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三磚中悲天憫人的形象蛻變後,四兒子的風格走勢自然吊足歌迷胃口,因此新磚的名稱封面相繼流出後,帶給人更多驚喜。與主色調偏暗紅,莊重嚴肅的《渺小》不同,斯洛伐克攝影師拍攝的封面構圖簡潔,色彩明快,一面契合甄哥環保養生的日常,又為整張專輯奠下大談養生處世之道的輕鬆基調。眼見女神回歸地面擁抱人間煙火,吃麵澆花熨衣服,不禁為華研此番的出發點叫好,沒在立意上大做文章,轉而還原歌手生活中真實的做派。比起音樂上獨闢蹊徑的探索,沒有什麼比看到這種回歸更讓歌迷欣慰的了。
帶著上述種種期待循環完十首歌后,為歌者突破叫好的同時,冥冥中又感到某種不協調因素的制約。在《渺小》中,這種感受是由定位與銜接之間明顯的疏離造成的,首單的飄渺大氣難掩歌單中大部分歌曲流行芭樂的本質。而一張專輯的企劃案和生產內容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市場的評價與接受度。三磚中多數歌固然悅耳,卻並不適合專輯本身,這是發行方礙於流行性考慮欠奉的體現,進而引發人們對歌手唱功的質疑,令專輯罩在華而不實的陰影下廣受詬病。其實真正聰明的做法是降低概念抽象度,使其與主流受眾的鑑賞力相匹,而非急於灑上女神的光輝。畢竟要從都市文藝的小格局中抽離,轉型為洋溢人文關懷的靈魂歌姬,對經紀公司和藝人本身都是經年磨礪的挑戰,可以嘗試,但不能執著冒險。
說回歌手本身,在高三枯乏黯淡的時光中,正是那支《渺小》的mv登時戳中了我,讓我看到那個在喧鬧舞臺上用力唱跳的女生不同以往的另一面。甚至可說,與以往幾首傳唱度更高的《love》《寂寞寂寞就好》等代表作相比,正是這首冷門主打中對生命與自然的積極省思,與超出普通流行樂範疇的音樂內涵,結結實實地俘獲了我。歌者詮釋的功力自然見仁見智,而一直令我醉心于田馥甄演唱的,除了歌曲本身,更多是她對於音樂的態度。
在SHE火遍大江南北的那幾年,田馥甄絕不會是三人中引起我注意的那個,與性格大咧咧的Ella和陽光開朗的Selina相比,她既不熱鬧也不有趣,永遠是坐在角落裡話最少的那個。可就是這樣個性內斂克制的人,內心有著對事業的滿腔熱忱與自我堅持,這種堅持讓她後來成為團隊中音樂道路延展最為順暢的人,憑藉華研出色的資源調動與形象定位在樂壇收穫大批擁躉。你可以說這與團隊時期積累的高人氣分不開,可別忘了許多人是在她單飛後才重新認識並愛上她,一個摘掉昔日標籤後煥發無限可能的新人唱將。
說到唱功的問題,自從Hebe成為田馥甄三個字的那天起,無時不刻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說來好笑,田馥甄的歌唱實力在當下縱然算不上突出,至少水準也屬中上,其間的進步更是有目共睹。然而甩開過往的偶像包袱後,在向實力派靠攏的道路上,唱腔中暴露的任意一絲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而她獨立的音樂品味,似乎註定為她打上小眾,文藝的標籤。在各門流派相互廝殺的華語樂壇,這樣的風格如一張穩打穩算的安全牌,既能輕易攬獲成批支持者,長久不變又易陷入曲風單一的瓶頸。華研清楚為了認可的廣泛度,不得不在歌曲的審美和品位上有所進化,於是在與多位獨立音樂人合作的《my love》後拋開文藝路線,一夜將歌曲的意涵從談情說愛拔高至世界觀探討的層面,試圖包裝出Hebe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冷女神形象。可問題恰在於,這樣的定位是否適用於歌者本身。
