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十元店」名創優品(MINISO)正在衝刺IPO。
9月24日,名創優品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說明書,擬赴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MNSO。公司董事長葉國富佔股80.8%,騰訊、高瓴分別佔股5.4%。近2個財年,該公司營收合計突破180億元,但累計虧損超5億元。
自瑞幸咖啡造假之後,美國對上市中概股有了更嚴格地監管。因此,企業上市過程中,對於任何質疑、疑惑,都需早應對、早回應、早澄清。
招股說明書是份極其重要的文件,任何瑕疵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然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支點財經記者發現,在企業品牌歸屬、發展歷程、創始人信息等方面,名創優品曾公開發布過的信息,與其招股說明書存在明顯偏差。
此外,名創優品在產品質量、商業模式、網際網路金融運營史、企業虧損問題等方面,也面對著不少質疑。譬如,近期,公司銷售的一款指甲油被通報致癌物質超標1400多倍,引發多方關注。
9月29日,支點財經記者就「企業發展歷程屢次更改、網際網路金融運營史、產品質量、持續虧損」等外界重點關注問題向名創優品發去採訪函,但對方拒絕接受採訪。
多個版本的發展歷程——是招股書信披違規,還是企業虛假宣傳?
上市,是一個企業的高光時刻,提交招股說明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正常情況下,一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即便存在瑕疵,但在品牌歸屬、發展歷程、創始人信息等基礎事實的表述上,鮮少有重大偏差。
然而,支點財經記者發現,名創優品官方發布的企業信息有多個大相逕庭的版本,部分版本與招股說明書中存在明顯差異。
最大偏差在於,名創優品曾連續多年強調自己是日本品牌,但招股說明書的表述卻非如此。
先看下招股說明書的內容。
9月30日,支點財經記者通過Wind下載了名創優品的招股說明書。公司簡介中,是這樣表述的。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We are a fastgrowing global value retailer offering a variety of designled lifestyle products. Within seven years since we opened our first store in China in 2013, we have built our flagship brand 『MINISO』 as a globally recognized retail brand and established a massive store network worldwide.」
大意如下:
「我們是家快速發展的全球性零售企業,提供以設計為導向的生活用品。自2013年我們在中國開設首家分店後的七年內,我們將旗艦品牌『MINISO』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零售品牌,並在全球建立了龐大的門店網絡。」
文中提及了「2013年開設了中國首家分店」,但未提及名創優品是日本品牌還是中國品牌。
之後,支點財經記者以「Japan」「Japanese」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相關內容共有17處。其中,在招股說明書第33頁,有這樣一句話。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Certain consumers may perceive our MINISO brand and/or our products in different ways or even interpret our MINISO brand as a Japanese brand before learning more about our company, our brands andour products.
