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響 作者:鴻鍵
「創業最前線」經授權發布
因為疫情,海外品牌以及整個跨境貿易行業今年的日子相當難過。
今年一季度,LVMH集團營收同比下滑15%、開雲集團營收同比下降15.4%。根據貝恩諮詢的預測, 2020年全年奢侈品市場表現將收縮22%至25%。類似的下滑,在進出口數據中也能找到。
不過,挑戰裡也不乏機遇。線下商業活動停滯的同時,海外品牌開始加速走向線上,而中國市場則在復工復產中逐漸恢復消費活力,此時一個連接供需兩端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
跨境電商就是這樣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就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間點,海外購物平臺洋碼頭迎來了自己的10周年,這位跨境電商老玩家經歷了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變遷,也穿越了行業的風口起落。
在洋碼頭10周年之際,「深響」獨家專訪了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在他的講述中復盤了洋碼頭一步步開闢蹊徑、穿越周期的歷程。更重要的是,經歷了外部和內部的不斷變化後,洋碼頭正在開啟新的故事。
穿越周期的老玩家
即使是放到眾多電商玩家中,洋碼頭也是比較「另類」的角色。
針對跨境電商本身的痛點,洋碼頭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買手商家制+自建物流基礎設施」的輕重搭配模式,其在物流上的發力甚至要早於網站上線:2010年3月,洋碼頭官方物流貝海國際在矽谷成立,次年7月,洋碼頭網站正式上線。
在此後的發展中,物流基礎設施一直是洋碼頭投入的重點,其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等地的全球物流中心陸續啟用。2016年8月,洋碼頭官方物流海外直郵時效平均5天籤收完成。
做大「海淘」生意的同時,洋碼頭引入了國外的「黑色星期五」促銷節。2016年,洋碼頭黑五首批美國包裹清關入境僅用17小時。去年11月,洋碼頭黑五第一小時的交易額突破2億。
物流效率得益於長期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交易額則來自遍布全球的買手。據悉,截止今年1月,洋碼頭已有超8800萬的用戶,認證買手商家超過8萬名,覆蓋全球六大洲,分布於美國、英國、日本等83個國家。
洋碼頭的成長似乎是個典型的企業慢慢做大的故事,但如果結合行業和網際網路環境的變化來看,其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洋碼頭起家於2010年,此時的PC網際網路正走入尾聲,移動端即將掀起新一輪浪潮。回顧國內網際網路發展史會發現,一些顯赫一時的玩家由於跟不上時代更迭,此後聲勢減弱,在市場上徹底沒了蹤影。
所幸的是,洋碼頭沒有在浪潮中被落下,2013年12月,洋碼頭移動端APP正式上線,但即使過去了7年,曾碧波在談起這次周期變化時依然印象深刻:
「PC往移動端遷移是挺痛苦的,我們算比較幸運,走在前面了。
洋碼頭創始人兼CEO 曾碧波
完成從PC向移動端遷移後,洋碼頭的下一個難題是流量獲取。由于洋碼頭本身不站隊巨頭,不能從巨頭處獲得流量扶植,因此其必須在流量生態的變化中主動把握紅利、開闢高效的流量獲取路徑。此外,政策的變化也讓跨境電商玩家面臨不確定。
換句話說,由於流量獲取難、政策不確定性大,跨境電商近年的行業環境充滿挑戰。
如今,除了洋碼頭,行業基本只剩天貓國際、京東國際這種背靠資源的玩家,其他同行要麼黯然出局,要麼賣身巨頭。
當問及洋碼頭為何能穿越十年間的大小周期時,曾碧波把方法論總結為四個字——守正出奇。「正」在後端,要做重,「奇」在前端,要做輕——「無論流量怎麼變,營銷怎麼變,在商品組織和商品後端供應鏈輸出上要確定。洞察用戶的行為,擁抱變化,流量怎麼變我們都合作,要適應流量和營銷的生態。」
