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因為疫情的反覆,影院開門仍舊遙遙無期。
從春節到現在,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基本都是靠線上電影和電視劇支撐著。
這樣的日子,接下來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院線的停擺,其實也為網絡影視作品提供了一次發展的窗口期。在這段時間裡,也的確出現了一些質量不錯的作品,包括最近討論熱度很高的網劇《隱秘的角落》,實現了國產懸疑網劇的翻身。
而網絡電影方面,雖然沒有網劇那麼突出的成績,但還是有一些作品,也開始嘗試突破了。
網絡電影從2018年開始,發展速度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不再是小作坊式的作品,製作越來越專業化,投資也越來越具規模。同時因為強化審查的緣故,原本打著軟色情、低俗內容擦邊球的情況也有所收斂了。
雖然說,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還是沒法放在一起比較,不過必須承認的是,一些作品已經試著剝掉一直以來伴隨網絡電影的「低俗」「low」「劣質」的標籤,在類型、題材和製作上完成突破性的操作。
昨天在愛奇藝上線的《機械畫皮》,就是這樣的一次嘗試。
這部電影的陣容還是有看點的,主演郭碧婷、段博文、劉儀偉,都是主流影視作品的演員,不再是叫不出名字的十八線小明星。
而從這個卡司也能反映網絡電影近年的一大趨勢,那就是網絡電影在這兩三年的發展,嘗試扭轉觀眾觀感、改變受眾結構的同時,也影響著影視從業者對其的看法。
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人看得上網絡電影了。
許多參與過院線電影和主流電視劇的知名演員,也加入到這一創作陣容了。畢竟,在一定程度上來看,網絡電影還是為演員提供了更寬敞的表演空間、更多的角色機會。
從《機械畫皮》的海報和片名來看,這部電影既包含了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元素,也有「畫皮」本身的奇幻感。
實際上,這部電影的概念和類型選取,在同類作品裡,還算比較特別的。
大家都知道,網絡電影的類型主力軍是玄幻題材,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和現已有的大IP隨隨便便雜糅幾下創作而成的作品,養活了不少網絡電影人。
最近幾年審查越發嚴格,玄幻作品數量有所下降,愛情、懸疑、動作、喜劇的比重開始提升。根據2019年的數據,這幾個類型佔據整體比重的72.5%。
相比之下,科幻一直是小眾。這個類型直到去年春節檔《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片走紅後,才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去年上半年,科幻題材網絡電影備案高達235部。
要知道,從2011年到2018年的八年裡,院線電影中科幻題材的作品也只有286部。
但對科幻題材的擁躉,並沒有換來類型的全面爆發。
備案的科幻片裡,超過30%的都是怪獸題材,同質化的內容情節以及不走心的五毛錢特效,作品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剩下的大部分作品,全是奔著春節檔兩部爆款科幻片的熱度去的,蹭熱點、蹭片名,內容仍然換湯不換藥。
所以一年多下來,真正出圈的也沒幾部。
《機械畫皮》可能會是科幻網絡電影的一次機會。相比時效有限的熱度,它對IP的借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
影片故事在軟科幻的外殼下,融入了古代經典名著《聊齋志異》中《畫皮》的故事。海報中印有「科幻聊齋」的字樣,透露這部系列作品謀篇布局的意圖。《機械畫皮》會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部。
聊齋的故事其實大家並不陌生,從1966年電影《畫皮》,《聊齋》在50多年的時間了經歷了數十次的改編,出現過各個版本的電視劇、電影。
這些改編作品,基本都遵循著原著的背景設定和故事框架展開。《機械畫皮》則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將背景設定在現代社會,融入了現代主義的科幻元素。在浩渺的《聊齋》改編史中,這次科幻+志怪故事的混搭,顯然是一次新穎有趣的嘗試。
對名著類似的改編與解構,在歐美影視作品中很常見。
比如莎翁戲劇,常常被套用在不同類型的現代作品裡。比如好萊塢經典歌舞片《西區故事》、充滿後現代主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青春校園電影《我恨你的十件事》等等。
而劇集方面最有名的改編,自然是《神探夏洛克》了,福爾摩斯還是那個福爾摩斯,華生還是那個華生,謀殺與探案還在進行,只是背景從充盈著哥特氣息的維多利亞時代,變成了繁華現代的倫敦大都市。
故事內核與人物基本設定保持不變,現代背景與環境的融入,賦予故事以一種全新的演繹方式。
如果詮釋得足夠出色,那麼再熟悉的情節,也能讓人體驗到新鮮感。
看得出《機械畫皮》是朝這個路子嘗試的。
電影裡,狐妖變成了人工智慧,它被瘋狂猥瑣的科學家發明出來,原本的用途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私慾,可是在為了更好服侍人類的學習過程中,人工智慧逐漸開始反噬人類。
郭碧婷在電影裡分飾兩個角色,其中一個還是帶有反派色彩的角色,也是她在以往作品中難得一見的嘗試。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需要放在與之相應的評價體系中。也就是說,在網絡電影領域,這是一部比較突出,也具有突破的作品。
如果用慣常的院線電影批判標準來看,這部電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其實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本來就遵循著兩套不同的敘事體系。
院線電影有足夠的底氣與玩節奏和結構,耐心做鋪墊、埋伏筆,也可以將故事深入到更深的內涵與層次裡。
網絡電影由於播放和營收方式的現實,依靠接連不斷的刺激情節來推動受眾的觀看欲望。
簡言之,就是戲要足。
《機械畫皮》也不斷強調戲劇性,故事以謀殺為開場,緊接著沿著警察偵查和人工智慧學習+捕獵的雙線情節展開,90分鐘的片長裡充滿衝突、矛盾、懸念與反轉。
也許有些矛盾與反轉營造得不夠精巧,但整部電影看下來,觀感豐富,節奏緊湊。
相比故事本身,《機械畫皮》更大的意義,還是它為網絡電影未來發展提供的一種新思路。
網絡電影近幾年發展的生機中,也伴隨著危機。
2018年網絡電影出現了分帳破千萬的「奇蹟」。但在2019年,這一勢頭戛然而止,一騎絕塵的單片「高分帳神話」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均勻的票房成績,以及日漸疲軟的態勢。
究其原因,始終是那幾樣:內容趨同、類型扎堆——似曾相識的情節、似曾相識的場景以及似曾相識的表演。
之前看到的一些採訪中,創作者們也都多次提到了網絡電影的未來,離不開類型的創新。
類型,是以商業收益為重的網絡電影的故事根本,而它接下來的發展仍然離不開類型這條路,但需要尋找到新的類型方向。
在玄幻、動作、懸疑之後,《機械畫皮》所屬的科幻、愛情以及現實主義,也有豐富的創作空間值得探索。
另一方面,堅持類型化的同時,大類型下的細化,以及類型之間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是一種新的創新途徑。
當然,前提必須是合理有效的結合,而不是隨便攪合在一起。
《機械畫皮》就糅合了科幻與愛情的類型,實現了題材的互補的同時,也滿足不同性別受眾的需求。
但其實在類型、題材、製作之下,網絡電影成敗與否最根本的核心,還是作品本身的質量。
和所有藝術作品一樣,能夠受到廣泛認可,或者能在歷史中沉澱下來的作品,還是靠作品本身。
噱頭、熱點是一時的。
好內容永遠是剛需。
在這一層面,國產網絡電影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終究還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