If consumers or other parties claim that our marketing approach is misleading or otherwise improper, we may be subject tolawsuits or other legal proceedings, which would negatively affect our brand image, undermine the trust and credibility we have establishedand impose an adverse impact on our business. 」
大意如下:
「一些消費者可能以不同方式感知我們的名創優品MINISO品牌及產品,甚至將我們誤讀為一個日本品牌,然後再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公司、品牌和產品。
如果消費者或其他方面聲稱我們的營銷方法具有誤導性或不當之處,我們可能會受到訴訟或其他法律訴訟的起訴,這將對我們的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損害我們的信譽,並對我們的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這句話的引申義為,「名創優品並非一個日本品牌,如果消費者認為我們是日本品牌,那對我們的品牌可能不利」。
問題在於,作為一位善於向用戶販賣「品牌錯覺」的大師,名創優品董事長葉國富曾長期將名創優品打造為「日本品牌」,且公司簡介曾多次改變。
名創優品「第一版」的介紹文本如下:「MINISO名創優品是國際著名休閒百貨品牌,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由著名設計師、日本『自然使者』三宅順也先生創辦……2013年由中國廣州財團引進,並開始全面進駐中國。」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名創優品是日本設計師三宅順也創辦的「日本品牌」,中國企業只是引進方。
來源:網絡
支點財經記者未能獲取最早的官網介紹界面,但通過百度搜索,在一些行業網站、黃頁、電商界面中,都還保留著當時的「第一版」文字。
來源:9月30日百度搜索界面
而且,2014年9月,名創優品新浪微博官方號轉發過一篇來自《新快報》的文章,內中提及,「由本土企業從日本引入的品牌名創優品,正以每月新開20-30家新店的速度進軍全國各大重要商圈。」
不僅如此,名創優品在與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等國的企業籤約時,現場用的都是日本國旗。
名創優品與保加利亞合作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左四為葉國富(來源:百度圖片)
名創優品與蒙古國合作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百度圖片)
名創優品與羅馬尼亞合作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百度圖片)
名創優品與伊朗合作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百度圖片)
另有媒體報導,葉國富曾表示「在日本註冊,公司在日本,在日本有店,能不能叫日本品牌?」
顯然,「第一版」內容及上述現象,與招股說明書的表述存在明顯衝突。簡單說,要麼是招股說明書「非日本品牌」的信息披露存有瑕疵,要麼是公司過去數年涉嫌虛假宣傳。
事情還沒完,名創優品「第二版」介紹中,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記者通過百度快照獲取了2020年6月30日名創優品英文版官網界面,內中顯示,名創優品是由三宅順也、葉國福在東京共同創立。
來源:百度快照顯示的2020年6月30日名創優品英文版官網信息
相對於「第一版」,名創優品突然多了個排在三宅順也下方的「聯合創始人葉國富」,兩人在照片中相談甚歡。
支點財經記者通過百度快照收集的2020年9月16日「第三版」官網界面中,公司的品牌簡介又有了變化。
來源:百度快照顯示的2020年9月16日名創優品中文版官網信息
內中提及,「名創優品是由中國青年企業家葉國富先生於2013年開始經營,中國總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未曾提東京,也未提三宅順也。
「第三版」與9月24日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非日本品牌」的定義已基本吻合。而且時間很巧,在招股說明書發布前,就完成了更改。
這還不是結束。
9月29日,支點財經記者發現,在最新的名創優品官網中,對企業發展史又有了更鮮活、更豐富的演繹。
來源:9月30日的名創優品中文版官網信息
「2013年,品牌創始人葉國富攜家人前往日本旅行時,發現當地有很多生活家居專營店,這類店鋪銷售的日用生活百貨不僅質量好、設計美觀,價格還很實惠,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葉國富因此獲得商業靈感,並憑藉自己過往在經營時尚連鎖品牌時積累下的產品開發經驗、供應鏈和渠道資源,在中國廣州創辦了『年輕人都愛逛』的生活好物集合店——名創優品。」
經過多次改動之後,公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品牌」。
如IPO進展順利,名創優品會成為一家公眾公司。但直至今日,該公司的發展歷程依舊版本眾多、撲朔迷離,難以找到準確說法。
三宅順也:創始人?聯合創始人?首席設計師?
從前文內容可以看出,招股說明書與名創優品的企業表述之間,還有另一個矛盾點——日本設計師三宅順也究竟是不是創始人?