在曾碧波看來,行業沒有一家是因為競爭失敗的,而是各家的路徑存在問題。洋碼頭的核心能力是有效組織碎片的時間,形成差異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給到用戶。「沒有一家公司是為了只做海淘而生存,只有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幫助用戶生存而生存。」
而穿越周期後,洋碼頭在新的十年也有新的故事要講。
下一個十年怎麼走
在8月18日的《十年海淘路 全新洋碼頭》演講中,曾碧波表示,過去十年這一序章的意義不在于洋碼頭活下來了,而在於中國因為擁有了世界而變得更美好。
在未來發展方面,根據洋碼頭今年年初的表態,其已實現2019年全年盈利,這意味著洋碼頭證明了自身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因此,曾碧波準備向前一步。
「上半年還在盈利,接下來我要做戰略性虧損,高增長肯定要輸出一些短期收不回來的錢」,曾碧波向「深響」透露。
具體來看,洋碼頭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結合線上和線下、結合傳統電商和新形態、將流量拓展和流量承接結合發展,試圖實現三年內增長十倍的目標。
在洋碼頭的計劃中,其新零售項目的發力目標是三年內在100個城市開1000家線下門店,門店的定位更多是營銷服務和用戶流量入口,並非銷售中心。洋碼頭試圖在滿足三四線城市客戶的消費升級和安全感需求的同時,完成流量閉環和場景閉環。
「洋碼頭的未來邊界就是提升用戶的消費美學,打造他們的全球生活美學」,曾碧波在演講中表示。
為了進一步提升買家的安全感,洋碼頭還將推出「奢品護航」服務,即根據不同類目匹配行業資深鑑定師提供鑑別服務,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保證商品質量。
目前,洋碼頭與中檢集團、Intertek天祥集團、SGS通標等國內外認證資質檢測機構均建立長期合作,支持鑑別類目涉足包袋、腕錶、服飾、鞋履、化妝品等多個類目,覆蓋Louis Vuitton、CHANEL、Burberry、GUCCI等數百個知名國際級品牌。
發力線下和完善購物體驗的同時,流量的運營和獲取依然是洋碼頭的投入重點,其將結合傳統圖文和直播/短視頻等新形態,針對不同的品類及不同買手,分層進行不同的運營模式,並進一步通過短視頻+網紅達人的合作方式進行流量拓展,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
對於擅長把握流量紅利的洋碼頭來說,互動直播已經是重要的平臺工具,甚至曾碧波自己就有過直播經驗。目前,洋碼頭上站內直播的銷售佔比已經達到三成以上。
和外界流行的「直播風口論」不同,曾碧波認為直播是個好的銷售工具,將來會是標配,但並不改變商業模式本身,不同直播間和不同的主播給粉絲帶來價值也不一樣。具體到洋碼頭,站內直播的意義是讓買手和用戶更便利地互動,進而提高轉化效率,而外圍直播則更多是營銷工具。
不難看出,洋碼頭正在加快節奏,持續穩固自身商品端優勢的同時,在流量方面發力線下,把握低線城市的消費升級紅利,並積極切入火熱的直播和短視頻賽道,其發展思路依然是「守正出奇」方法論的延續,即在穩固基礎的前提下,擁抱行業的新變化,並在紅利出現時主動出擊。
守正出奇其實是曾碧波本人狀態的折射,即使創業至今已10年,但在面對行業新浪潮時,曾碧波依然保持著積極開放的態度,親自下場做直播便是例證。回顧10年來的變化,曾碧波覺得自己「可能變老了,也可能變年輕了」。「老」指的是多少變得世故、圓滑,「年輕」則是做起事來輕鬆、快樂了一些。
「以前要搞大公司,千億級,不做到1000億誓不為人,現在想,做一個好公司也挺好,邏輯自洽,業務、運營、客戶、員工都喜歡。」
「老」而「年輕」,這也是當下洋碼頭呈現出的狀態。經過了10年起伏,洋碼頭的方法論已經被證明,到了新的階段,洋碼頭正以年輕、積極的態度在自身開闢的蹊徑上繼續前行。
採訪實錄整理:
穿越周期的方法論
「深響」:回顧這十年,行業一路走來、公司一路走來,您覺得有哪些關鍵的地方?
