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曾向原地封研究會去函,要求該會撰寫【原地郵品】、【原地集郵】二個集郵名詞,並作比較全面和深入的闡釋。陳佩南會長召集了上海幾位骨幹討論了數次,最後由方忠民執筆定稿。
原地郵品
1概念
在郵資憑證上的圖、文所展示的主題或主圖直接確定的地點(郵票上所反映內容的事件發生地、實體所在地)郵寄或銷戳的封、片、卡、簡等郵品。這樣的郵品,我們相應稱之為原地封、原地片、原地信卡、原地郵簡等。而首日在原地郵寄或銷戳的郵品,我們相應稱之為首日原地封、首日原地片、首日原地信卡、首日原地郵簡等。
原地郵品強調應經過實寄,只在原地銷票而未經實寄的郵品,稱為原地銷票郵品,這種郵品不宜編入原地集郵類參展郵集(公認的收集難度極大的原地銷票郵品除外)。
2分類
原地的選擇確定是原地郵品收集的基礎和原地集郵研究的重點。經過多年的實踐,對郵資憑證(郵票或郵資圖,以下簡稱郵票)的原地,大致分類如下:
1.人物誕生郵票的原地是人物誕生地。
2.人物逝世郵票的原地是人物逝世地。
3.會議郵票的原地是會議召開地。
4.運動會郵票的主題原地是運動會開幕式舉辦地。有的運動會郵票有主圖原地,比賽項目的主圖原地為該比賽用場館所在地,郵票圖中體育場館的原地為該體育場館所在地。
5.紀念活動郵票的原地是權威性紀念活動舉行地。
6.建設成就郵票的原地是具體成就的發生地、所在地。
7.風光郵票的原地是風光所在地。
8.建築郵票的原地是建築物所在地。
9.動物郵票的原地是動物的主產地、原產地。
10.植物郵票的原地是植物的主產地、原產地。
11.文物郵票的原地是文物的原產地、出土地。
12.工藝美術郵票的原地是作品的完成地。
13.美術、音樂、文學作品郵票的原地是作品的完成地。
14.歷史事件郵票的原地是歷史事件當時發生地。
一般來講,對應於每套郵票的主題直接確定的地點只有一個,少數郵票主題原地由於權威單位根據史實確定二個及以上紀念地的,可以有二個及以上原地。而主圖原地則對應於一套郵票中的各枚郵票的主圖,其存在的前提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郵票主圖上有客觀存在的實體且地點明確;郵票有背景圖案且背景圖案有確切原地的;郵票圖案採用攝影照片且照片攝製地明確的。
對集中多位政治、科學、文化等領域的傑出人物而發行的郵票,主題是彰顯他們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其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在科學、文化上的發明創造和卓越建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有背景圖案或攝影照片的,背景圖案有確地原地,照片攝製地明確的,存在主圖原地;無背景圖案、背景圖案無確切原地或照片攝製地無法確定的,無主圖原地。可以從人物主要事跡發生地、長期生活工作地、誕生地、逝世地去選擇,這些地方往往建有紀念館舍,則應以最能全面反映該人物主要事跡的紀念館舍作為原地;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友人,可以其長期生活工作地、在中國的主要事跡和成就發生地去選擇。
動植物郵票、文物郵票、美術、音樂、文學作品郵票,如不能根據上述規定確定原地的,可按以下方法去選擇。動植物郵票,首選以其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主要自然保護區,欣賞類和經濟類動植物郵票首選主產地或原產地,泛指性動植物郵票原地首選其模式標本採集地;文物郵票的原產地、出土地未能考證,可選擇其收藏地;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的完成地無法確定的,則可選擇其作者長期工作生活地、誕生地、作品手稿收藏地;文學作品故事主圖情節往往是虛構的,但若已傳承為當地的口頭文化遺產,可取此傳承地。
原地郵品的寄發時間和原地的精度是衡量原地郵品優劣的主要依據。一般以郵票發行首日或原地準首日為佳,其它日期以儘可能接近首日為好;對於原地的精度,應力求選擇該原地直接所在地的代辦點、郵政所、郵政支局、郵政局。(從代辦點開始,以此為選擇的次序),有臨時郵局或流動郵局的應優先考慮。同時該代辦點(所、局)必須具有辦理相關郵政業務的資質,該代辦點(所、局)不能辦理的郵政業務(如國際航空、掛號、回執郵件等)必須追溯到其具有相應郵政業務的直接上級郵政局(郵政支局)。有的代辦點、所只辦理掛號等業務,不辦理平寄業務的,則應在該處辦理掛號業務郵件,不應到上級郵局辦理平寄。
3要素
構成原地郵品的要素有三個:
1.郵票——是指有確切原地的郵票或郵資圖。
2.郵戳——是指用於銷票郵寄的原地所在處郵政局(所)的郵戳。
3.載體——是指供郵票貼用或印有郵資圖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郵簡等。
