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地區,有一個非常小的國家,總領土面積僅僅316平方公裡,人口數量為49.4萬。然而,此國卻是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國家。而且,在我國重返聯合國時,它投了歐洲唯一的一張反對票。
馬爾他共和國,位於南歐,是地中海中心的一個島國,由5個小島構成,最大的馬爾他島嶼也才245.7平方公裡。它是歐洲和非洲之間的重要中轉站,距離義大利西西里島南部僅90公裡,賴比瑞亞330多公裡。由於馬爾他的地理位置特殊,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羅馬、法國、英國等國家都曾佔領這裡,把它用作海軍基地。因此,馬爾他被稱作是「地中海心臟」。2004年之前,馬爾他還沒有加入歐盟,財政一直是赤字,所以它有「歐洲鄉村」之稱。
馬爾他之所以經濟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當地自然資源極度缺乏,很多東西只能依賴進口。更何況,它一直是別人的殖民地,直到1964年9月才宣布獨立,此時還沒有成立馬爾他共和國。沒有資源,加上缺乏技術人員,導致該國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何其重要,全世界有很多例子說明了這一點。例如英國在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綜合實力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另外,馬爾他土地貧瘠,嚴重缺水,不適合耕種農作物,糧食全靠進口。
那麼,馬爾他是靠什麼變成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雖說馬爾他沒什麼礦產資源,但是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從古至今就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有「歐洲後花園」之美譽,旅遊業成了馬爾他的經濟支柱。加入歐盟後,政府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金融業和服務業,制定了嚴格的經濟制度。同時,歐盟也很慷慨,給馬爾他撥了不少款,幫助它實現經濟連續增長。馬爾他政府還大力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數字金融等新興產業,逐漸發展為發達國家。
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和馬爾他之間沒有產生過衝突或者矛盾,為什麼馬爾他卻不想讓我國重返聯合國?因為馬爾他是美國的忠實跟班,它能徹底獨立與美國有一定的關係,獨立後美國在經濟等方面也給予了幫助,所以它將美國視為恩人,對美國馬首是瞻,在外交政策上主張「親美」。
當時,中美之間的關係還未緩和,美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老大都反對了,作為小弟的馬爾他當然也不會投贊成票。於是,馬爾他不順應潮流,投出了歐洲唯一的一張反對票。最終,這些不懷好意的國家沒能成功阻止中國重回聯合國。沉睡百年的雄獅已經甦醒,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諷刺的是,當中美關係緩和,馬爾他緊隨其後,於1972年1月31日和中國建交。之後,馬中兩國高層相互訪問,促進了經濟等方面的友好發展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