曾碧波:我們是穿越周期型,十年下來挺佩服我自己的,伴隨中國網際網路成長真的還是蠻有意思。創業這幾年,我們經過了幾波,一是PC網際網路、PC電商的時代,然後2013年、2014年PC轉型到移動網際網路。
在移動網際網路裡,我們又經歷過兩到三個周期。第一個是基於圖文掃貨的掃貨直播,這其實不是傳統電商的做法。第二個是在2017年、2018年跟微信在公眾號、小程序上合作。現在這一階段是直播、小視頻。
這麼多年下來,中國電商網際網路的流量結構、用戶變遷導致我們整個業務的產業隨之變化。PC往移動端遷移是挺痛苦的,大概2013年到2015年的時候,我們算比較幸運,走在前面了。
最近這一次裂變也很明顯,2018年底,去年年初,小視頻把用戶的心智、停留時間全部轉移了,視頻對電商和國內網際網路的影響不亞於當年移動端對PC的衝擊。
經過這麼三個周期,洋碼頭起起伏伏。一開始默默無聞,後面又高打高舉,走到了行業冬天又悶聲發財,戰略收縮,直到去年都還是。第三波的流量紅利來了以後,又開始往前奔跑,走著走著,同行都沒了。
我們好像是現在為數不多的做跨境的平臺了。巨頭的跨境只是他們的頻道之一,也沒有單獨拉出來做了。
「深響」:這三次變遷當中,您有沒有一些系統性的方法,或者是應對的方法?
曾碧波:你要理解一點,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會玩流量的不是價值,也不是能力,至少不是核心價值。給用戶帶來什麼才是你的價值。對於一個電商公司來說,你的核心價值到底是營銷還是商品。
這一點我們要回到初心,我們在商品端是堅定的,無論是流量怎麼變,營銷怎麼變,我們在商品組織,和商品後端供應鏈輸出上面都比較確定。
還有就是要洞察用戶行為,擁抱變化。商品怎麼賣,賣相怎麼樣?我們2016年跟微博合作效果很好,2017年跟微信合作很好,2019年跟抖音合作很好,流量怎麼變我們都跟他們合作,要適應流量和營銷的生態。
方法論就是守正出奇,「正」是在後端,「奇」要在前端。前端的營銷要做輕,後端要做重一點。我們每次有新的流量機會來,總歸是能找到一些合作夥伴,他們也需要我們的商品,因為我們的商品有行業的差異化和特徵。
「深響」:新的流量紅利來了您怎麼去洞察它?
曾碧波:靠行業報告肯定是不行的,這也是被逼出來的。2018年實在沒有什麼流量,過得很困難,現在流量也不往外跳了。當時小視頻很火,同行的小視頻投放效果也還不錯,所以當時我逼著團隊去做小視頻營銷,營銷效果確實不錯。
基於小視頻營銷,之後又再找達人合作、作品宣、搞直播。流量生態的契合度都是水到渠成的,不需要刻意去鑽研,不是投機的。新的流量出來也想變現,一定會找你的,或者找你的同行,總歸是能知道的,所以不需要那麼擔心錯失流量紅利,錯失肯定是你的商品不夠好,人家不願意來找你。
「深響」:這10年過去了,您覺得您個人有一些變化嗎?
曾碧波:可能變老了,也可能變年輕了。變老了,世故一點,圓滑一點了,雞賊一點了,處事中庸一點。變年輕一點呢,事情做起來更輕鬆一點,更快樂一點,做你喜歡的事兒,不像以前苦大仇深的,天天拎起錘子,到處做釘子。攻擊性沒那麼強,現在就把這個事情當成快樂的一部分。
以前總把這個事情當成負擔,非要幹成什麼樣,搞的大家壓力都很大。現在我更喜歡這個事情,因為蠻有意思的,確實能產生很多價值。以前要搞大公司,千億級,不做到1000億誓不為人,現在想,做一個好公司也挺好,邏輯自洽,業務、運營、客戶、員工都喜歡。這種心態其實有人覺得是老了的心態,年輕人不想這麼多。
洋碼頭的盈利情況
「深響」:年初咱們宣布了融資,措詞是用的全年盈利,2017年的時候說的是結構盈利,這兩個的差異是什麼?