有確切原地的郵票或郵資圖必須貼在或印在信封、明信片、信卡、郵簡等載體上,用原地所在處郵政局(所)的郵戳,銷票後郵寄的郵品才成為一枚完整的原地郵品。
4載體
載體的選擇:印有郵資圖的郵政用品是不必選擇的。供郵票貼用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郵簡等是完全可以根據收集者的需要選擇的。一般可供選擇的載體有郵政局監製、發售的普通封、片、卡、簡和普通美術封、片、卡、簡。其中帶有與郵票主題和主圖相關圖案的普通美術封、片、卡、簡是原地郵品的良好載體,它既保持了郵品的自然性,又增加了郵品的欣賞和收集價值;符合郵政法規的公函封,而且是所在單位正常使用的。公函封的選擇單位必須是和郵票原地處於同一個郵政轄區。由於公函封的使用範圍較小,因此,用公函封製作的原地郵品往往數量較小,收藏價值亦較高;郵票公司、郵政局為郵票發行特別印製的封、片、卡、簡,這類郵品印有詳盡準確的文字說明和與郵票直接相關,往往是相映成趣的圖案,具有豐富的原地知識性。所有載體的選用,必須符合郵政法規規定的尺寸和印製要求,從組集的要求出發,應儘量選用尺寸規格較小的載體(必須滿足貼票、書寫、銷戳均衡、清晰的要求)。
5選戳
郵戳的選擇:用於原地郵品銷票的郵戳必須是原地所屬轄區的郵政局(所)日常業務用的相應郵戳,包括常用日戳、臨時日戳、紀念郵戳、風景郵戳。原地郵品應儘量採用紀念郵戳和風景郵戳,由於紀念郵戳無可換日期字釘,因此只能用於戳示日期寄發,同時必須旁蓋當地郵政日戳。應注意落地戳必須屬收件人地址所在轄區郵局。還應注意收寄戳、落地戳的清晰程度,這是影響原地郵品收集價值的重要環節。
6貼票
郵票的選貼:印有郵資圖的郵品,如不符合現行郵政資費需要加貼的,加貼郵票的選擇不受限制,只要注意版面均衡美觀,當然如有與原地相關的郵票(應符合加貼面值)的應優先選用;郵票的選貼必須遵循「符合現行郵政資費」的原則,所謂「符合」,應採用基本單位資費(基本單位資費是國家郵政局規定的首重範圍內的起始資費和附加業務資費之和),儘量避免超重資費。在保證寄發地點高精度的情況下,一套郵票的原地郵品總件數以少為佳,但必須注意:同一套郵票中幾枚郵票合貼,它們各個單枚的原地寄發處應為同一郵局。還應儘可能保證寄件人落款和原地的一致性。
原地集郵
1概念
對原地郵品進行收集、研究、展覽的集郵方式和集郵活動。
2歷程
1萌芽階段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收集實寄封的過程中,集郵者逐步認識到除應考慮寄發時間(一般取郵票發行首日)因素外,還應考慮寄發地點這一因素。不少集郵者開始收集在與郵票上反映事物內容有密切聯繫的有關地方實寄或銷戳的封,這就是相關封。收集首日實寄相關封比收集普通的新郵發行首日實寄封更有難度,有助於人們對人文地理和歷史的了解,因而知識性、趣味性和史料性更強,也就更有欣賞和收藏價值。但相關封的地點限制較為寬泛,由郵票內容及標題引伸和聯想的有關地點較多。集郵者開始精益求精,有意識、有系統地收集在由郵票的主題或主圖直接確定的地點寄發的首日實寄封,1984年10月香港朱桐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地首日封及原圖卡圖鑑》一書中,首次將這種首日實寄封稱為「原地封」。
雖然對原地郵品有意識地製作、有系統地收集和研究至今不過二十年的歷史,但原地封卻早已有之。根據現有資料和實物,以中國郵票為例,1909年清政府發行《宣統登極》紀念郵票,有貼此票從北京郵寄的信封就是該郵票的原地封。1929年5月30日,中華郵政發行《孫總理國葬紀念郵票》,以紀念二日後(1929年6月1日)在南京隆重舉行的孫中山先生靈柩移槨大典,貼此票首日從南京郵寄的信封就是該郵票的首日原地封。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0月1日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郵票,有從北京郵寄的該郵票的首日原地封存世。1957年10月1日發行紀43《武漢長江大橋》郵票,有集郵者用同圖案的普通美術信封貼此票銷武漢郵政局刻制的長江大橋通車紀念郵戳,這實際上就是一枚原地封。1957年11月起,中國集郵總公司開始發行專印的首日封並辦理首日實寄業務,其中有不少原地為北京的首日原地封。1979年,中國郵票總公司和北京郵票分公司各自發行了T38《萬裡長城》郵票的「三關封」(三關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這可以說是官方原地意識的萌發。1980年10月25日,郵電部發行T56《蘇州園林——留園》,有蘇州和上海的集郵者到留園所在郵局寄發首日原地實寄封,這是我國集郵者自覺進行原地集郵活動的標誌性事件。1981年起,某些地方郵政局、郵票公司及集郵組織開始發行首日原地封,如1981年4月15日,磁州窯所在地邯鄲地區集郵協會印製了T62《中國陶瓷――磁州窯系》首日原地封;1981年9月25日,紹興市郵電局集郵門市部發行了J67《魯迅誕生一百周年》首日原地封;1981年10月10日,武漢市郵政局集郵門市部發行了J68《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首日原地封。由此,原地封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集郵者,隨著原地封發行品種和數量的增多,收集原地封逐漸形成聲勢,在中國集郵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性集郵活動的標誌之一。
