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峰,在自然的衰變中放大人的「生存策略」 | 碎片.Film

2021-02-19 ARTSHARD藝術碎片

2019年9月3日,藝術家秦一峰的個展「負讀·讀負」在白立方香港開幕,這也是他在香港的首次個展。展覽展出了他以數百年前素工器件衰變為基石,所創作的全新的負片、負片篩選過程、負片輸出影像三位一體的完整作品。在本文的影片中我們紀錄了秦一峰三位一體的完整作品的創作過程,並且借用影像的語言去表現他對數百年前文人和木作藝人在設計製作這些素工器件時所理解、思考的自然美學及價值觀。其中也能看到秦一峰時刻站在與自然氣候變化相平行的克制位置,去挖掘從自然衰變過來的器件中被人忽略的細節。而這些器件經過數百年的衰變過程,所透露出的生存策略似乎在持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以及對自然、歷史、物質價值的新的判斷。文中,我們也呈現了與秦一峰的一次深入對談。

白立方香港,秦一峰個展「負讀·讀負」,展覽現場

秦一峰觀察自然

在你的最新創作中,負片看起來擔負著很重要的媒材角色,那它是如何承載你想要的視覺效果和觀念思考的?

負片有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物體能夠在一個「非通常信息」的狀態下成立。也就是說,它在沒有明暗的情況下,是否存在?在我的想像中是有可能的,至少是接近的。其實這一思路要追溯到90年代初我剛開始畫抽象畫的時候,當時我考慮如何把一個立體的物體,用平面的手法去表現,所以我的抽象畫是立方體,但是沒有明暗。

但後來我覺得用抽象繪畫這樣一個別人的概念去創作,還是沒有那種我既想表達,又可以通過語言去傳遞一種精神內容的感受,並且還要跟別人不重複。那它如何來表達這個精神內容呢?我琢磨了很長時間。我剛開始的動機是想把一個物體做平,朝著我所期盼的那個結果去做。但是在做得過程中,那種精神的內容是很難用一種語言把它完整地、準確地描述清楚。當我看到負片能把物體的信息全部壓縮掉,我的心就比較定了,於是覺得就是它。


Qin Yifeng | 作品:20170521 1210 Cloudless

通過你的判斷和負片作品,能看出你對「抽象」概念有新的理解。比如,通常我們談抽象繪畫,還是會依附於繪畫這條美術史的線索,但我們談「負片」系列作品時,其視覺感受已經跳脫出繪畫的局限性。當負片中的物體被壓縮到一種極致平的狀態時,它直觀的空間體感消失了,但依然保留著物體的物質感。此時,它到底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於是你從抽象繪畫的概念引向一種抽象的關係上,進而提出思考或拋出疑惑。

今天抽象和具象的分類研究方法,儘管有著對其了解的便捷途徑,但對我來說它們會形成一種包袱,讓我產生疑惑。今天我所做的研究創作,正是在模糊這種分類,其方法必須是用新的視覺語言去表達。我比較明確的是一定要做出自己語言方向上的發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精神表達,而作品最終的形態也在語言形成的過程中慢慢明確,就像現在作品中的負片、負片形成以及確認的過程、最後放大列印的影像。我選擇用膠片,是因為它可以把對象、信息、灰階進行壓縮,這種壓縮能實現我要的平和抹去明暗的效果。我經過長時間地朝著我要的結果的技術方向發展,隨著一千多張底片的試驗,最終作品的效果出來了。

所以我們剛才談到的抽象和具象這兩種現成的概念,對我來說是一種準備。如果你去看這些被拍攝的物體,它既帶有具象的因素,也帶有抽象的因素,但通過負片的壓縮,把這兩者都模糊了。

Qin Yifeng | 作品:20170618 0848 Cloudless

正如你所說的,去模糊這兩者的界限,也就是你通過負片去壓縮的那個動作。那你最終想去壓縮什麼信息呢?比如:一方面,這些被拍攝的明式素工家具在負片中抹去了明暗光影,空間層次被壓縮;另一方面,這些老家具在經過你所說的「衰變」過程後,其形體發生了抽象的變化。那除了這些我們看得見的視覺層面,那你還在傳達哪些背後的思考?