按「第一版」介紹文本,三宅順也是名創優品的創始人,「第二版」則退而求其次,成為聯合創始人,按「第三版」及最新版,則僅僅是公司的首席設計師。
不得不說,身份改得很快。
在招股說明書中,支點財經記者未能搜到三宅順也的中文、英文(Miyake Junya)名。包括高管持股信息中,「前任聯合創始人」三宅順也不在其中。
名創優品高管持股信息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如果一定要在招股說明書中找到一個三宅順也的痕跡,那就是這句話: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Our product design also tends to reflect heavy Japanese influences, partly due to one of our head designers hailing from Japan.」
大意為「我們的產品設計有強烈的日本風格,部分原因是我們的一位首席設計師來自日本」。
結合上述現象,支點財經記者在給名創優品的採訪函中提出了以下問題:「名創優品網站曾提及公司是葉國富與三宅順也一起創立,但如今未提及這段故事,網站創始人一欄中也沒有三宅順也名字,品牌故事屢次更改的原因是什麼?『去三宅順也』的原因是什麼?」不過,名創優品拒絕回復上述問題。
這不僅關乎信息披露問題,更關乎企業經營。
如果三宅順也真的是創始人之一,在短短幾個月內既沒了股份,又沒了身份的認可,會不會引起創始人矛盾,繼而影響企業經營?
總之,「名創優品創始人有哪些」,依然是個謎。
名創優品中文版官網「創始人」界面中,僅有葉國富一人
(來源:9月30日的名創優品中文版官網信息)
「優品」還是「不優品」:產品屢上黑榜
薄利多銷,一直是名創優品的標籤。
支點財經記者在招股說明書中看到,截至2020年6月30日,名創優品在國內超過95%產品的零售價格低於50元。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低廉的價格,可以抹去不少瑕疵,放大一些閃光點。但當問題發生在產品立身之本的品質上,尤其當質量問題威脅到消費者健康時,低價則成為了一種諷刺。
9月27日,名創優品因一款不合格指甲油,一度衝上新浪微博熱搜。
起因是9月23日,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信息顯示,名創優品一款可剝指甲油被檢出三氯甲烷含量高達589.449μg/g。
據了解,三氯甲烷是一種化妝品禁用物質,其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心、肝、腎均有損害作用。
依照按國家規定,指甲油的三氯甲烷含量不得超過0.40μg/g,一計算,人們發現這款產品的三氯甲烷含量,竟達到了國家標準限值的1400多倍。
據北京商報報導,9月27日名創優品回應稱,早在2019年12月4日,名創優品收到上海藥監局的不合格報告的當日,即安排同批次產品送往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Intertek檢測,12月9日,檢測結果顯示為合格;供應商偉思客(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步安排留樣產品送Intertek檢測,檢測結果同樣為合格。
「雖對檢測結果存異議,名創優品仍尊重監管部門意見,對相關產品進行全面下架並銷毀。即日起,名創優品對該產品進行召回,消費者可憑產品或購物小票在名創優品全國門店申請退款。」名創優品表示。
為何雙方測試會有出入?雙方的檢測方式、檢測技術是否不同?這些都是疑惑點,支點財經記者發給名創優品的採訪函中也包括這些問題,但對方拒絕回應。
此外,名創優品拿去做第三方檢驗的是「同批次產品」,會不會存在同批次產品中部分不合格、部分合格的情況?這也是個疑惑。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並非一次孤立事件。2020年以來,名創優品已經發生了多起重大產品不合格事件。
如今距離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已過去了12年,但很多消費者只要提起三聚氰胺就會聯想到奶粉。實際上,名創優品也被查出三聚氰胺問題。
2020年6月18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海市場監管」發布的信息顯示,經該局監督抽查,一款由名創優品經銷的「KaKao Friends」單耳蘋果碗被檢出三聚氰胺遷移量不合格。
來源:「上海市場監管」公眾號
沒過多久,2020年8月3日,名創優品雨後茉莉香水產品(規格:30ml,批號:A181816)經廣州市藥品檢驗所檢驗,其中所含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不符合規定,被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8478.72元。
