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什麼綜藝節目比較受歡迎,那肯定少不了《乘風破浪的姐姐》,它的熱度能夠這麼高,一是因為它所請的成員很有特點,二是因為它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正能量。
當初我也是出於這兩點原因跑去看的,但是在看了幾期之後我發現我被伊能靜的教育方式圈粉了!
她的事業、愛情已經讓人很羨慕了,然而沒想到她的兒子竟然還是「全能型學霸」,不得不說她完全就是「人生贏家」。
有一次節目要求成員進行個人表演,伊能靜的兒子哈利不僅為她的個人表演寫了一首歌,還陪著她一起練習舞蹈。
她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了,就我身邊的大學生來說,能夠和父母這樣玩到一起的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一點足以說明他們的親子關係很好。
除了會唱歌、跳舞之外,哈利還會畫畫,就連成績也非常好。
看到這,相信電視機前一定有很多父母都想知道伊能靜是怎麼培養出這麼棒的兒子的,其實從她發布在社交網站上的動態中可以找到點蛛絲馬跡。
她曾說過她願意充分尊重自己的孩子,無論是要去讀什麼樣的大學、選擇什麼樣的朋友、讀什麼樣的書哈利都能夠自由選擇和決定。
平日裡哈利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寫歌、畫畫、跳舞、設計服裝等等,因為他很想看看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他不給自己設限,而伊能靜也完全不幹涉,最後哈利考上了英國一個非常難考的設計學院。
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發展完全取決於他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因為身為媽媽的伊能靜不幹涉他甚至會尊重他的想法和決定,所以可以說他的成功都是靠自我驅動實現的。
自我行動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存在於孩子的心中,就像一個發動機一樣能給孩子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讓孩子擁有行動的動力。
有的人的自我驅動力來自於對某樣事物的好奇和熱愛,像愛迪生就因為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愛而成為了一名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而有的人則是因為夢想、自我實現而產生自我驅動力,比如因為想讓所有的家庭都用上電腦所以有了如今這般成就的比爾蓋茨。
還有的人則是因為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有了自我驅動力,比如看到周圍的人因為學習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也產生了學習的驅動力。
無論是從伊能靜的兒子哈利的經歷之中還是從各個名人的成功事跡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自我驅動力給個人發展乃至社會發展帶來的強大影響力,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我驅動力也非常有必要,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呢?
我認為可以借鑑伊能靜的教育方法。
第一,通過孩子的好奇心、熱愛和理想讓他們產生自我驅動力
沒有好奇心,那麼孩子的腦海中不會出現為什麼,自然也不會因為想要解決「為什麼」而產生行動力,所以想要驅使孩子去做某件事。
首先就要挖掘他們的好奇心,當他們腦海中有了感興趣的東西之後自然會自發地接近這些東西進而產生行動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自然也千奇百怪,也許有的孩子感興趣的是畫畫、音樂之類讓父母感到有「前途」的東西,而有的孩子則喜歡花花草草或者各種小動物之類看似沒有「前途」的東西,這個時候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尊重孩子的喜好,而不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從而硬生生地消除了他們的行動力。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任何一個人都是有自我實現的需求的,因而也就有了想要實現的夢想。
詹·哈尼克曾說過:「一切活動家都是夢想家。」
有了夢想人才有方向、勇氣和戰勝困難的力量,它所帶來的力量也同樣不可小覷。
因此父母們除了要挖掘孩子的好奇心,還需要引導並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理想,通過實現理想的需要和渴望讓孩子產生驅動力。
第二,給孩子空間和選擇,學會尊重以及鼓勵孩子
自我驅動顧名思義是自己驅使自己行動的,而不是在父母的三令五申之下去做的,就像伊能靜對哈林的教育一樣,給孩子掌控感和自由感,然後讓他的熱愛與理想去驅使他實現目標。
我們也應該像伊能靜學習給孩子空間和選擇,如果父母們害怕孩子因為閱歷不足而做出錯誤的行為,可以在一旁提建議、進行補充進而引導孩子做正確的決定,但是千萬不要在家裡施行「一言堂」,不理會孩子的任何想法,也不顧及孩子的心情,什麼都自己說了算,這樣不還是靠著他人驅動孩子做事嗎?
建議父母們對於孩子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控制欲,有時候物極必反,父母越想控制只會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得孩子不願做父母要求自己做的那些事,《驅動力》一書中曾提到過:「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會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掌握權,希望自己引導自己。」
因此父母們不妨相信孩子的能力,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些決定肯定是基於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而做出的,因此他們會更加積極和主動,這才是自我驅動力的來源。
「這個時代不需要更好地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復興。」這句話來自《驅動力》,我是非常認同的,外在力量也許能夠促使一個人有所行動,但是這個力量很容易變成壓力,反而會使人變成行動上的矮子。
最好的驅動力就是發自個體內心的自我驅動力,不僅能夠調動個體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個體擁有強大的心理,即便失敗也從不放棄行動。
所以與其不斷催促孩子行動,不如培養孩子的自我驅動力讓他們自發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