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泰國的旅遊業受重挫。
據報導,在泰國,因遊客銳減,泰國北部數十座象園被迫關閉,上千頭大象正面臨失業和挨餓的困境。
100多頭大象因疫情失業徒步返鄉,最遠的地方需要跋涉150公裡。
消息爆出後,網友們各抒己見——
有拍手叫好,覺得大象重獲自由▼
也有指責園方為了利益隨意壓榨又狠心放棄▼
還有一些則是擔心被馴化的大象放歸後無法生存▼
一提到大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大象表演和大象旅遊。
這個項目儘管一直被詬病,但是仍舊還有很多國家在開展。
不僅是泰國,印度、斯裡蘭卡還是非洲一些國家都會用大象表演來招攬遊客。
而遊客們也總是會被這些神奇的大象表演所吸引。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這些表演的背後是多少大象的痛苦「象生」。
0101
在2017年,一則揭露大象表演背後黑幕的紀錄片——《黑象》在國內掀起輿論風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沒有BBC的專業手法,沒有明星配音,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上線10天,點擊量破5000萬,平均每秒就有58人觀看。
視頻一開始,作者就用一個醒目的大紅叉來警示我們:不應該騎大象。
為什麼呢?往下看,你會明白的。
我們都知道,馴養,通常都要在幼兒期就開始。
所以,人工圈養的小象在一到兩歲之間會被帶離母象,開始接受高強度訓練。
被抓走的小象,會被統一關進特製的木架子裡,空間狹小到它們只能保持站立。
期間也不給食物和水,用棒子敲打鼻子、鉤子扎進皮肉裡,並且不斷製造出噪音,不讓它們睡覺。
這一切的摧殘,只為了讓強壯的小象放棄反抗。
一個禮拜後,它們通常都會虛弱到失去攻擊性,這才會被放出來。
不過,還是會被用鐵鏈牢牢拴住,然後象夫一次又一次騎在野象的背上,瓦解它們最後的意志力。
這根鏈子,一鎖,就是漫長的一生。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接著象夫用棍子、斧頭、電擊棒等任何可以讓大象感到恐懼的工具,逼其屈服、妥協,做出指定的討好觀眾的動作。
這種讓大象聽話的方式,有一個專有名:Pha Jaan (精神折磨)。
這是在東南亞,從古至今,一直流傳的用以馴服野生大象的方法。
你現在所看到的會畫畫的大象、會做任何其他表演的大象,都一定經歷過這樣痛苦的折磨。
很多人以為大象皮厚,其實大象的皮膚非常敏感,連蚊蟲叮咬都能感覺到,更何況是鉤子戳進皮膚,那該是怎樣的痛楚?
更令人心痛的是,大象記憶力其實非常好,被虐待的疼痛感覺,永遠都忘不掉。
很多大象在被馴養之後都會產生類似於人類PTSD(創後心理應激障礙)的症狀。
然而,幾乎99%的遊客,對這些都毫不知情。
「騎大象」可以說是最最熱門的娛樂項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兩個人的體重,加一把鐵椅子,大象脆弱的脊椎根本承受不住,
如果稍微停一下、喘一口氣,一旁的訓象師,便會舉起手中尖銳的鉤子,刺下去......
據當地保護協會的人說:被視為除人類外最長壽的大象,每年都會死於窒息,挨餓、壓力,甚至是死於心碎。
因為它們無法接受,這命運殘忍的安排。
不過,在視頻中,作者也指出,我們不能盲目抵制。
在泰國,象夫馴象是一種文化,傳統大象旅遊業的消失,會讓這一群人失去工作和收入。
而把大象放回野外也並不可行,因為95%的大象棲息地已經被人類破壞。
於是,人們找到了方法代替傳統的大象旅遊業——大象庇護所。
在這裡,象夫成為了照顧大象的工作人員。
在這裡,大象不再是人類的奴隸。
很多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會來這裡參加志願活動,照顧大象。
比起騎半小時大象,這才是更酷的經歷,不是嗎?
0202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以為大象的悲哀要結束了呢?