2020年8月7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20年上海市非醫用口罩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公告(第三批)》公告信息顯示,名創優品銷售多款口罩被標示為「缺少通氣阻力、細菌過濾效率」。
來源: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
在這之前,名創優品美妝產品也發生過問題。
2018年1月,名創優品的壹加壹珠光帶刷眼影筆(古銅色)也曾被相關監管部門檢出有害物質砷過量。同年7月,韓國京畿道保健環境研究院披露,在韓國名創優品店鋪收集的橙色、粉紅色兩款腮紅檢測出重金屬銻超出標準值10倍。
名創優品的商品基本由供應商生產,其產品質量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司品牌供應商管理與質量把控體系存在問題。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甚至可能對上市之路產生影響。
實際上,在招股說明書中,名創優品也提到相關部門曾於2019年發現上海MINISO商店出售的餐具不符合相關規範,並表示「如果我們無法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我們的業務、聲譽,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都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來源:名創優品招股說明書
綜上所述,招牌中的「優」字,被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名創優品的產品力不足,不僅體現在質量方面,還體現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公司發展過程中,屢屢被質疑侵權、抄襲。
2018年3月,諾米品牌起訴名創優品旗下NOME家居商標侵權。諾米創始人陳浩稱,是葉國富搶註諾米商標權。
對此,葉國富表示:「諾米大部分原始團隊都是從我們這兒出去的,這裡面牽扯到商業秘密的問題,雙方也正在打官司,這個事很複雜。」
2018年11月,家具品牌PIY創始人沈文蛟發文《大象從不席地而坐!致葉國富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稱名創優品旗下品牌抄襲PIY的NUDE衣帽架。
對此,葉國富則稱對方是炒作行為,「他們所說的那一款衣架在國外早有了,這屬於碰瓷營銷,我們也不想多做回應。」
9月30日,支點財經通過天眼查發現,名創優品(廣州)有限責任公司涉及法律訴訟31起,包括外觀設計專利、著作權侵權糾紛、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等等。
來源:天眼查
創始人曾陷「自融」質疑 上市前已剝離互金業務
發展至今,名創優品面對的另一個質疑,是葉國富「左手實業,右手金融」的巧妙操作。該模式,曾被外界質疑打「自融」擦邊球。
這要從名創優品的底層商業模式談起。
近兩個財年,名創優品年營收均在90億元上下,但企業並不盈利。2019財年、2020財年,公司分別虧損2.9億元、2.6億元。
持續虧損,是名創優品赴美上市,而非選擇A股上市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虧損,公司仍保持著不錯的現金流。
截至今年二季度,名創優品帳上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28.54億元,去年同期為15.46億元,同比增長84.6%。
而且,葉國富鮮少接受外部投資。2018年,名創優品唯一的一次外部投資,是由騰訊、高瓴資本共同投資的10億元。
持續虧損、不融資、現金充足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加盟商帶來的現金流。
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名創優品旗下門店達4222家。其中,名創優品直營門店僅僅只有129家,96.94%都是加盟店及第三方合作店。
名創優品更願意將加盟商三個字表述為「投資商」。在公司官網首頁,白底黑字的「投資政策」四字極其明顯。
來源:9月30日的名創優品中文版官網信息
加盟商需繳納8萬元「特許商標使用金」(投資商按年支付,開一年支付一年),並繳納75萬元的「貨品保證金」(一次性收取)及裝修預付金。
店鋪租金、人工、電費、工商及稅收等雜費,由加盟商自理。每天營業額的38%(食品為33%)作為投資商收入。名創優品負責門店人員招聘、培訓,同時還為加盟商提供經營管理支持,包括商品陳列、推廣及收銀服務。