轉型似乎是每個偶像歌手必須面臨的問題。《未麻的房間》裡,脫離偶像組合的女主角在身份轉換的同時承受著外界和自我的壓力,角色意識衝突不斷。回到現實中,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泥沙俱下中殺出重圍,除了從港臺流行樂迭代之際便開始形成固定演唱風格的歌手,他們不張揚不喧鬧,卻照舊擁有穩定的受眾面。要麼像梁靜茹那樣老老實實坐穩情歌女王的位置,要麼像張懸蔡健雅陳綺貞那樣,憑藉出色的唱作能力在商業化浪潮中立住腳跟。可偏偏她是田馥甄,一個沉寂多年後人氣爆紅的新人,她極不擅長附庸風雅,卻要兼顧數目同樣龐大的粉絲與批評者,為了得到認可改變唱腔,嘗試多元化的曲風。這在大眾眼裡或許值得喝彩,但外界的頻繁關注更像是對歌手個人意志的駕馭,歌迷施壓給經紀公司,經紀公司進而施壓給藝人。
誠然,田馥甄聲線上天生的局限難以克服,放在一些所謂情感蜿蜒背景複雜的大歌中並不適合。作為她的支持者,我樂意看到她尋求突破的決心和潛力的迸發,卻也時常為她受意見挾持的力不從心暗自揪一把汗。一個擁有良好音樂悟性與直覺力的歌手,已在流行團體中蟄伏多年,難道現如今還要為了向聽眾妥協流失掉自己原初的特質嗎?
在《矛盾》中,她唱到:
太多的反省/壓力像鬼如影隨形
最初的幸運/最終會不會是囚禁
資歷的深厚與天賦的阻礙,在她身上碰撞出無形的尷尬。華研懂得為她討巧貼上應景的標籤,卻難以找到適合她的發展道路。轉型期備受爭議後,金曲獎甚至連最佳提名都沒撈到,作為東家估計也氣得夠嗆,才決定讓這張望眼欲穿的專輯回歸獨立的路子,隱約間透出一磚和二磚的影子。
《渺小》的企劃案源于田馥甄年假間隙與辛波絲卡的邂逅,而《日常》則偏向於對個人近年生活狀態的總結,雖同樣有感於生命的豐厚與饋贈,到底將概念落在了起居室內。比起強行高冷的女神,這種設定無疑更貼近歌手生活中不經矯飾的個性。看到完整曲目時會心一笑,很好,這很田馥甄。
然而華研這回固然收斂姿態,極力營造出返璞歸真的視聽感受,這張披著日常外衣的專輯又有多日常呢?私以為,全磚的概念整合沒有太大偏差,基本做到了與歌者的內在氣質相符,與三磚相比進步明顯。而為了延續風格多樣化的道路,又無法割棄音樂的實驗性,十首歌曲風格跨度偏大,從電子提琴到爵士弦樂,表面上從不同層次深度闡發了全磚的主題,可很多曲目不過是服務於這種多樣化的存在,就具體水準而言,發揮也難免參差不齊。
【日常】
同名開場白,風格上最接近「日常」,俏皮的電子旋律讓人心神舒暢,輕快的節拍推進中,娓娓述說著淺白而深刻的田氏甄理:
擁有的失去了/期待的全都落空了
遺忘的想起了/不再見的也重逢了
這是人生的無常/還是人類的日常
藍小邪難得摒棄泛濫的意象使用,以簡單到平鋪直敘的歌詞道出積極的生活態度:縱使人生境遇難測,也要把握住稍縱即逝的瞬間,用心體會日常的美好。
【人間煙火】
和上張中的高概念相比,這次的主打有了很大調整。編曲富於陳珊妮的特點,同時吸收了田馥甄的演唱風格,拖長的尾音的確讓人聯想到王菲的空靈,卻又不同於佛樂的遊吟,而是專屬于田馥甄的隨性自然,可以看出她在逐漸積累個人唱腔中的辨識度。回到歌曲本身,能打動人的地方著實不多。
每天一口什麼/一杯什麼/勾引我
一盤什麼/一碗什麼/升華我
