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琅琊榜2》已於去年開機,雖然已經確定新的劇情裡不會再有梅長蘇,但咱們還可以扒一扒那些堪比劇情的歷史往事。
真實存在過的江左第一,桓伊。
桓伊是東晉時期的一位世家子弟,可能很多人對這位歷史人物沒怎麼聽說過,但是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或是知道那首《梅花三弄》,這首流傳至今的古曲就是桓伊所做。
梅長蘇在《琅琊榜》中的吹笛出場,而歷史上的桓伊精通音律,尤擅笛、箏,被稱為江左第一。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想,既然能創作千古名曲,那這位桓伊應該是位文人墨客吧。
答案是:呵呵,只猜對了一半。
正如《琅琊榜》裡的梅長蘇在梅嶺受難之前是位彪勇的少年將帥一樣,桓伊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身份,就是東晉將領。而且還不是簡單的領兵打仗,而是參與了彪炳史冊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與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帶領百萬人馬(另一考證說是八十萬)的苻堅揚言自己的軍隊可以「投鞭斷流」,結果被八萬東晉將士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三個成語正是出自淝水之戰,而苻堅也成了吹牛X、毀自己的歷史典型。)領兵東晉的將領之一,就是桓伊。
桓伊出身很高,祖上是鎮南將軍、父親是丹陽太守(相當於京畿地區最高長官),明明可以靠背景吃飯,他卻偏偏上前線去了。
當時與東晉接壤的前秦日益強大,雙方邊境經常發生軍事衝突,雖然東晉朝廷有謝氏家族那種神奇的存在(到底有多神奇,我們有機會再細講),但是要具體的找出一個有勇有謀又能靠得住的人來統領邊境、穩定局面,還是很有難度的。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的人就是桓伊。
當時前秦的軍隊裡有一位很厲害的將領,叫張蠔。有多厲害呢?《資治通鑑》裡的記載是"蠔多力趫捷,能曳牛卻走;城無高下,皆可超越。";②"秦人稱鄧羌、張蠔皆萬人敵。"就是說張蠔這個人身強體健,可以把牛拖得倒著走,而且城牆不論高低,人家照樣想翻就翻,秦人將他和鄧羌稱為「萬人敵」。
張蠔平定過前秦內亂、攻滅過前燕,就是這麼一個狠角色,在領著2萬人馬跑去東晉搭救東晉叛徒的時候不但被桓伊等人打得大敗而歸,還被對方繳了500多匹戰馬。
桓伊不論是內治安民還是外抗退敵都很有成績,尤其在經歷了淝水之戰後更是聲名日盛,進號右將軍,節度江州、荊州十郡及豫州四郡的軍事。但是,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桓伊除了是將軍,還是音樂家,很出名的那種。
「書聖」王羲之有個性情很狂傲的兒子,叫做王徽之。一次王徽之坐船前往都城建康,正巧桓伊坐著馬車從岸上經過。倆人素未謀面,得知車上的是桓伊後,王徽之急忙派人去攔桓伊的車駕——「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當時桓伊已功成名就,官拜將軍,敢攔他的去路也真是膽兒大)。
得知王徽之的來歷和請求後,桓伊爽快的下了車,蹲坐在胡床上(類似咱現在的麻扎兒)吹奏笛曲一首,曲畢,便直接離去,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只留下在場的聽眾懵在原地,不明覺厲。
桓伊吹笛的地方後來成為了文化景點,位於現在的南京淮清橋附近。
桓伊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了戰亂年代,戎馬一生,但是和他同時期的東晉朝堂湧現出了眾多的名臣良將。正是這些優秀隊友的互相支撐保住了東晉的半壁江山,也使得桓伊一生即便南徵北戰,卻活得率性而為。
除了桓伊之外,東晉還出現了許多堪稱神奇的歷史人物,他們除了貢獻了大批的成語段子,還製造了許多像電影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傳奇。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給我們後臺留言,我們會繼續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