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佛法的要義是什麼?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聽起來簡單,也很平常,然而,這世間的道理就是這樣,看起來最簡單,最平常的,往往既不簡單,也不平常。
不管談到什麼高深的話題,人人似乎都變成了理論家,想要用一兩句話,就對一門學問下定義,佛教也逃不過,很多人都想用簡短的幾句話來解釋什麼是佛教,可是,這實在是一言難盡的。
要說起佛教,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教無類,有求必應。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法門,八萬四千種法門,對應八萬四千種煩惱,眾生不管有多少願望,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簡單來說,佛教的包容性極強,它並不像外人想的那樣,吃素,念經,拜佛,就是佛教的全部內容,其教學方法,完全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來制訂,對於諸多的規則和戒律,也要悟其本意,不要死扣字眼。
比如,「諸惡莫做」,就是小乘佛教一切戒律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光是居家修行,就有五戒,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要是追究其中的核心思想,只有一條,就是不傷害。
不樂殺生,不是禁止你吃肉,吃肉就會遭受什麼樣的懲罰之類的恐嚇之詞,而是希望你能管住嘴,跟營養學中的概念有近似之處,即不要食性太雜,給自己的腸胃增加了無謂的負擔,容易傳染本可以避免的疾病,還讓本不該受傷害的物種接近滅絕。
不樂犯不與取,不是要人視金錢如糞土,而是教導人要知足,不該得的錢不要拿,用把自己變成魔鬼的手段謀取錢財不值得,說到底,還是勸人走正道,掙心安理得的錢。
不樂邪淫,也不是乾脆叫人戒色,而是希望你能發乎情止乎禮,如果有了婚姻,就遵守夫妻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婚姻,也不要濫交,惹下諸多因果,將來回報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
至於不妄語、不飲酒,意思就更簡單了,防止禍從口出,當心酒後亂性,都是避免惹禍上身的勸世之言,就算你不信佛教,平常也應謹記,有益無害。
那什麼是「眾善奉行」呢?你的存在,必須是有益於他人的,既體現了你的社會價值,也使得你的人生更有意義,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生生不息的關鍵原因。
這一點並非佛教獨有,猶太教中也有相關教義,猶太人的傳世之書《塔木德》中,至少有超過60%以上的內容,並不是在告訴人怎樣經商,而是提醒猶太人,做人一定要善良,要懂得互幫互助,你所做的事必須同時滿足既對自己有益,也對他人有益,這是一切生意的基礎。
「自淨其意」又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確信一點,沒有獨立、恆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和行為,一切都是因緣的聚合與消散,不管是社會現象,還是心理現象,都不會憑空出現,憑空存在,一定是有因果的。
一個成年人的性格形成,一定是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一種社會現象,也有著錯綜複雜的形成原因,如果你不想追根就底,那就斷惡從善,種善因,得善果,除此莫問其他。
以上,就是我對佛教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