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雷聲視角藍字,關注雷聲視角,因為有你,這裡更精彩。
更多雷聲音頻節目,請點擊雷聲在喜馬拉雅開設的個人電臺網址: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請再說一遍我愛你
白朗寧夫人
說了一遍,請再對我說一遍,說「我愛你!」
即使那樣一遍遍地重複,
你會把它看成一支「布穀鳥的歌曲」;
記著,在那青山和綠林間,
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她缺少了那串布穀鳥的音節
縱使清新的春天
披著全身綠裝降臨,
也不算完美無缺,
愛,四周那麼黑暗,耳邊只聽見
荊棘的心聲,處於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說一遍:我愛你!」
誰會嫌星星太多,即使每顆星星都在太空中轉動;
誰會嫌鮮花太多,即使每朵鮮花都洋溢著春意
說你愛我吧,一聲聲敲著銀鍾!
只是要記住,還要用靈魂愛我,在默默裡。
Say over again, and yet once over again,
That thou dost love me.
Though the word repeated Should seem `a cuckoo-song,'
as thou dost treat it.
Remember, never to the hill or plain,
Valley and wood, without her cuckoo-strain
Comes the fresh Spring in all her green completed.
Beloved, I, amid the darkness greeted By a doubtful spirit-voice,
in that doubt's pain Cry, ...
`Speak once more ... thou lovest!' Who can fear Too many stars,
though each in heaven shall roll, -- Too many flowers,
though each shall crown the year?
Say thou dost love me, love me, love me -- toll The silver iterance!
-- only minding, Dear,
To love me also in silence with thy soul.作者簡介:伊莉莎白·芭蕾特·布朗寧,又稱白朗寧夫人或白朗寧夫人,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受人尊敬的詩人之一。生於1806年3月6日。15歲時,不幸騎馬跌損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達24年。在她39歲那年,結識了小她6歲的詩人羅伯特·白朗寧,她那充滿著哀怨的生命從此打開了新的一章。她的作品涉及廣泛的議題和思想,對艾米麗·狄金森,艾倫·坡等人都有影響。伊莉莎白,在小時候就是一個有才能的孩子。她在10歲之前,就已經閱讀了若干莎士比亞的劇本,部分的蒲柏的荷馬史詩譯著,以及《失樂園》和英國、希臘和羅馬歷史的若干篇章。幾乎在每個方面,她都是自學的。在她十歲的時候,她閱讀了主要的希臘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獄》——所有的這些作品她都是閱讀原文的。對知識的強烈欲望促使她把希伯來語學習得相當好,以致她可以把從頭到尾讀完《舊約聖經》。她很欣賞潘恩,伏爾泰,盧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和創作題材,這樣就使她在以後自己所寫的信件和詩詞裡,表達出對人權的關懷。在她12歲的時候,她已經寫出了由有押韻對句的4本書所組成的"敘事詩"。芭蕾特後來提到她的第一次文學的嘗試是"重新寫了一遍蒲柏的荷馬,或者說沒有完成。"在芭蕾特20歲出頭的時候,她結交了一位中年的盲人學者-——博伊德·休斯圖·亞特。這位中年學者促使芭蕾特重新引起了對學習希臘語的興趣。在他們兩人的交往過程中,芭蕾特吸收了數量驚人的希臘文學--荷馬、品達羅斯、阿里斯託芬以及其他人的作品。可是過了幾年,芭蕾特對圖亞特的偏愛就減退了。她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和純粹哲學的著迷被一種宗教痴迷所彌補了,這種宗教痴迷,她後來描寫為一種"不是一種溫文有禮的基督的深深勸導,而是宗教狂的愚蠢幻想。"(見"熱情"內涵的衛理公會教義。)她和她的家人參加了在離家最近的不信奉英國國教的小禮拜堂的祈禱儀式,而巴雷特先生卻積極從事於聖經和傳教士協會的工作。從1822年開始,伊莉莎白·芭蕾特的興趣越來越傾向於古典學派和文學方面。巴雷特先生在19世紀30年代初所受到的經濟損失,迫使他賣掉了他的莊園"希望之果",儘管他們的家庭還不算貧窮,可是在1832年到1837年間,他們的家庭遷移了3次,最後於1838年落腳於倫敦的溫坡街的50號,在1838年,伊莉莎白·芭蕾特所寫的《天使和其他詩歌》第一次披露了以她自己的名字發表的、比較成熟的詩篇。同年,她因健康原因,促使她搬到德文郡海濱的託基。她由最喜歡的兄弟愛德華所陪同,可是就在那一年愛德華因溺水而死使她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以致有好幾個月只得沮喪地躺在床上。以後,她的健康就永遠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當她回到溫坡街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一個殘疾者和隱士,在病床上渡過了以後5年中的大多數的時間,她所接觸到的人除了她的近親以外只有一、二個人。在這些同她接觸的人中,有一個富有和歡樂的藝術朋友,名叫約翰·凱尼恩。由於伊莉莎白在1844年所寫的詩使她成為英國大陸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這樣就鼓勵了羅伯特·布朗寧寫信給她,告訴她,他是多麼喜歡她的詩歌。於是約翰·凱尼恩安排羅伯特·布朗寧於1845年5月份去看望她,由此打開了文學史上最享盛名的求愛的一頁。