根本不可能,人類的自私自利是無止境的。
在《黑象》之後,作者攜團隊轉戰斯裡蘭卡,拍了《黑象續篇》。
在這裡,大象庇護所這種新方式的出現並沒有結束大象的悲哀,反而以另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在剝削大象。
先來看一張照片。
怎麼樣,這張ins網紅po出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把持不住?
人與自然在這裡是不是特別的和諧與美好?
然而,照片就是照騙。
背後的故事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照片裡的地方是斯裡蘭卡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大象孤兒院。
到了斯裡蘭卡,幾乎所有路線都會把它作為重點介紹,百度百科更是把這裡定性為「慈善機構」。
很多人會來到這裡做義工,給小象餵奶,給大象洗澡,人們認為這裡的大象過得很好,自己花的錢會幫到這些溫順的天使。
而在國內旅行網站上也經常會看到遊客們這樣的評論:「如果你們真心喜愛大象,那麼這個地方應該會給你帶來一段難忘的歡樂時光。」
但如果你有心,會在網上發現一堆負面信息。
怎麼說的?40多年前,這裡的確是個大象天堂。
斯裡蘭卡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在1975年成立了這個大象孤兒院。
當時他們也的確是在幫助和救治孤兒野生大象。
不過,在1978年,這兒被國家動物園部門接手,1982年開始嘗試繁殖圈養大象。
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兒就不再單純了。
孤兒院輾轉多地,最後落戶斯裡蘭卡中部佛教中心康蒂附近的賓納瓦拉村,並逐漸定位成為一個景點。
在這裡遊客除了門票之外,可以付錢給小象餵奶和給大象洗澡等。
商業的侵蝕,讓大象孤兒院開始淪為「大象孤兒怨」。
這裡的大象也不會像他們宣傳的那樣會被送回野外,有些被帶進孤兒院的大象,甚至都不是真的孤兒。
在大象孤兒院的後院,我們會看到,很多大象是被鎖鏈鎖在棚屋裡的,而被津津樂道的百頭大象一起洗澡更是作秀。
這些大象會被水下的鎖鏈鎖住,甚至會被象夫用鉤子按住不能亂動。
一位來自國內的志願者在體驗了這裡的氛圍後表示,這根本不是她想像中的國際義工。
「拿著鉤子,然後鉤著它們下河,強迫它們躺在河裡讓我們洗澡。洗完澡過後,它們就會上來,然後就被兩個外國人騎走了。」
總之,這裡已經配不上也不應該繼續使用「孤兒院」這個誤導大眾的名字,充其量就是個利用人們同情心來賺錢的「大象圈養公園」。
當然,也不能把所有的大象庇護所一棍子打死。
烏達瓦拉維地區的大象過渡之家,就做得很好。
大象過渡之家是於1995年由當地政府成立,接納孤兒和受傷大象。
在這個過渡之家,有每頭孤兒象的信息,工作人員還會給它們取了名字,還有教育中心。
在這裡,為了大象的健康,遊客不能和大象過度接觸。
而之所以叫「過渡之家」,是因為大象會被放到烏達瓦拉維國家公園的一個特殊區域熟悉野生環境,以便未來放生在國家公園。
雖然有時候工作人員會靠擊打控制大象,但是它們使用的工具只是一根木條,大象也不會被鎖鏈鎖住。
0303
當然,再好的大象庇護所,終究還是比不上大自然。
大象並非被馴化的動物,即使是在圈養環境下出生的大象,依然屬於野生動物。
而且,圈養大象並不是保護野生大象,甚至會破壞大象的保護現狀。
如果非要馴養它們,那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黑象》中所提到的精神折磨。
大象具有很強的社交能力和複雜的社群結構,需要幾十到幾百平方公裡的活動空間。
但在禁錮中,它們根本沒有在野外生存所必須的社交和空間。
長期處於孤立和工作狀態的大象會出現嚴重的非自然行為——刻板行為,如重複地搖頭等。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看看大象,野外才是最合適的地方。
大象只有在他們的棲息地裡,才會自由自在。
它們按自己的意願進食、洗澡、嬉鬧,不用被迫作秀和表演。
小象可以躲在母親的龐大身軀下,而不用擔心分離。
如此自由、肆意,令人著迷。
和那些孤兒院裡的大象相比,這才是它們應該有的樣子。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還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地球已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