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emoji 符號互動 傳播語境
全文字數: 2888
閱讀時間: 9分鐘
Emoji,又稱為繪文字(日語:絵文字/えもじ emoji),是日本人慄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從兒時的各種元素獲取靈感而創造的。在2010年,得益於統一碼聯盟的收錄以及蘋果發布的IOS 5輸入法的添加,emoji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流行的非語言符號,被普遍應用於網絡社交中。
2019年,著名跨國電腦軟體公司Adobe調查並發布了《2019年表情符號趨勢報告》。
報告顯示,有五分之三的emoji使用者表示,能讓對話更加有趣是他們使用emoji的最大原因。其中58%的「Z世代」人群(Gen Z'ers,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認為emoji能傳達自己的情緒,相比於持有相同觀點的48%的「千禧代」人群、34%的「X世代」人群(Gen X』ers,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之間出生的人)和37%的「嬰兒潮」人群(Boomers,1946年至1964年之間出生的人),「Z世代」人群對emoji的運用最多,偏好最大。
emoji「笑哭」突破了性別和地域的差異,穩穩佔據了emoji使用次數的榜首,「愛心」、「親親」、「微笑」等表情也擁有極高的使用率。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emoji呢?換言之,emoji是怎麼在現如今的傳播環境和社交語境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一. 從傳播環境來看
人類互動現象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出現,從最開始的面對面交談,到20世紀中葉的大眾傳播,再到現如今的新媒體傳播之中,互動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人類互動過程的逐步變遷中,「非語言等符號線索」從面對面交談時代的「十分豐富」到大眾傳播時代的「有限」再到新媒體傳播時代的「比較豐富」,經歷了一個非線性的變化。人類一直在渴望從語言外的符號線索中獲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如今我們的傳播已然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在這樣一個交流無需直接面對交流對象的時代,emoji表情應運而生。
emoji因其視覺性,彌補了文字的缺失,如今甚至躋身「文字」的行列。2013年8月,「emoji」一詞被收錄進《牛津詞典》在線版,2015年「emoji」表情符號中的「笑哭」成為《牛津英語詞典》評選出的年度詞彙。
卡斯珀·格萊斯沃爾(Casper Grathwohl):
21世紀需要更快捷的表意方式來滿足網絡生活給我們帶來的碎片化閱讀需要。
二. 從emoji本身來看
emoji的基本功能:
emoji作為「圖形文字」,本質屬於符號,最基本的功能自然就是傳遞信息。但它作為一種非語言的傳播符號,其作用更多在於對文字所傳播的信息的補充上。威爾伯·施拉姆在其著作《傳播學概論》中所述, 雖然我們很難系統地將非語言的符號編成準確的語言, 但是這些非語言的符號仍然傳遞了許多不相同的信息。Emoji來源於現實中存在的人物、物品、動作、場景這一特點,使帶有emoji的對話內容變得更具有個人情感和交互的臨場感,能讓對話迅速升溫。
Emoji的使用與否給人帶來很大的感受差別
另一方面,emoji簡潔明了、真實貼切的特徵讓其成為了能跨過語言障礙的橋梁,其天生擁有的普遍性和通識性使其成為了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儘管民族、語言、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我們仍然能和世界上大多數人通過emoji這樣一種符號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聯想從而與他人溝通。
emoji的文化內涵:
在全球都在呼籲平權的年代裡,emoji作為一種日常出現在世人眼前的傳播訊息,自然而然承擔起傳播平等價值觀的責任。
在2016年年初,Apple公司在最新更新的iOS8.3版本中增設了300個表情,推出了白、黃、黑等六種膚色,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興趣愛好以及同性戀人的對應emoji,這些都是對於種族、職業、性取向等事物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需求的響應和回復。
Emoji推出了不同膚色的表情
Emoji加入了同性戀人元素
Emoji加入了多種多樣的職業:
包括搖滾歌星、農民、太空人等
而在個性化展現需求越來越大的今天,Apple公司在最新推出的iOS13中,添加了個性化的emoji表達,在這樣的一種機制中,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面部特徵製作屬於自己的獨特emoji並用於社交互動之中。
除此之外,emoji的公益價值也不容小覷。瑞典非盈利組織BRIS還嘗試利用emoji與不問題少年及受虐兒童進行對話。該組織開發了被毆打後的熊貓眼、粗言穢語惡意中傷、自殺傾向等傷害情景,並通過他們對受害經歷的回憶,給予受虐者情緒宣洩的出口,鼓勵他們突破語言障礙。由此看來,emoji越來越成為一種帶有觀點傾向的表現形式。
emoji的傳播效果:
在分析emoji的傳播效果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個理論——符號互動論。該理論認為事物本身無法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是通過其「符號(象徵意義)」影響個體社會行為,而「符號(象徵意義)」正是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
這就可以用於解釋emoji的傳播機制。我們可以擬定一個真實場景,完整演繹一遍emoji在互動中的傳播過程。
一天晚上,小胡和異地戀的女朋友在手機上互道晚安。小胡發了一句「晚安寶貝」,後面加上了一個「親親」的emoji。
這個emoji是在小胡的「主我」理性思考後,用以表達對女朋友的熱切思念,小胡的女朋友看到這個emoji之後,也能在此語境中解讀出小胡對自己的愛,在心裡給小胡貼上「很浪漫又很潮流」的標籤,這就給了小胡一個「客我」的認知。通過二人在互動過程中對同一個表情進行分別的認知,「客我」和「主我」得到統一後進行了結合成為了「自我」,小胡也會因為女友的積極反應,在日後更多地使用這個表情。這樣,emoji在互動中的傳播過程就被完整演繹了一遍。
但這樣一個結局「美滿」的傳播過程,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互動雙方對於互動過程中的符號有著同樣或者相似的認知。如果小胡發的是發一個「微笑」的emoji來表達對女友的思念,小胡的「主我」仍然是在表達對女友的思念,但是在女友的日常互動中,「微笑」的emoji更多是一種嘲諷、憤怒的意思,那么女友認知的「客我」和小胡的「主我」並不能結合,小胡最後也只有用一小時來哄好在他看來莫名其妙生氣的女朋友。
這種現象就是emoji傳播中常見的誤解現象。由於互動雙方的生活背景、社交思維、表達習慣的不同,同樣的符號信息可能會在傳受雙方看來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父母發來的代表關心但卻讓我們不寒而慄的「微笑」、經常被我們用來「保佑」但其實是「擊掌」的手勢等等。
對於這種現象,提高emoji傳播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使用接受emoji信號的時候考慮對方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年齡層次等,站在互動中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三. 從emoji的使用者來看
筆者自己曾進行了一個關於emoji使用的小樣本調查,在這次調查中,既佐證了上文提到的一部分觀點,又出現了一些與筆者搜集到的資料相互矛盾的地方:
筆者徵集了參與者喜愛的emoji。有趣的是,參與者喜愛的emoji與Adobe公司統計得出的結果大相逕庭。在筆者的好友中,大家更願意把emoji當做一種直接的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的補充。比如,大家願意利用emoji的本身或者諧音代替文字。在回答「有沒有」這一類問題時,大家比起回復「有」或者「沒有」,更願意利用emoji中的「有」和「無」這兩個表情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當一個小組中提到有誰願意來完成任務這種問題時,大家也會用「舉手」的emoji來爭取機會。另外,在疑問句之後,很多人會用「馬」這個emoji來代替「嗎」一字;「行」這一個字也逐漸被emoji「星星」所取代。emoji在傳播、互動現象發揮著愈發強大的功能,它已經能取代部分文字並且發揮出比單調文字更好的傳播效果,讓語言更易於接受。
參考文獻
[1]曾煒婷.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網絡表情符號「emoji」互動意義研究[D].新疆大學. 2018
[2]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陳亮,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85
[3]許雅;;移動社交語境下Emoji表情的傳播態勢與功能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6年08期
[4]董晶晶.基於符號互動理論社交媒體表情符號使用分析.NEW MEDIA REASERCH.2016年03期
述後小談:
1.文章中很多例子都很生活化,是結合了你自身的感受嗎?
A:是的,因為我是挺喜歡在網絡上和別人聊天,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小誤會和小意外,我就會想把這些貼近自己生活的東西都寫下來。
2.為什麼想到做這樣一個emoji小調研呢?
A:主要有兩點:一是emoji在我生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我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論是與人交流,還是在不那么正規的平臺裡發表觀點的時候都會使用emoji,那麼我就想對這種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一些思考;二是上節網絡傳播概論課上,老師對於「非語言符號」概念的闡釋和分析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而emoji作為一種常見的非語言符號,很值得進一步的調研思考。
你和adobe公司發布的報告結果顯示得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