上述模式,意味著每增加一個加盟店,名創優品至少可獲得83萬元以上的現金,極大緩解公司現金流壓力。
於是,線下門店需快速擴容,打造規模「快牛」。
然而,擴張過程中,名創優品曾因涉嫌「自融」而飽受質疑。
《中國經營報》2018年4月報導,加盟過程中,投資理財平臺「分利寶」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葉國富曾是「分利寶」最早的法人及執行董事。
與其他網貸平臺一樣,彼時的「分利寶」分理財端和資產端——理財端對接個人投資者,資產端涵蓋了店鋪融資、車貸、房貸、應收帳款融資等。
上述報導表示,在加盟商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此前加盟的店面進行抵押貸款,再進行加盟。這實質上形成了名創優品獲得了加盟商資金,又通過分利寶將資金貸給投資商。
該模式,被外界質疑為假借加盟商之手的「自融」。因為不論店面實際經營如何,名創優品都可以通過「分利寶」實現「旱澇保收」。也有聲音表示,這樣的形式使得大部分風險都落在了加盟商身上。
面對質疑,名創優品曾這樣對媒體回覆:「分利寶的開店融資產品是公開服務所有的國際知名連鎖品牌加盟店、供應商,對上遊優質供應商提供應收帳款擔保融資,對下遊的優質加盟商提供開店融資,分利寶不是名創優品的融資平臺。」
此外,名創優品還多次向媒體澄清:「無論從股權架構上,抑或業務聯繫上,名創優品與其均不存在任何關聯,名創優品也從來沒有藉助任何網貸平臺進行的所謂融資行為。」
不過,支點財經打開名創優品微信公眾號2018年11月8日發布的一篇稿件,還可以看到當時「分利寶」的廣告信息。
來源:名創優品官方微信
據媒體報導,葉國富所涉及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並不止這一個。
騰訊財經在2017年5月發表的一篇報導顯示,葉國富曾聲稱自己創建了30多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總投資超過50億美元,包括「分利寶」、催收平臺「人人收」、現金貸平臺「缺錢麼」等等。
在此之前的2015年06月12日,鳳凰網江蘇頻道「企業宣傳商業資訊」欄目中,還發表過《網際網路金融教父葉國富:消費金融萬億藍海已起航》一文,提及「葉國富因作為網際網路金融重要推手,被業界譽為『網際網路金融教父』」。
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屢屢暴雷,上述多個平臺也已停止運營。
3月26日,缺錢麼發布聲明表示已完全停止現金借貸業務;今年8月,「分利寶」平臺伺服器也宣布關閉。
來源:微信公眾號「分利寶訂閱號」
此外,在招股說明書提交之前,名創優品也在人事、股權等各個層面,都完成了互金業務的剝離。
界面·財聯社旗下財經信息服務平臺「藍鯨財經」9月24日發布的報導顯示,目前名創優品無論在股權關係還是高管任職方面,都剝離了網際網路金融相關業務,「在最新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也已沒有任何相關信息的痕跡。」
支點財經記者未能採訪到名創優品,尚不知曉公司是否有對加盟商替代性的融資支持方案。當然,此次IPO若衝刺成功,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這一問題。
據了解,此次IPO計劃集資1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張全球門店和零售網絡,升級倉儲和物流網絡、進一步提升數位化運營系統等。
記者手記:名創優品要向拼多多學定位
每個企業的定位,都是不是企業自己說的,是消費者所感知的。
名創優品、拼多多,都希望做到「價低質優」。
問題在於,如何讓消費者信服?
拼多多的邏輯就很簡單,在於一個「拼」字。
大部分消費者認為,拼多多的商品更便宜,因為「多人拼團更便宜」。
為了「拼」,消費者付出了時間、精力,「更便宜」就是拼團遊戲的獎品。
消費者買得高興、玩得也高興,且擺脫了「因為低質所以低價」的認知陷阱。
但對於名創優品,消費者的感知卻很複雜。
支點財經記者曾跟很多人聊起名創優品,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元店」,簡單說,就是「因為低質所以低價」。
當然,努力找,還是存在一些可以佐證「價低質優」的理由。
譬如,名創優品開店地段往往位於高端商圈、裝修相對精緻、請當紅流量藝人王一博作為代言人,還有過去市場宣傳的「日本血統」。
問題在於,這些理由太碎片了,都不如一個「拼」字更有效果。
未來,名創優品在多一些品質功夫、少一些營銷套路的同時,還需要思考如何向消費者更清晰、簡單地傳達「價低質優」的品牌印象。
記者丨蔣李
編輯丨何輝 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