曾碧波:2017年單月盈利了,其他月份起起伏伏。什麼叫做結構性盈利呢?原來商業模式不是閉環,有流量,有買賣,但是沒有收入,或者說收入覆蓋不了成本,比如說佣金6%,成本結構是7%,或者是8%,那註定會虧錢。
2017年驗證了我們平臺模式可以盈利,通過那一個月的盈利情況,成本在那,營銷成本也在那,交易額增長到了一定規模,佣金能夠覆蓋成本,它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去年的全年盈利就是抗風險的,交易額、流量、流量成本都會起伏,我們全年都能盈利的話,基本上怎麼起伏都能接受得了,這主要得益於我們在無效成本,固定成本方面控制得好。
去年全年盈利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了,基本上這家公司不會死了,給了全公司和投資人很大的信心。
「深響」:2018年發生了什麼?
曾碧波:2019年的盈利跟2018年的沉澱其實沒有太大關係,2018年唯一沉澱的是做出了直播。2018年比較慘,外部的流量實在沒有了,獲取流量成本巨高,流量幾乎枯竭,都被微信鎖在它的生態裡了。要跟微信合作獲取流量,基本上是偏品宣類的合作,成本很高,而且我們那個時候也不是想做品宣,是想導流,所以2018年流量很差。
2018年一年基本上是收縮,沒有虧很多,也沒賺很多。流量不增長,但人員開支、運營開支、營銷成本還在,全年還是虧了點錢,虧了大概8000萬,2017年是虧了兩三個億,虧損是收窄了,但沒有想到去年會全年盈利。
2018年洋碼頭在流量上、勢能上是最差的,很多人都把我忘了。
「深響」:2018年很多跨境電商或多或少都轉型去幹別的事情了。
曾碧波:因為搞不到流量了,考拉也搞不到流量,網易的內生流量已經耗得差不多了,從外部獲取流量會碰到和我們一樣的問題。
「深響」:現在這種盈利狀態是一個時間點,還是一個時間段?還是一個常態?
曾碧波:我覺得是常態了,上半年還在盈利,接下來我要做戰略性虧損,高增長肯定要輸出一些短期收不回來的錢。
「深響」:大平臺的跨境業務很多都是處於虧的狀態,咱們盈利的訣竅是什麼?
曾碧波:談不上訣竅,我們講業務價值。京東和天貓做跨境電商的品相比較單一,他們上場做的單一品相都是爆款,爆款商品的資源比較好整合。尤其是用資金來砸更加容易,用戶關注也比較高,流量轉換也很好。
但爆款利潤低,平臺利潤低,商家利潤也低,大家都不賺錢。它的商品多樣性不夠,這跟它的商業模式本身有關係。
它基本上只做標品,而且只做爆款,外圍投放轉換的。洋碼頭核心的業務價值在於既有標品,也做了很多時尚類的箱包、首飾、珠寶,這些品類的毛利相對比較高,用戶價格敏感度沒有那麼強。
賣家能賺錢,就能分我一點錢。我們大概70%以上是非標交易,這是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有價值的地方,但是做非標很難,而且有潔癖的話做非標做不來。像京東做自營,全部都是自銷自產,做非標做不起來的,模式太重了。
對資本的看法
「深響」:洋碼頭在資本上的節奏比同類公司慢很多,節奏是怎麼把控的?
曾碧波:這幾年基本都沒融資,我沒有這個打算。我對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對一級市場投電商這個事情本身不太有信心。
電商在中國是比較成熟的產業,不能老是靠融資來支撐它成長,少數案例除外。
2017年、2018年我們對資本市場已經失去信心了,所以沒太去融資。2019年底微博跟我們聊他們的潮汐計劃,我們這邊剛好也盈利了,想看看微博的流量能不能給我變現。
創業板和註冊制給垂直電商一些好的上市機會,海外上市我們判斷是基本沒有可能性,現在疫情一來更差了。對我們這種電商來講,基本上只有國內上市一條路,我們現在更多關注未來在國內上市的可能。
如果以這個目標為導向的話,融資手段又不一樣了,曾經那些很有名的網際網路風投,我們基本上不會碰了,他們也不會看我們,電商這個模式已經很難有上升空間了。
你看2015年,2016年那陣瘋狂的融資,融5000萬美金是合理的,現在電商融資5000萬人民幣都是很大的了,說明背後的投資邏輯變了,包括機構也變了。以前都是美元大基金,國際資本,現在很多都是國內的產業基金。現在電商投融資都很低調,沒5000萬美金誰好意思去講,小規模融資還是有,但是大規模融資取決於本身產業軌道夠不夠大。
「深響」:您覺得資本的投資邏輯發生了什麼變化?