2組織建立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每次新郵發行,集郵者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收集原地封,在時間、精力和經濟上都有困難,於是各地集郵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應建立一個以收集、研究和互寄原地封為宗旨的人員網絡,從而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上海、北京、江蘇、浙江、雲南、吉林等地的一些原地集郵愛好者,本著共同愛好,經溝通和協商,組織了原地封收集通信網,擬名「郵樂原地封研究網」。隨著通信網的發展壯大,1986年6月16日,在著名集郵家張包子俊先生的支持和指導下,遍布全國各地的100多名集郵者,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純民間的、迄今規模最大的原地集郵組織——「原地封研究會」。原地封研究會成立伊始,就提出以收集、研究首日原地實寄封及相關郵品為本會宗旨,同時創辦了會刊《原地封知音》(16K小報),開展有關原地封的學術研究與討論,就原地封的定義、要素、分類、製作、收集、原地的確定、原地郵政史等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認真的、多方面的、系統的研究和探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原地封概論》(2001年修訂為《原地集郵概論》),明確了原地封(後擴展為原地郵品)的定義並初步系統論述了原地集郵的基本理論問題。這一成果,使「原地封」、「原地集郵」等條目得以進入《中國集郵百科全書》和《中國集郵大辭典》。收集、研究和總結並重,一步一個腳印。原地封研究會在成立一、三、五、十、十五周年之際,相繼編印了《原地封研究會文集》的第一、二、三、四卷和《原地集郵研究文集》(即:《文集》第五卷),公布不同時期階段性研究成果;1995年6月16日,在原地封研究會成立九周年之際,為加強學術理論的研究,在會內組建了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學術委員會。目前,全國重要集郵報刊一般都闢有原地集郵專欄,稿件大多由學術委員會的成員提供。截止2002年底,原地封研究會出版文集5冊,文字達50萬;會刊(正刊和信息刊)共為243期,16開幅面992頁,文字達200萬。這些文獻,為我國原地集郵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3專題郵展
集郵活動除收集、研究外,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將收集和研究的成果製作成郵集並舉辦展覽。在各種級別的郵展中,用原地郵品充實和深化專題,表達主題思想的明顯作用在專題郵集中已經得到展示。但至今FIP尚未將原地集郵列為一大集郵類別。儘管如此,隨著集郵形勢的發展,也不能完全排除FIP今後將原地集郵作為新的集郵類別增設的可能。原地封研究會近年來也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嘗試完全用原地郵品組織成郵集,並先後舉辦了多次原地集郵展覽。1991年10月1日,首屆原地封集郵展覽在江蘇南通舉行,共展出原地郵集34部1152張貼片;1995年7月20日,為配合《太湖風光》郵票的發行,在江蘇無錫舉辦了「1995無錫原地封集郵展覽」,展出33部郵集(共1222張貼片,164框),其中原地封類23部;1996年6月15-16日,原地封研究會為紀念其成立十周年,在其誕生地上海舉辦了「1996上海原地集郵展覽」,共展出郵集19部67框(共1070張貼片),涉及人物、歷史、風景、建築、植物、動物、體育等諸多領域,在本次展覽中還首次出現了原地集郵文獻展品;1997年12月13日,在江蘇南通市又一次成功舉辦了「1997南通原地集郵展覽」,共展出28部(1248貼片,78框);1998年10月1-2日,在江蘇揚州市舉辦了「1998揚州原地集郵展覽」,共展出各地集郵者送展的23部郵集。