伊莉莎白·芭蕾特比羅伯特布朗寧年長6歲,而且還是個殘廢,她幾乎不能相信這個精力旺盛和有世俗觀念的羅伯特·布朗寧會真正像他公開所宣稱的那樣地去愛著她,她的這種懷疑在她以後二年中所寫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詩集》中表達了出來。終於,愛情戰勝了一切,然而羅伯特·布朗寧模仿他心目中的英雄--雪萊迅速而神秘地帶走了他的心上人,他們終於在1846年8月到達了義大利。因為他們都是正派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所以在他們出走前的一個星期就正式結婚了。巴雷特先生剝奪了伊莉莎白·芭蕾特的繼承權(他對沒有他的允許而結婚的每個子女都是這樣對待的。他從來沒有允許過)。然而,伊莉莎白·芭蕾特與她的兄弟姐妹不一樣,她繼承了屬於原來就應該屬於她的一些錢,所以羅伯特·布朗寧的一家就比較舒服地生活在義大利。在1849年,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名叫羅伯特·德曼·巴雷特·布朗寧。在她丈夫的堅持要求下,在她的《詩集》第2版中,加進了她的愛情十四行詩。這些詩增加了她詩集的名氣,同時也增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他們所最喜愛的女詩人吹毛求疵式的的批評。(在華茲華斯逝世的1850年,她曾經認真地被考慮授予為英國的桂冠詩人,後來這個稱號被丁尼生摘取了)。她逐漸對義大利的獨立鬥爭感興趣,這種思想在《圭迪的窗子》(1851)和《大會前的詩歌》(1860)表現得非常明顯。在1857年,人們看到她的詩歌-小說,《奧羅拉·利》。至今還不清楚伊莉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有著何種類型的病痛,儘管她已經享受到所能設想到的醫療和文學學者。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斷地使用鴉片可能使她的身體越來越差;而她的丈夫羅伯特·布朗寧只有依靠把她帶到南方和對他的悉心照顧來延長她的壽命。可是她終於在1861年6月29日死在她丈夫的懷裡。在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的有文化教養的讀者中,還沒有受到的尊敬過比伊莉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更高的女詩人。她的詩對艾蜜莉·狄更生的著作有著巨大的影響,艾蜜莉·狄更生讚揚她是一位有成就的女性。她本來是一個殘廢的病人,生命,只剩下一長串沒有歡樂的日子;青春,在生與死的邊緣上黯然消逝。如今,在遲暮的歲月裡趕上了早年的愛情。然而,她只能流著淚,用無情的沉默來回答一聲聲愛情的呼喚。但是,愛情戰勝了死亡,從死亡的陰影裡救出了一個已經放棄了生命的人。就像神話中的英雄在懸崖邊救出了被供奉給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開了裹在她周身的鐵鏈;她那不知疲倦的情人也幫著她擺脫了她的驚慌、她的疑慮、她的哀怨,扶著她一步步來到了陽光底下。她動蕩不安的感情逐漸變得穩定了;她對於人生開始有了信心,產生了眷戀。未來的幸福,不再是一團強烈的幻光,叫她不敢逼視,不敢伸出手去碰一下了。她敢於拿愛情來報答愛情了。這份愛情使她奇蹟般地重新站了起來。在病室中被禁錮了24年之後,她終於可以憑自己的雙腳重新走到陽光下了。白朗寧夫婦一起度過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這15年中,從不知道有一天的分離。1861年6月29日,白朗寧夫人永別了她的Robert。臨終之前,她並沒多大病疼,也沒有預感,只是覺得倦;那是一個晚上,她正和白朗寧商量消夏的計劃。她和他談心說笑,用最溫存的話表示她的愛情;後來她感到倦,就偎依在白朗寧的胸前睡去了。她這樣地睡了幾分鐘,頭突然垂了下來;他以為她是一時昏暈,但是她去了,再不回來了。她在他的懷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像少女一般,微笑,快樂,高興。
丁建華,女,譯製片配音演員、導演,山東諸城林家村鎮人,1953年生。197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文工團演員;1976年,任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演員兼導演,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在近800部(集)影視譯製片中擔任主要創作。代表作品:《戰爭與和平》、《魂斷蘭橋》、《我兩歲》、《茜茜公主》、《廊橋遺夢》《諾丁山》等。她擔任主要創作的八部譯製片曾獲「金雞獎」及「政府獎」,如《亡命天涯》、《國際女郎》、《追捕》等, 曾獲「上海青年藝術十佳」稱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我最喜愛的女配音演員」稱號。
由於她在美國影片《昏迷》中為女主角的出色配音,獲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
曾獲上海青年藝術十佳稱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我最喜愛的女配音演員」稱號。長按二維碼,關注雷聲視角
1、聆聽經典 | 戴望舒《我的戀人》
2、聆聽經典 | 徐志摩《再別康橋》
3、聆聽經典 | 冰心《小桔燈》
4、聆聽經典 | 朱自清《荷塘月色》
5、聆聽經典 | 戴望舒《雨巷》
6、聆聽經典 | 老舍《想北平》
7、聆聽經典 | 魯迅《一件小事》
8、聆聽經典 | 朱自清《背影》
9、聆聽經典 |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10、聆聽經典 | 普希金《致大海》
11、聆聽經典 | 朱自清《匆匆》
12、聆聽經典 | 屈原頌《生死交響》
13、聆聽經典 | 鬱達夫《春愁》
14、聆聽經典 | 高爾基《海燕》
15、聆聽經典 | 契科夫《生活是美好的》
16、聆聽經典 | 雪萊《印度小夜曲》
17、聆聽經典 | 朱自清《綠》
18、聆聽經典 | 魯迅《雪》
19、聆聽經典 | 巴金《我的心》
20、聆聽經典 | 冰心《笑》
21、聆聽經典 | 賈平凹《寫給母親》
22、聆聽經典 | 沈從文《情書》
23、聆聽經典 | 雨果《我把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