曾碧波:投資人心態不一樣了,曾經美元大基金做中國零售業的一個縱深的、產業化的,規模宏大的故事背景之下的投融資已經沒了,現在更多是財務型投資人在細分市場看到一些賺錢機會和套現機會,更機會主義了。
當然也有一些政府主導產業基金,他們的投資更多是招商,產業發展。他們對你公司未來值多少錢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更關注對當地的業務和產業發展的幫助。
「深響」:投資人對洋碼頭的發展速度有要求嗎?
曾碧波:有,對我滿意、不滿意的都有,看他們的訴求。很早的投資人是2014年就投了,他們挺有耐心的,2017年也有。投資人都是希望你儘快上市,能套現,但這不由你主導的,是中國的金融環境在主導,所以起不來,想起也起不來。
「深響」:之前接觸的公司或多或少會籤一些對賭。
曾碧波:我們也對賭,對賭其實是沒用的。契約精神要有,但逼公司是幹嘛?沒用的。公司在正常發展和運營,業務也在增長,也能盈利,你說讓投資人逼死這家公司回購?
「深響」:但是投資人也有業績壓力。
曾碧波:他沒有業績什麼都拿不到。如果把雞殺了,榨出來的血也是死水,輪不到他分多少錢,我覺得投資人是理性的。
「深響」:洋碼頭會站隊嗎?
曾碧波:不站隊。我們覺得站隊對我們幫助不大,對別人幫助也不大,說得不好聽一點,人家也不看不上你。
該來的自然是你的,現在抖音和快手都做電商,去找阿里好了,找京東找不動,那找誰呢?他找我,他還嫌棄我,我還嫌棄他呢對吧?站隊這件事在電商行業,看緣分吧,異業站隊很容易,因為是商業的補充,但我們是高度同質化的。
公司發展節奏
「深響」:您覺得洋碼頭是一個慢公司嗎?
曾碧波:洋碼頭是一個做事比較講節奏的公司,該奔跑就奔跑,該停留就停留。從文化來講,這是一個非常目標導向的公司,比如說目標是盈利,那就是盈利,今年的目標是翻一倍,就是翻一倍,所以團隊壓力是挺大的。
慢公司是比較有條不紊,團隊有一搭沒一搭的做事,開個會要開半天。
「深響」:「有節奏」從正面看是有條不紊的心態,從反面看是不是意味著這個賽道沒辦法急速的增長了?
曾碧波:你這個角度是對的,我只能說中國的跨境電商做得不好。中國的出國購物一年銷售將近3000億美金。各國郵政進來,進口的包裹量和香港進深圳的水貨將近五六千個億,海外商品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但是天貓也好,之前所有的跨境平臺也好,從海外登記的通關量來看,一年可能也就2000億不到。需求是萬億級的,但中國的跨境電商走了十年的路,以天貓國際為代表,從2014年到現在的6年裡只減去了10%,還有90%。
這只是存量,還有城鎮化,三四線用戶的需求在往上走。不是市場有問題,市場很大,空間很大,但是平臺都沒有做好。
「深響」:路徑的問題在哪裡?
曾碧波:巨頭燒了那麼多錢,商品的組織和效應還是很重。天天賣化妝品、保健品,基本上沒有賦能整個產業。流量端也是,挑低撿肥,三四線的流量也沒有做好。
洋碼頭有自身的問題,資源沒有那麼強,我們不是富二代,這個比較可惜。
「深響」:您沒有想過通過融資去投入資金?
