾子」應該得力於兩部小說——《湖南騾子左宗棠》與「湖南騾子」。
《湖南騾子左宗棠》是歷史學教授馬東玉的作品,書寫了一位「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晚清重臣臣左宗棠的倔強一生。在晚清名臣皆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情況下,效力國家,抵抗外敵,抬棺收復新疆;對待清廷上下的腐敗之風,他不顧一切,我行我素,包括身家性命,為晚清腐敗政治中唯一的亮點,典型的一個血性剛直的左騾子!
直接以湖南騾子作為小說名的《湖南騾子》是湖南作家何頓的作品。《湖南騾子》是一部通過虛構的湖南長沙青山街3號何氏家族100年五代人的生活變遷史,著重書寫了辛亥革命以來歷次重大政治運動在湖南的影響及國民黨愛國軍隊的生活與戰鬥,以及一連串消逝了的十分殘酷和慘烈的湖南人的生活,更寫出了如騾子般堅韌和倔強的湖南人的集體性格。
在回答為什麼要取湖南騾子作為小說書名時,何頓說,左宗棠就被別人稱為湖南騾子,彭德懷也被人稱為湖南騾子,這兩人在湖南人眼裡,都很了不起。他們身上的倔強勁,在湖南人眼裡,很值得稱讚,不是貶義,所以就取了湖南騾子的書名。
何頓說,在收集素材和寫作《湖南騾子》的過程中,我重新認識了湖南人,湖南人很倔強,很執著,不怕死,例如譚嗣同,可以逃也不跑,寧願死。還有宋教仁、黃興、蔡鍔,身上都閃耀著倔強的靈光,同樣在毛澤東、彭德懷、粟裕和黃克誠等人身上,也閃著這種光!
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的確,筆者也是通過這兩部小說才知道代表「湖南騾子」所表達的真實內涵的,沒有吃得苦、霸得蠻、敢拼命、不服輸、倔強、不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