聽這種歌詞簡直能分分鐘腦補出養生專家在廚房轉啊轉的畫面,情感倒是分外貼切,用作主打……不管怎麼說,確實火候欠佳,畢竟歌曲本身的編曲蓋過了主題表達,聽多了只留下洗腦的節奏。
(另外實在不忍心吐槽那支畫風粗糙的廉價mv……)
【無用】
和《矛盾》一樣,從編曲到立意都比較大氣的一首歌,重低音的有力渲染,配合甄哥慵懶低沉的唱法,讓人心醉神迷。又有人評價說抄襲天后的作品,找來《開到荼靡》聽了下,前奏確有異曲同工之處,曲風上卻更接近歐美的唱法。當然,混淆是非的人多了去,對缺乏理智的黑子奉勸再多也無用。
無用是有用的/或根本沒用的/有何不可
當我是有用的/或偶爾無用的/像也不錯
上張唱《無常》,唱望不到頭的滄海桑田,這張唱《無用》,唱失敗者的自適坦然。看似充斥消極的情緒,卻是反雞湯的正面教材,美中不足的是低音部分仍暴露了甄哥的短板,放在厚重的配樂裡有些緊繃的吃力,好在副歌部分迷幻的假聲足夠抓耳。
【什麼,哪裡】
四磚中值得推薦的一首好歌,唱法看似平淡,卻有融化在心間的力度。乾淨的吉他聲,充滿畫面感的歌詞,亦是對輕生活的銘記與感恩。唱四季流轉,唱詩意棲居,溫暖呢喃著歲月灑落的美好。
日子還需要什麼/一剎那什麼/都是我的風景
用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記錄沿途不經意綻放的美景。
【餘波蕩漾】
定位上屬於同《寂寞寂寞就好》《你就不要想起我》一樣的ktv情歌,編排上又比前兩首有了更多提升。一方面薰衣草,星星等意象的點綴,豐富了歌曲的空間感和意境,唱法上則不拘泥於流行化的腔調,更具有盪氣迴腸的特點,哀婉訴說著情感逝去後的幡然醒悟,絲絲入扣的氣息令人瞬間淚湧。
天上死去的星星/依舊在夜空閃亮
穿越千萬年的光/陪伴在我的身旁
與紅磡演唱會驚豔的live相比,正式版本飽受詬病,這與現場演唱的天然優勢分不開。錄音版的效果相形見絀,也不知公司缺錢還是為了凸顯歌手聲線的特點,薄弱的編曲搭配高度情感共鳴,實在過於勉強,給人一種古怪的落差感。就傳唱度而言,當選全輯NO.1自然不在話下。
【靈魂伴侶】
又一首情感濃厚的抒情歌曲,女聲的淺唱低吟灑落在空曠的鋼琴韻律間。氣息沉穩的歌曲往往要求唱功紮實。從完成度上看,田馥甄的情緒把握有了進一步提升,雖然咬字仍有些刻意,氣息浮動卻無比貼合歌曲靜謐的特點。
甘願我的靈魂/困在這個肉身/只求能跟你相襯
與上首相似,通過編曲和作詞來提升意境,這種低音唱法在甄哥身上比較罕見,或許多加嘗試,對於情緒塑造的飽滿也有益處。
【念念有詞】
這首歌放在專輯裡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曲風之新穎沒得說,可惜小眾得有點收不住,新鮮感過後就只能作神曲膜拜了,立意毫不「日常」,更別提念經般錯亂拼接的歌詞:
金星/火焰/同溫層凌空的閃電
喉結/蝴蝶/不吹灰震動全世界
還真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上一張的〈終身大事〉同樣一氣呵成排列大堆意象,卻鬼馬得恰到好處,不會給人愣頭愣腦的違和感。不懂華研幹嘛收入這首歌,轉換曲風?豐富唱腔?只能說,歌兒本身並不差,但夾在數首輕柔的曲調裡,只讓人覺得做作和擰巴。
【身體都知道】
關於「養生」二字的點題佳作,開頭幾句極不適合深夜聽:
你/切片披薩/喝昨夜熬的湯/配無糖的綠茶