曾碧波:不敢燒。我們沒有那種賭性,今天燒10個億,就賭下一輪融資能進來,我們不太願意做這個事,我們基於自身具備多少資源,有多少能力,來決定目標的多少。有資源就跑快一點,沒資源就跑得慢一點。
「深響」:可以總結為行業的帶頭大哥沒有起到示範作用?
曾碧波:我們的方式方法示範了,但是市場規模沒做到。市場本身的空間很大,海淘這個詞給它做了邊界,應該說是進口的商品消費。
投資人更多用天貓國際來看這個市場,我說你應該去看萬事達卡。投資人的專業度本身是不夠的,他的市場研究方法論依賴於艾瑞,那你怎麼做市場研究?3000億美金的出國購物是商務部做的報告,是聯合了銀聯、萬事達組織,包括招商銀行做的報告,而且3000億美金消費的商品結構沒有現在天貓、考拉的主營商家。
「深響」:您覺得現在洋碼頭的護城河在什麼地方?
曾碧波:沒有護城河。我從來不談護城河。跨境電商行業沒有一家是因為競爭死的。考拉賣了,不是我把它搞死的,京東國際做不起來,也不是天貓捅他的刀,都是自身沒做好。
洋碼頭的核心能力是能夠仰仗自己的一些特點和優勢創業,比較強調資源整合,做平臺式的電商,來賦能更多的小個體,把他們最好的地方給它包裝出來,呈現出來,做好轉換,形成我的差異化。
我們不擅長做那種很深很重的,像京東一樣搞自營、經銷、存備貨、庫齡管理、大資金進出,深度貼補等等,這不是我們的核心能力。我們的核心能力更強調如何有效組織碎片時間,形成差異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給到用戶。我們做的事情很碎,但我把碎的東西又轉換成平臺的系統。
「深響」:聊下來有幾個詞是高頻的,特別高頻的詞是節奏感,這是洋碼頭在這個階段對應的核心詞嗎?
曾碧波:如果我重開洋碼頭,也要講節奏感,節奏感是伴隨企業各個階段都得去講究的事。
節奏感在阿里叫機遇和能力的平衡。所有的戰略都是被動的。做主動戰略的公司,其實離死也是不遠的,因為世界不由我們控制。
在被動的情況下,你怎麼來評估你的能力,你的資源、你的連接和你的機遇,找到你的節奏。初創公司要更加講究節奏感,大公司像阿里這種節奏感也是很清楚的。只是公司的發展節奏有些是顯性的,比如說年度規劃,半年度復盤。小公司可能隱性一點,更多來自老闆對業務和市場的判斷。
有些亂了節奏的,我拿考拉來講,考拉是很好的案例,反正它已經賣掉了。2018年整個外圍流量都枯竭了,考拉死命往上面備那麼多貨,節奏一定是沒協調好。
流量端控還是不控,做流量還是不做流量,這只是一個決策,沒有對錯的。但是你後端和前端之間沒協同好,那結果可能慘了。
關於直播和會員電商
「深響」:怎麼想到要自己去做直播帶貨?
曾碧波:一開始衝動,我從電視臺做了個節目回來,同事說老闆你上鏡還挺好,而且電視臺一上去,流量就爆漲,很多人搜索洋碼頭,形成了正反饋,原來我刷臉還是值點錢能帶流量,所以後來就策劃了一下。
自己直播能讓你更深刻理解用戶,以前用戶跟你之間總是隔個PPT,還有一個EXCEL,你沒有直接感覺。自己直播賣貨,一些粉絲會跟你互動留言,比如訂單履約不好,用戶會不開心,你能真的感受到用戶的。用戶看到老闆來直播,他會很信任你,會放心。
「深響」:很多人談直播對於電商行業的改變,然後都提到它會增加渠道成本,無論是坑位費也好,還是轉化效率也好,現在走到了一個比較不合理的狀態。對於我們來說,直播帶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曾碧波:直播應該是一個好的銷售工具,它改變不了商業模式本身,不同直播間和不同的主播給他的粉絲帶來價值不一樣。
將來電商直播是標配,你必須得做。店鋪掛在那裡,商品掛在那裡,一定要有主播在直播,但是直播又不能幫你做太多。
直播要真的幫你做很多,除非商品有足夠的差異化,或者有流量爸爸扶持你。如果你的商品跟別人差不多,然後又沒有流量爸爸扶持,就靠所謂的私域,我覺得這個邏輯應該是做不下去的。
「深響」:您不認為直播是一個渠道嗎?
