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豐富各位小夥伴的閒餘時光、滿足各位的觀影願望,我們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經典愛情片與一部科幻美劇。
青春歲短,時下正歡,
相遇壹周刊,有你不孤單
美國青年傑西(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飾)在火車上偶遇了法國女學生塞琳娜 (朱莉·德爾佩 Julie Delpy 飾),兩人素昧平生,卻在交談中發現,彼此間竟然有那麼多話題,於是他們一路上交談甚歡,直到火車停在了維也納。
傑西對塞琳娜依依不捨, 盛情邀請她一起下車在維也納遊覽一番, 塞琳娜欣然接受。從午後至黃昏, 由夜晚到天明, 兩人的足跡踏遍了維也納的每一個角落。他們輕鬆自然地聊著生活中的瑣事, 交換著彼此對事物的看法, 愛情開始瀰漫在維也納的街頭, 瀰漫在曖昧的夜色中, 瀰漫在優美的音樂之中, 瀰漫在他們的眼波流轉中, 瀰漫在摩天輪上忘情的接吻中, 也同樣瀰漫在他們的字字曖昧中。
在日出來臨之前的 14個小時裡,這場約會即將結束。而兩顆心相互吸引,約定半年後在維也納再相見 ……
在影片中,傑西成功勸說賽琳娜下車的情節,在現實中顯得不可思議。但回想他所說的話,一切又變的浪漫而合乎情理。
「 設想一下
10年,20年之後,你結婚之後
你的婚姻失去了曾經有過的活力
你開始責備你的丈夫
你回想你一生中曾遇見過的所有男人
設想嫁給他們中的一個會發生什麼
我就是其中之一,就是我
就當這是個時空旅行
來到現在,看看你當時錯過了什麼
那會有極大的幫助,你會發現並未錯過任何東西
我只是個和他一樣的失敗者,缺乏目標,無所事事
你做了正確的選擇,為此而開心 」
他們走過摩天輪,走過吊橋,走過墓地,走過街頭小販……試聽室的目光躲閃,沉醉於富有年代感的唱片中。他試探地提出去試聽室的詢問,兩人一起走向那個狹窄又隔音的小室。就在悠揚隨性的鄉村音樂中,幾次目光必定的交接,讓他們有些害羞地避開,又隨即,忍不住嘴角的一抹笑意。都似乎是在等待對方的目光,好讓自己凝視Ta的渴望實現。
「I like to feel his eyes on me when I look away.」
在半夜時分的餐廳,餐桌前的人們不再是享受美食,而是閒情逸緻的閒談、雜敘。她以電話給朋友為藉口,以一種他們今夜從未用過的交流方式,坦率地表達自己對眼前這個陌生又有趣的男孩的喜愛。而他是能完全理解她的,藉此機會,他毫不掩飾自己已經為她傾倒的事實。
"Well,she was literally a Botticelli angel."
「最酷的是這個晚上,我們在一起的所有時間,本來都不會發生。」
「天亮時我們就會回到現實,是嗎。」
他們在反射著月光的河岸邊偶遇了一位流浪詩人,恰如巧合般地,詩人以詩代酬,在有些枯黃的稿紙上寫給他們一首短詩:
「……
Lodged in life
Like branches in the river
Flowing downstream
Caught in the current
I carry you
You carry me
……
Don't you know me by now?"
這是夢幻般的偶遇,恰如他偶遇了她,他們偶遇了傍晚的詩人。如同詩中給予的暗示,他們宛如分流,也許永不再有交集。但唯獨珍貴的是,此刻的兩人都有著不願分離的心,與黎明前定下的約定。
隨著天色漸明,他們彼此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現在是依偎與珍惜的時刻。也許這場相識並非只是相戀的幸運,還有在異國結識知己並分享觀念的灑脫,與陌生人透徹心扉交談的領悟感,更重要的是相處所帶來的某種羈絆。
他們聊到昨夜錯過了一場約定去看的演出,but who cares?因為只要是兩人相伴所看的風景所訴說的心聲,都給一路上走過的街市草木賦上了獨特的,獨屬於兩人的,意義。
《愛在黎明破曉前》是由理察·林克萊特執導,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主演的愛情片,與同班主創的另外兩部《愛在日落黃昏前》《愛在午夜降臨前》,一起構成了「愛在三部曲」,三部影片全部入圍豆瓣TOP250。
也許是所有看過此部電影的人,都情不自禁對接下來的兩部續作產生了好奇,即《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繼而,在豆瓣上大家默契地給三部曲打出了三個8.8分。其實,也正是導演對電影劇情的安排,讓這三部曲得以吸引一個又一個的觀眾。在本作末尾,戲劇性的安排了他們一年之後的約定。而下一部中,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們並沒有完成約定。相反,他們以另一種偶然,再次相見並延續了與首作相同的範式。而這一次,他不再離開,也就促成了第三部。同時,導演還極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將三部電影定在現實的14年中拍攝。劇中人物所度過的歲月,的的確確通過現實裡演員的成熟變老所反映出來,讓浪漫得不太真實的劇情顯得有些半真半假的意味,給了觀眾更多觀賞的樂趣。