天,寫出這種詞的陳信延是有多了解甄哥的日常,簡直活生生的吃貨寫照嘛!歌中傳達的訊息也很健康:身體的信號會比我們更誠實,因此要善待這寶貴的容器,令肌膚無拘束地自在生長。
【慢舞】
和《念念有詞》一樣,屬於聽完後除了旋律洗腦外留不下多少印象的歌,儘管閉上眼能想像出田馥甄唱爵士時微醺的樣子,歌詞還是偏口水,有點像中學生寫命題作文:
我/渴望心靈是淨土/自由地慢舞
想法還算對味,悠長的口琴聲也為伴奏增色不少,但整體沒有太大驚喜,或許《超級瑪麗》那樣奇思妙想的創作更能吸引聽眾。
【獨善其身】
寫再多推薦語都不足以表達我對它的喜愛,當初聽過三分鐘的串燒版本後,便基本斷定這是全磚最愛的一首。開場的混音如空氣般緩緩上升,到田馥甄透明的天籟流入雙耳,真假聲自如轉換,遊走在鄭楠靈性十足的編曲中,堪稱驚豔。
先善待這身體/靈魂再相遇
先善待這顆心/再懂別的心
和開篇的《日常》首尾相應,積極闡釋了「身體髮膚,先愛自己,再愛其他」的觀點,幾近完美地收束了整張專輯的概念。編曲上不同於日常的清淡簡約,意境更為廣闊深邃,特別是田馥甄的和聲穿插其間,讓人在不同風格轟炸後有種清新撲面的感覺,很適合結束一天忙碌時放空大腦來聽。
如果說《渺小》是對自我世界觀和個性衝突的展現,《日常》則更像同三兩好友之間席地而坐的對話,沒有深奧難解的命題,沒有刻意擺明的姿態。美中不足的是風格延續多元化的同時,部分曲目刻畫得有些突兀,游離於專輯的整體設計之外。在製作層面,編曲富於變化,但仍有不少比前幾張縮水的地方,可算用心有餘,誠意不足。看來華研經歷過上張的路線失誤,依舊要在平衡大眾與小眾之間做出艱難的取捨。既要把握主流市場的風向,又要在音樂性上縱深發掘,實屬不易。我不期待每首都成為質量上乘的精品,但磨了三年「慢工細活」做出的唱片耐聽度確實不及前作,這也挺讓人惋惜的。
其實我理解田馥甄,懂得她對音樂赤子般的守望與熱愛,不願讓自己的歌路止步於安全區,渴望自我提升和飛躍,也會為她敢於突破的嘗試無條件買單。對一個從偶像團體走出的人,獨自處理音樂上的爭議是多麼吃力,馥甄如此謙遜低調,依從經紀公司的包裝,還時常遭受無端的攻擊謾罵。而她已不再是那個洋溢青春活力的少女,還經得起多少反覆折騰和原地踱步呢?
我更想說,田馥甄,你不需要為了別人而唱,也不需要讓外界規劃你的演藝道路。粉絲與歌手之間相遇靠的正是緣分,就像有的人迷戀菸酒嗓,有的人喜歡電音,有的人和我一樣,天生欣賞你的音色,欣賞你愛地球,愛環保,謙卑自省的生活態度。而真正的支持者是不會強求你迎合市場做出改變的。我喜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低頭靜思的你,也喜歡演唱會上熱情四射唱搖滾的你,手握話筒醉意朦朧的你,因為它們都是你獨有的,隔離於閒言碎語和商業操作之外,真實自然的樣子。
不論如何,我喜歡這張《日常》的價值傳遞,儘管它在製作上有所保留,也讓我對未來更加從容自信的田馥甄有所期待。希望在下一張專輯裡,華研更注重歌曲的內在和諧而非形式的花哨,讓歌手真正為自己發聲,回歸歌唱本身的純粹。
想起甄哥在《如果》演唱會上的一句話:
如果我的冰山融化了,你們也要釋放出自己的熱情。
請別吝惜你的冷靜與熱情,因為每一面都是不可取代的基因片段,每天既是新的開始,也是舊的重複。就在這忙碌而平淡的日子裡,繼續完整你的音樂地圖,唱出你不凡的思緒,也唱進我們每個稀鬆的日常。
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