曾碧波:對我來講直播是銷售工具,我們站內的直播轉化流量很好,通過直播,國內的用戶跟買手的聯繫很便利。但把站內直播放到外面去就不好,因為別的粉絲不認。
我們的外部直播合作是跟達人合作,他有他的粉絲,我們輸出商品,他通過直播賣貨,你留在我站內,這個可以。外圍直播是營銷,站內是銷售工具,我們站內直播的銷售佔比還是挺高的,現在有30%、40%。
「深響」:我們會把外圍直播的流量轉化為我們內部的嗎?引流的路徑是什麼?
曾碧波:下載激活的連結,激活一下,打開洋碼頭的福利才能買得到,很直接粗暴的。主播願意,用戶也認,這個東西就是好,就導流了。
「深響」:未來我們基於直播的長線規劃是什麼?
曾碧波:多樣性場景要多一些,現在歐洲、美國還不夠多。稀奇古怪的商品都要多一點。我們在直播產業裡面,跟其他同行競爭也是一樣的,要提升多樣性,是新奇的,奇奇怪怪的。收藏品,中古,二手,潮牌,首飾、財寶都要做。
在C端要構建一個心智,我們直播跟淘寶直播差異在哪。我們的直播發向世界,淘寶的直播是便宜,我們在營銷中還要激進一點,要告訴市場我們直播賣的是什麼?
合作方的合作還沒有把我們的特色打透,天天賣那些韓品化妝品,韓品化妝品只是我們的場景故事之一,我們還有巴黎老佛爺呢、美國奧特萊斯,還有更多有差異的商品。營銷端要加油,上遊賣家開發也要加油。
「深響」:如果說我們內部的是佔30~40%,那麼大部分還是靠外部,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會比較多了。
曾碧波:沒有,我們站內的交易,直播佔30%,其他就是類目交易的,就是商品交易,不是直播交易。傳統的搜索,靜態商品詳情頁。
對外部的依賴一定是很大的,我們是屬於中小電商體和外圍大的流量生態的耦合,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做小視頻,明年可能不一定做小視頻,今天我們跟抖音合作,明年不一定是。
前年是跟微信小程序做裂變,做拼團,現在在抖音玩內容策劃,在整個流量生態和我們中小電商之間的,要持續迭代,持續換玩法。
要突破的話,就得適應,但倒過來講,流量爸爸也需要我們幫它變現,怎麼來說我們也是甲方,抖音是乙方,而且我們和抖音合作這麼好,以後像百度,快手都會找我們來。
中國流量是不缺的,十幾億人口怎麼會缺流量,是有流量的人需要好的方法來變現,那我們做電商的有這機會的。
我經常跟電商創業的人聊,他跟我說拿不到流量,我說拿不到流量是因為做的不夠好,不是沒流量,中國流量大把,一天的日活三個億,怎麼會沒流量。人家不找你合作,說明你的貨沒什麼特點。
「深響」:會員制電商是會堅持的路線嗎?做會員的意義是什麼?
曾碧波:會員是做流量承接的,就是流量池。社交電商已經被我關掉了,我去年就跟同行說,社交電商其實是偽命題,沒有真正價值。
我們對直播電商更認可一點,直播電商是真正消除賣家的商品跟用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過程,社交電商是構建更大的信息不對稱,來賺取韭菜費,它不是基於消費產生價值的鏈路。
市場上概念太多了,但也有一些優秀社交電商,它的本質不在社交,而在全品商品打造能力很強,確實商品好,真的能提高交易效率。雲集就做得還不錯,Costco也挺好的,所以它不叫會員電商,它是精品超市,就是商品選品很精緻。
未來發展方向
「深響」:剛剛聊了很多線上的事情,之後洋碼頭是要做一些線下的東西?