首先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看得見的世界中,一個亮的東西在我的影像裡可能就是一個暗的,這是一個顛倒;其次就是它的立體感所帶出來的體量,都被壓縮掉了。那為什麼要去壓縮?我隱隱約約地思考,這些物體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比如說,我拍的一件四五百年前的木器,生活中的物品,它原本是一棵樹,那麼樹就承載著自然的很多信息或屬性。

而它的屬性是怎樣存在的呢?當它是一棵樹的時候,是往上生長的,長到可以成為料的時候,人們把它鋸下來,這個時候它的生命就結束了。但對我來說,它的生命並沒有結束,它的生命是朝著一個相反的方向進行發展,我認為這就是衰變。比如四五百年前遺留到今天的這些明式素工家具,它會變形,它還在順著它的生長規律逆向運動。由於當時製作這些家具的文人和木作藝人,覺得一棵樹上面的自然屬性是可以用來欣賞的,所以沒有用漆把材料的表面遮蓋掉,而是直接使用、欣賞這些自然屬性,每一條紋路都不重複。這些信息進入我們人類的生活空間後,還會碰到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經歷各種各樣的衰變。這也是我在進行壓縮的過程中所想的——這些內容會不會成為一個物體背後的靈魂?

也就是說它的靈魂,從自然傳到人,人與它結合在一起,又傳到我的生活空間裡,這至少經歷了三個生命體。所以當時的文人跟木作藝人對自然的一棵樹進行了創作,解決了生活的起居,而我又在今天的四五百年之後,用一個鏡頭再看它細枝末節的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互文關係。

那麼壓縮的前提,必須是我所用的材料、手段要非常有效,不能牽強。所以我選擇大畫幅照相機,是因為它的負片天生就帶有這樣一種物理屬性,反而照相紙是一種釋放。

Qin Yifeng | 作品:20170506 0940 Cloudless

Qin Yifeng | 作品:20170504 0733 Rain

Qin Yifeng | 作品:20170507 1400  Cloudless

Qin Yifeng | 作品:20170502 1225 Rain

設計明式素工家具的文人對自然屬性的理解和欣賞,也是在強調一種自然美學,那你是如何看待這一美學觀的,並且在你的作品中是否有意提出人類在經過四五百年的審美演變後,重新對自然美學有所思考?

過去的美學可能做到了一個根本點上,所以它超越了時代,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接收到這個信息,這是我所理解的。比如:其一,在四五百年前他們對自然材料的屬性非常了解,所以發明了榫卯,利用樹木兩種生長方向的一個90度的交叉(自己連接自己,不依靠第二種材料),所以牢固成為了它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其二,我把這些家具放在家裡,越看會越讓我了解到四五百年前他們的生活標準和審美,這個標準是不低於今天的我們,所以它是超越時間的。這些答案,我是要花近三十年的時間去使用、接受和體驗它的信息,對其理解和解讀才能慢慢豐富、具體化。

我去拍它的原因在於,它的美學背後映射出來的生存策略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他們靠一棵樹,或者靠自然的元素解決了人們的生活問題,並且可以用那麼長久;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幾乎一年換一部手機。我們今天來反思一下,好像這種自然美學的方法在生存策略上是蠻有合理性的,而我把它作為一個反思的可能性,以及作為反思提出的一個具體內容、案例,我覺得是有效的。而不是提倡我們去手工做一個桌子。

Qin Yifeng | 作品:20131025 1048  Cloudy

Qin Yifeng | 作品:20131121 1230 Cloudy

Qin Yifeng | 作品:20131115 1028 Cloudless

從「自然」這個角度也可以延伸出另一個視角,就是你所說的自然與人類發生關係的漫長衰變過程,仿佛與你創作負片作品時遵循自然的天氣、光線變化,從而控制曝光時間和背景的層次很一致,那你是如何思考這兩條平行的自然線的關聯性的?