這些以原地集郵為中心內容的郵展,以及每次郵展後的交流和學術研討,對我國的原地集郵的研究和發展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這些郵展的成功舉辦,證明了原地郵品不但可參與其它集郵類別郵集的組集,而且也能用不同的形式以純原地郵品組織原地集郵類郵集,向人們展示了原地集郵的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尤其可喜的是1999年8月下旬,在中國北京「1999世界集郵展覽」展覽大廳中,由原地封研究會會員組集的一部名為《北京的故事》的原地郵集(3框48片)作為「開放類」展品亮相。這表明,原地郵集已經登上了國際郵展的殿堂。經過多次原地集郵展覽的經驗積累,目前原地封郵集大致有四種組集形式:其一,借鑑傳統集郵的形式,分票種、按編號逐一排列,可在時間上截取。這樣的原地封郵集應強調品種的多樣和儘可能的齊全,適宜於有較好原地集郵基礎的人製作;其二,以郵政用品組集,即以原地實寄的郵資封、片、簡、卡等組集;其三,以專題的形式組集,如「中國革命史」這樣的專題,有關的人物、會議、事件等原地封均可通過主題串聯在一起,這是敘事性專題原地封郵集,又如「中國古代文物」這樣的專題,有關中國古代的建築、雕塑、繪畫、陶瓷、青銅器等文物題材的原地封均可列入,這是資料性專題原地封郵集;其四,以原地郵政史研究為內容的原地封郵集,主要研究原地郵品上所蓋的各類郵戳、副戳及籤條等其它內容。為了原地集郵展覽及綜合性郵展中原地集郵類展品的評審工作有個標準,使評審工作能公正、公平地進行,原地封研究會在1996年制定了專用於原地集郵類展品的評審規則--《原地集郵評審專用規則》,2001年在此基礎上又作了修訂,2015年又再次進行修訂,於2016年2月14日由原地封研究會會長例會通過並改稱《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專用規則》,並制定了《〈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專用規則〉實施要點》。這將對原地郵集的製作和原地集郵展覽起到指導和規範作用。北京市集郵協會郵展委員會曾於2004年6月1日起頒布試行《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專用規則》,這是第一個由官方制定的原地集郵評審規則。
今天,「原地封」(「原地郵品」是其概念的延伸)、「原地集郵」已成為必備的集郵術語。當前,我國紀念和特種郵票的發行時,循例要選擇首發地,舉辦隆重、熱烈的首發儀式。這種慣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原地集郵(包括極限集郵)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
3前景
原地集郵作為形成於八十年代的集郵界新生事物,時間不長,卻已為眾多集郵者所鍾愛,這足以說明它具有廣闊的前景。原地郵品是在郵票的基礎上,將郵票所具有的信息通過原地郵局實寄蓋上有時效性郵政日戳(包括新郵首發戳、臨時郵戳、紀念郵戳、風景郵戳及近年來盛行的郵政宣傳戳)這樣一個郵遞過程,從而將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地豐富了。這不但增強了知識性、史料性和趣味性,還達到了深化郵票主題信息的效果。現在的原地郵品的收集和研究已擴展到帶有圖案的郵資機符志等郵政用品,這給原地郵品帶來了更廣闊的收集和研究天地。目前,原地集郵形勢就是一句話,方興未艾!雖然FIP尚未將原地集郵列為一大集郵類別。但我們應當看到,任何一種集郵類別得到確認,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一個過程。拿極限集郵來說吧,起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它經過極限集郵愛好者幾十年的努力,於1974年才被國際集郵聯批准為正式集郵參展類別,而現在卻已風靡全球;現代沙龍集郵類別被國際集郵聯確認也只是近十幾年的事。需要指出的是,原地集郵儘管帶有中國特色,但並不是中國集郵者的專利,它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在美國,從1938年起,郵政當局每次發行新郵票都要選擇一處與郵票有較強相關性的郵局作為郵票的首發地,並特製紀念郵戳,以供集郵者製作首日封等郵品;在比利時,新郵發行總要提前兩天在郵票的相關地出售,便於集郵者制封,然後在發行日統一辦理郵政實寄;在日本每發行一套新郵票都規定某一郵局作為新郵相關發行局,並有特製的新郵首日戳用於新郵首發當天上午的加蓋實寄。這些郵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原地郵品。因此我們不必擔心原地集郵是否能為世界各國的集郵者所接受。目前我們也要把自己創建並日臻成熟與完整的原地集郵理論介紹給國外的集郵者,以期在國際上形成一支原地集郵大軍。我們完全相信,通過原地集郵者努力,原地集郵作為一個專門的集郵類別得到國際上的確認一定會成為現實。
(來源:原地封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