曾碧波:在嘗試新零售,我們發現三四線的用戶對國外商品的消費需求很旺盛,但是他們特別缺安全感,特別需要信賴感。
線下是一個很好的構建改革的過程,但是又不能鋪太過,像連鎖店全年幾百家店,幾千家店,這不是我幹的。我可能在一個城市建一個旗艦店,因為我知道在邊上有什麼問題可以就近服務。
「深響」:這跟我拿到的資料不太一樣,資料裡是三年要在100個城市裡開1000家店。
曾碧波:三年做,我們以加盟為主,更多是賦能線下經濟。我們不去掠奪線下的東西,我輸入技術、商品、服務、內容都可以,但自己要先經營那麼2~3家、5~10家旗艦店,服務系統線上和線下要打通。一旦業務邏輯成立了以後,我們找合作夥伴,讓他們來做,然後我分傭給他。
「深響」:為什麼定出來三年百城千店的目標?
曾碧波:三年的節奏稍微可控一點,一年太快,兩年感覺也吃不準。100個城市是我們要做的,大概100個代表中國的第一,新的一波消費升級的城市,可能分為西南,華南、華東、渤海灣、東北,尤其那種地級市還是不錯的,找100個地級市合作,商業案例就基本上比較成熟。
「深響」:線下會和線上這種跨境、洋氣的感覺形成衝突嗎?
曾碧波:我本來以為會這樣,但是做一年的數據不是這樣的。三四線那邊買的都是洋貨,都是衝著我的洋貨來的。我們也不是和美團一樣把三四線的市場份額全佔了,三四線的用戶消費分層更厲害。我們切中的是三四線的稍微先富一族,他們買起來Coach、Gucci很厲害的。他們都懂,其實都懂。
線下更多是偏體驗和展示,不是銷售入口,是讓線下用戶找到在國外的衝動感,世界這麼美,世界跟我如此距離近,近在咫尺。
「深響」:所以線下在整個洋碼頭體系裡面,不是作為一個收入中心的。
曾碧波:是,它不做銷售中心,它做營銷服務,用戶流量入口。我們還沒開始呢,今年下半年開始要考慮的。
「深響」:您是怎麼規劃接下來的黑五的?
曾碧波:今年黑五準備要高調一把,已經沉寂了兩三年了。今年宣傳上會加大力度,而且我對今年我們的服務升級、體量升級還是很有信心,黑五好好做,流量和用戶滿意度都會提高很多。
去年我們找了王祖藍,全國投了很多電影院的廣告,去年其實也破紀錄了,勢能一直到了今天。
「深響」:在組織建設方面您有哪些想法?
曾碧波:現在300人,高峰期七八百人。組織建設要不就是用力過猛,要不就是無為而治,兩個極端。用力過猛就是以前花大量時間做組織發展,深信阿里那一套,人是一切,優秀的團隊和組織是一切,然後作為老闆就花個七八成精力心思進去,其實那是很虛偽的東西,看什麼企業了。
「深響」:現在既有中美局勢變化,又有疫情對跨境電商的打擊,加上也提了很多內循環的事,如果基調發生了變化,會對我們的業務造成影響嗎?
曾碧波:我覺得全球化會在疫情之後走得更快。我理解內循環的語境是內需,以內需提高它的增長,供給側的改革,其實是內部的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都要做,所以有外循環,就是對外的國際循環和內循環雙循環,需要國外的商品和資源來補充國內的一些短板。
疫情改變了大家對全球化的看法,有樂觀的,有悲觀的。我是偏樂觀主義者,疫情讓大家明白全球化有這麼重要,疫情結束以後,大家在全球化統一思想方面都會快一點,只是說未來的全球化不見得是美國主導,美國也只能代表世界一部分。
政策方向很明朗,我覺得挺好的,未來中國在全球化上會有一定的主導力量,不一定對美出口,也不一定對美進口,可能對東歐,東亞。
「深響」:展望一下洋碼頭未來的十年。
曾碧波:洋碼頭是一家在上海的網際網路公司,未來10年要解決一個問題:怎麼把中國和世界連接得更加高效一點?商品、服務、進口、出口、基於我APP的。
高效連接這個世界,體量能做到多少不知道,1000億,應該有可能,也可能併購一家更大的平臺體系。把未來的想像空間留給未來,但在全球化方向裡做是恆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