我一直在思考我是如何重新去跟自然對接的,並不是說我生存在自然的條件下,就代表對接了。我創作的時候會主觀地、預設地去對接自然,比如我要等自然光來拍,並且必須面對太陽、多雲、小雨、雷雨等各種天氣條件。所以我的作品是用某天拍攝的時間來命名的,其中包括:按下快門開始的那一分鐘,那一天的天氣。

我遵從自然的條件進行創作,跟四五百年前那棵樹本身的自然屬性是繞不開的,儘管這些自帶自然信息的器物,在今天的日常功能上會有一些限制,但我從感情上還是更願意接受它們。相比在今天更加快速、便捷化的時間節奏裡,我覺得慢一點的自然生存策略也很好,它可以給我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創作中,我覺得這個時間一直可以提醒我,成為我做作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個因素可能要跟工業化的攝影設備結合起來,才會生成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我純粹用一個自然的辦法,它反而失去了作品的反差性;如果純粹拍攝一套用照相紙輸出的攝影作品,也不是我要達到的目的,我只需要把一個物體進行壓縮,產生最後的精神內容。所以這兩條自然線,對我來說有著比較特殊的意義。

秦一峰測量記錄自然光線的變化

那你為什麼需要用一套高科技、工業化的技術去應對最自然的事物,它既矛盾又準確,看似其中有一種克制關係,你並不是朝著一個很明確的效果去創作,而是在技術與自然元素的牽制、磨合中尋找那個理想的結果,甚至這個過程也成為你作品的一部分,構成了你完整的觀念?

我覺得在提供一個過程的時候,它恰恰用一個可比性來表達我的一個標準,我所謂的「設限自競」——我自己給自己設定競技的標準。這是因為你很難用語言講清楚它的具體內容,你說平,那平到什麼程度?它有很多種理解。在語言無法描述,數據無法量化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比對。最終,它們的過程在進行比對的時候,我在交流的時候,觀眾就可以很直觀的知道我提出的「設限自競」這個標準的程度。同時在與觀眾交流的過程中,他可能會覺得另一張更好,於是也得到了另一種交流。我覺得這個過程,包含了無數個節點,無數個終結。

那是不是只有在尋找我要什麼的過程中的難度,才能使得作品中的視覺形式和觀念到位?


這個難度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你沒攀到那一刻,最後是到不了那個頂的。我經常會重複拍,決定還可以再往前突破一點點,有的時候確實往上走了一步,有的時候還是覺得原來那張好。經過了這樣一個難度檢驗,最理想的作品放在那裡,我的心就定了。你只有到達那個難度的程度,才能最終接近那個臨界點,它就像是一個信號。

難度是一種心理感受,如果轉換成視覺後,也就是你之前說到的影像密度,那如果回到物件,你為什麼會這麼強調這個密度?

在我們觀看的信息裡,因為明暗沒有了,線條也沒有了,過去的很多經驗都不存在了,那看什麼呢?所以我在想一個物體呈現在面前,雖然它已經傾向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模糊狀態,但在上面必須要有一些永恆的東西。那物件在經過四五百年後,今天仍然可以看的超越那個時間的東西是什麼?我認為物件的材質密度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它非常有說服力、有效地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一種相信,你很難去忽略它。因為在我們的視覺經驗裡,我們比較在乎那些不會輕易被淘汰或被忽略的因素。

密度是人賦予的,這要看你花了多少功夫去做,我覺得這個功夫的價值是要被重視的,它恰恰是人跟物件產生關係以後,我們在他身上賦予的心思的多少,這可能會起作用。就像文人和木作藝人對這些物件進行判斷、構思、創作,把他們所有的理解都儲存其中,過了很多年這些信息仍然會發出來,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比較永恆的內容。

Qin Yifeng | 作品:20140506 1115 Cloudless

Qin Yifeng | 作品:20131019 0852 Cloudy

Qin Yifeng | 作品:20140329 1553 Rain

Qin Yifeng | 作品:20130616 1545 Cloudy從作品的影像中看,這些家具在衰變的過程中,沒有被大幅度切割改造的話,通過形體顯現出的文化感會明顯一點;反而被切割改造後的家具是很難辨認它的形體的。那這裡的很難辨認,是不是恰巧與你所強調的衰變形成了一致的意圖?