私心中,我還是最喜愛第一部的氛圍。一切仿佛是虛假的夢幻的,他們偶遇,然後相識相知相熟。即使知道再見的機率渺小,但就是偏愛於這種陌生不理智,又意義非凡的衝動。可以說,緣分妙不可言。並且,第一部即所有故事的開頭,是他們浪漫故事的開頭。王小波在《青銅時代》中說:「人在年輕時充滿了做事的衝動,無休無止地變革一切,等到這些衝動驟然消失,他就老了。」是啊,衝動是不理智的,但是衝動又是充滿朝氣灑脫自在的。也許這就是他們的衝動決定所吸引我的地方,看似俗套的愛情,裡面卻有著無法言喻的瑣碎心情。無法阻止自己落俗,但浪漫不死。
「1989年,29歲的導演在費城與20歲的Amy相遇。兩人渡過浪漫一夜,聊藝術、電影、科學。這段經歷促成Before Sunrise,導演一直以為Amy會看到這部電影。可惜Amy早在1994年就因車禍去世,導演三年前才知道這個消息。終究是錯過了」
這是我一見鍾情的電影,是我不禁看了三遍的電影。也許它的內涵並非偉大而震撼,但吸引我的也就是它在瑣碎對話中傳達出的閒情逸緻,曖昧流轉。
介紹完了這部浪漫清新的經典愛情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部科幻美劇。
HBO總能給你整點好活——《西部世界》
故事設定在未來世界,在一個龐大的高科技成人主題樂園中,有著擬真人的機器「接待員」能讓遊客享盡情慾、暴力等欲望的放縱,主要敘述被稱為「西部世界」的未來主題公園。它提供給遊客殺戮與性慾的滿足。但是在這世界下,各種暗流湧動。
部分機器人出現自我覺醒,發現了自己只是作為故事角色的存在,並且想擺脫樂園對其的控制;樂園的管理層害怕樂園的創造者控制著樂園的一切而試圖奪其控制權,而樂園創造者則不會善罷甘休並且探尋其夥伴創造者曾經留下的謎團;而買下樂園的一名高管試圖重新發現當年的旅程留下的謎團。
夜幕降臨,所有機器人的記憶被清除,一切歸零,第二天太陽升起,新一批遊客入園。一切循規蹈矩,遊客們在「桃花源」中玩得不亦樂乎。
然而,這些AI近來頻頻出現問題:他們的記憶出現了錯亂,每天的清除工作仿佛不再那樣徹底,AI們好像擁有了自我意識。 工程師伯納德負責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擦屁股。他一次次地進入這些AI的代碼,將其中的細微毛刺剔除。久而久之,錯誤代碼的樣式激醒了他:AI有了自我意識。
而作為我們的女主角,多蘿西·艾本納西(沒錯就是Dorothy,老美國人了)便是AI中「進化」的最快的一位。無數次輪迴的劇本,父親的死亡,在黑幫時的流亡,種種思緒向多蘿西襲來。
另一方面,遊樂園的創始人兼首席程式設計師羅伯特·福特也發現了這個現象。然而抱有另一層目的的他選擇饒有興趣地看著這一切何去何從。他一下便看出這是另一位已經去世的自己「老友」的傑作。那些代碼並不是「毛刺」,而是執行人類思想的程式。
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工程師伯納德發現自己並不是人類——他也是AI中的一員,只不過自己被設定為維修管理這些AI。更驚人的是,他發現自己是福特仿照自己去世的老友所仿製出來的。伴隨伯納德對於自己身份的懷疑,劇情更加跌宕起伏。
遊樂園真的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嗎?福特心中到底還期待從伯納德的追尋之路上看到什麼?多蘿西覺醒後又何去何從?
這些問題還請各位在觀看過後自行發掘(就不告訴你嘿嘿嘿嘿,告訴你你又說我劇透orz)
如同很多科幻作品,西部世界依然離不開科幻本身的立足點:創建一個虛構的世界,打破現實的禁錮和枷鎖,進而討論社會,人性,心理等層面的問題。多蘿西在覺醒後有一句話十分深刻:我們還是我們,他們不會讓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
誠然,我們可以將仿生科技和人工制智能精進到無以復加,讓他們為人類的欲望服務。但是這樣的後果又是什麼?在《西部世界》中,我們不再能夠用「絕對控制」來迴避問題。對於AI們來說,一個人只不過是一萬行代碼,對我們來說,AI只不過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高級木偶而已。如果我們有朝一日真的遇到了人工智慧融入人類社會的瓶頸,我們應該如何抉擇?
《西部世界》沒有給出答案。它希望人們去思考。我們是否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發洩慾望?我們是否需要如此的人的替代品?我們是否做好了面對非人智能的準備?跌宕起伏的劇情,主人公們思想的不斷轉變。跟隨前進的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決斷?
我們的推薦就到這裡,除了《愛在黎明破曉前》和《西部世界》,還有很多優秀的影片可供大家欣賞,比如壹周刊曾推薦過的也由伊桑·霍克主演的《死亡詩社》。希望我們的小小文字,可以讓喜愛本片或者與之素未謀面的朋友們感受到電影劇集帶來的美妙。
「影評某種程度上,是讓看過這部片的人,不那麼孤獨的東西。」
青春歲短,時下正歡,
相遇壹周刊,有你不孤單
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