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朝陽出海的漁民、西環的叮叮車沿著軌道緩緩行駛、街巷上方飄逸的萬國旗、灣仔馬路上的人肉紅綠燈、中環街市裡婦人在閒聊、情侶在樓梯間竊竊私語、街童在石梯上嬉鬧……這些不再重現的昔日影像在何藩的鏡頭下,不僅成為歷史的印記,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永恆。想像著何藩鏡頭下老香港的街景,是否打破了你對香港的第一印象呢?接下來,繼續帶領大家重現何藩鏡頭下香港五六十年代街景的無限可能。
故事緣起
一臺Brownie相機
何藩14歲時,父親贈與他一臺Brownie相機,從此迷上攝影藝術。
18歲時,何藩自購一部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繼續攝影之夢,並用此相機拍下他所有經典作品。
青少年時代到二十八歲前是何藩最多產時期。其作品在當時已經獲得廣泛的關注,通過參加畫廊比賽獲得過眾多國際攝影獎項。1958至1965年間,連續8屆獲得由USA影學會評選的「世界攝影十傑」。
他的攝影才華對電影業也產生不小的影響。他曾參演過多部電影(《西遊記》、《女兒國等》),之後轉作導演,執導近30部電影,是「實驗電影」先鋒,直到65歲退休。他的《離》更是獲得英國賓巴利國際影展最佳電影。
新派攝影手法
打破墨守成規傳統攝影
何藩的攝影自學成才,從未接受正式訓練。
憑著從小對光影的敏感,他的攝影常常打破陳規,擅長利用幾何圖形與線條、光線與陰影的對比來營造戲劇性效果;陰影、霧氣、建築背景和出神入化的側逆光,是其照片中經常使用的元素。每張照片,都將老香港的過往生活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有時候,為了拍到完美作品,他可一連數日在同一地點蹲守,只為等待合適光線。當攝影主體出現在最佳位置的瞬間,便按下快門,一氣呵成。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極為相似,所以他也被譽為「東方布列松」。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布列松中國攝影集
他愛以黑白色調為主,因為黑白能把色彩斑斕的世界抽象化,畫面更有距離感,它神秘而偉大。「我不是不拍彩色照,而是彩色沒那麼適合我的世界。」
何藩還是一個修正主義者。他認為攝影除了按下快門的一剎那,後期的黑房處理也非常重要。
由於攝影受制於很多因素,有時環境不允許攝影師在當時拍到最完美的照片,回去再以剪裁,進行二次構圖。就像拍電影,後期製作也是相當重要的。鏡頭長短的節奏、次序、調度都大大影響最後的效果,甚至可以令作品起死回生。
尋找何藩的足跡
打動人心的煙火氣息
何藩曾住在半山區麥當勞道,當時沒有地鐵,他就背著相機,由麥當勞道半山走下去,路見橫街窄巷,煙霧迷離,有些小人物,芸芸眾生,草根階層,弱勢社群。
「我覺得他們所表達的一種香港精神&草根精神,是最令我難忘的。小人物拼搏求存,一直在掙扎奮鬥。」
何藩拍照時全憑感覺,因為能觸動自己的事物,才能感動觀者。他認為這樣誕生的作品才會有靈魂及生命。
《太陽光》1959
何藩在2016年去世前與美國出版社 Modernbook合作出版其香港攝影三部曲《香港追憶》、《人生舞臺》和《香港‧往日情懷》。三本攝影集內所收錄的作品各有差異,未有重複。
第一部曲是集何藩一生所出版的最為經典、知名的一部,至今已第七刷。此書所收錄的作品皆拍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勾勒出老香港大街小巷的生活百態。其中更以此書的封面作品《陰影》而聞名中外。黑色布封面,精裝大開本,鎖線裝訂,內頁為懷舊金黃色照片,濃濃的香港人文氣息。第二部曲《人生舞臺》更進一步地透析香港,並收錄了許多肖像攝影作品,一探庶民日常。
第三部曲《香港‧往日情懷》則別於前兩部的寫實風格,改採用大量的重曝技法創造出大量抽象作品。
何藩一輩子只用一部相機,記錄下鍾愛一生的香港的美麗與哀愁。他透過獨特的視角與構圖,以幾何的光線線條搭配獨有的香港街景,呈現出別具見解的東方意境。
即使大師離我們已去,他和他的精彩作品永遠緊扣人心。其匠心獨運的影像,在往後半世紀的今日仍受到眾多影迷推崇。他對香港的人文關懷,昔日香港的販夫走卒和街童,繁華的大街至孤寂的小巷街市中蒸騰的人氣……都在懷舊的光影中再次和我們相遇!
↑點擊上方圖片購買↑
目前只有《香港追憶》在售賣
ISBN:9780977882830
出版社:Modernbook Editions
尺寸:1.9 x 24.8 x 27.9 cm
語言:英語
頁數:112
裝幀:精裝
作者:Fan Ho
出版日期: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