這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一般不會去拍一個完整的物體,因為完整的物體本身會說話,它說的不是我要的意思。在過去,我看到一個物體從一棵樹到今天衰變過程中的一個殘件,心裡是很難過的。但時間久了,我慢慢覺得如果它不做成器物,不跟人類社會接觸,它的命運也會變成塵土。那麼它跟人類社會接觸之後,我覺得對我們人來說是有意義的。不管它被破壞也好,被用壞也好,自然風化了也好,那麼終究是個壞。所以現在我特別接受這些殘件,它裡邊包含了很多生存策略,是帶有價值觀的。

這些殘件自己會提出問題,我選擇它們是非常主觀的,這並不代表我持一種悲觀態度,或是覺得在破壞文物,反而很認可它的生存價值。甚至我今天從一個藝術的角度去看,被留下的生活痕跡也是一個很真實的內容。我只是讓這麼多衰變的信息,在畫面中出現,讓它產生自己的語言去表述,我希望這個答案是開放的。所以我在構圖的時候會隱喻,一個物體本身的使用功能和形態在我的構圖裡會做為一個標準,即使留出來的空間也是他原本的實際空間,不是為了好看,而是遵循它物體自身的衰變。

Qin Yifeng | 作品:20170622 1015 Rain

Qin Yifeng | 作品:20170602 1445 Cloudless

Qin Yifeng | 作品:20170613 1735 Rain

圖片資料來源於白立方香港

點擊圖片回顧往期 .Film :

相關焦點

  • Artist丨秦一峰:美,需要安靜凝視
    正是在拍攝過程中,他發現了拍攝負片的魅力:當負片將抽象與具象,器物與空間「壓縮」至同一平面後,既有的分類標準便被模糊了,被拍攝對象以一種「非通常信息」的狀態浮現出來。這一經驗開啟了秦一峰從2010年開始的「負片」系列,負片被他從傳統的攝影正負系統中解放出來,使負片,負片篩選與負片31倍放大數碼輸出,完成三位一體的負片作品,獲得了獨立的美學價值。
  • 生存日記藏寶圖碎片在哪 藏寶圖3碎片任務地點先睹為快
    生存日記藏寶圖碎片在哪 藏寶圖3碎片任務地點先睹為快時間:2018-10-13 19:59   來源:7230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存日記藏寶圖碎片在哪 藏寶圖3碎片任務地點先睹為快 生存日記作為一個當下比較熱門的生存類RPG手遊,隨著遊戲的火爆,許多問題也漸漸浮出了水面,那麼生存日記藏寶圖碎片在哪呢
  •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龍美術館新展「中國色」觀後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先驗性,構成了我們對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關係與秩序的前設性的理解基礎。而進入具象的、實體性的「自然」中,這種人類精神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互動,在東方文明的土壤中,體現出一種充盈著靜默而豐沛的情感的全息觀照,藝術「自然而然」於其中孕育生成,它天然帶有這一切的生命基因。
  • 讓自然成為藝術,龍美術館演繹「中國色」
    ■劉建華《白紙》 瓷 2008年—2019年■劉建華講述他的作品《白紙》邱世華的作品是一幅畫,但也是白得幾乎什麼也沒有,只是畫面中隱隱約約有一些類似於樹的影子,淡淡的在那裡。邱世華的白色繪畫看似空白,但平面內部卻有著風景的不確定湧現,隨著光線和觀看角度不同,空白繪畫所呈現的景色也會不同,這就是杜尚夢想的「虛薄繪畫」,並且打破了具象與抽象、概念與自然的對立。
  • 真空衰變:魔鬼的釋放
    在昨天的節目中,我們介紹了何為真空衰變,簡單總結一下,我們現在的真空並非處於最低能量態,但它有著向最低能量態轉變的趨勢,這種轉變就是真空衰變,一旦發生真空衰變,我們的整個世界將灰飛煙滅。而之所以現在的真空還保持著穩定,是因為在目前的能量態與最低能量態之間存在著一個能量山峰,要想跨越這道能量壁壘,需要極高的能量,幸運的是,無論是大型加速器中質子對撞產生的能量,還是宇宙射線,目前都沒有使得真空跨越能量壁壘而進入到更低的能量態中,所以我們依舊安然無恙。但理論認為,藉助於量子力學的隧穿效應,即使無法直接跨越能量山峰,也有可能引發真空衰變。那麼一旦發生真空衰變,接下來會怎樣呢?
  • 沙盒生存策略遊戲《HeatWave》公布 登陸PC和Switch
    沙盒生存策略遊戲《HeatWave》公布 登陸PC和Switch 時間:2020-12-09 08:11:38 來源:gematsu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 人造繞地行星的軌道衰變,五大因素,自然行星可逃避此命運嗎?
    圖源:Forbes 那自然衛星怎麼樣呢?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們與其行星的距離都要比人工繞地衛星距地球遠得多。比如國際空間站(ISS),它的公轉時間只有90分鐘,而我們的月球卻需要近一個月才能繞地球一圈。
  • 大數據挖掘算法——時間衰變算法
    遺忘曲線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研究發現的,其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的能力。人的記憶衰變過程,如圖1所示。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偉課題組提出研究重味衰變中光子極化的...
    近日,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偉課題組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 「Novel Method to Reliably Determine the Photon Helicity in B → K1γ」 為題發表了研究重味B介子衰變中光子極化的新方法。
  • 西遊腦洞:《西遊記》中的星之碎片
    謝謝您的陪伴,小寶不間斷更新的第140天小寶昨天說太陽碎片是金烏之鑌鐵,還有星、辰的碎片沒有說,這個書中的線索基本沒有,只能憑藉腦洞聯想了
  • 李劼 | 新版《論紅樓夢》節選:薛寶釵的生存策略
    論及《紅樓夢》中大概是最具爭議的人物形象——薛寶釵。李劼說:「從薛寶釵的生存策略中人們可以瞥見典型的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式;而從作為這種生存策略之象徵的薛寶釵形象本身,人們又可以感受一部了無生趣的歷史是如何以死而不僵的形態不聲不響地延續下來的。」
  • 喪屍生存策略《安全距離10英裡》Steam正式發售!
    開發商Trickjump Games旗下喪屍動作策略遊戲《安全距離10英裡(10 Miles To Safety)》現已正式發售。
  • 策略生存類手遊 《野生之地:Durango》國際版測試開始
    《野生之地:Durango》是一款策略生存類的MMORPG遊戲... NEXON今天宣布,繼韓國版測試之後,MMORPG遊戲《野生之地:Durango》(야생의 땅: 듀랑고)的國際版測試也已經開始。
  • 自然界的生存智慧
    在自然界中,生存競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無論是獵物還是獵手,都在進行著無休止的「軍備競賽」,讓自己更好地生存下來。捕獵者渴望更為高效的獵殺;它們的獵物則憑藉速度或是策略,努力逃脫成為腹中食的命運。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生存智慧」展區,以及德國慕尼黑人與自然博物館的「美味款待」展區,我們可以欣賞到一幕幕關於生存的場景。
  • 生存策略新作《死亡日記》官方簡體中文PC正式版下載發布!_遊俠網...
    遊戲名稱:死亡日記  英文名稱:BuriedTown  遊戲類型:策略戰棋SLG  遊戲製作:Dice7  遊戲製作:Locojoy  遊戲平臺:PC  遊戲語言:中文>  發售日期:2016-02-22點擊進入《死亡日記》官方簡體中文免安裝綠色版下載地址  【遊戲介紹】  由LOCOJOY代理的生存策略遊戲《死亡日記(BuriedTown)》是一款歐美殭屍題材、黑白背景設計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