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騰訊醫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後背長痘的經歷
這些可惡的痘痘不僅影響美觀,有時還很尷尬
比如兩口子擁抱時,手底下突然摸到……
一個人的時候更尷尬
這些痘痘看又看不見,撓又撓不到
實在是太太太太煩了!!!
先說一個錯誤操作:頻繁去角質
不管是化學去角質(硫磺皂、去角質膏)
還是物理去角質(搓澡巾)
短時間內確實能讓後背皮膚感到清爽
但過於頻繁地使用角質膏
或把後背當成搓衣板,用搓澡巾使勁搓
很容易損傷皮膚正常的屏障功能
反而讓皮膚變得敏感[1]
更容易被細菌、真菌欺負
那些有祛痘功能的護膚品也是一樣
也可能變成敵人,調轉槍頭來傷害皮膚
那麼,如何正確趕走後背上的痘痘呢?
首先,要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
前胸後背的痘痘
和臉上的痘痘本質上是一回事
臉、胸、背上的皮脂腺
遠遠多於軀幹下半部和四肢
皮脂腺豐富,就容易出油
油多了排不出去
細菌、真菌就會來搗亂,痘痘就出現了[2]
背部長痘有兩種可能——痤瘡或毛囊炎
先來說我們都很熟悉的痤瘡
痤瘡的誘因有很多
除了天生「痘痘體質」,還和雄激素有關
它誘導皮脂大量分泌,積聚在毛囊裡
為潛伏的細菌(如痤瘡丙酸桿菌)提供食物
進而慢慢促進毛孔角化和炎症[3]
再來說說毛囊炎
毛髮被牽拉、摩擦、抓撓會引起損傷
細菌、真菌容易進入毛囊大量繁殖
真菌也會導致毛囊炎,主要是糠秕馬拉色菌
膿包周圍有紅暈,能擠出粉脂狀的東西
出汗後加重,而且容!易!復!發!
醫生會採用細菌培養和真菌鏡檢來鑑別
這樣才能對症治療
(毛囊炎具體怎麼治療?
著急看的請直達文章最後吧)
敲黑板!
這6種日常行為會加重後背的痘痘
(建議長按保存並分享哦~)
接下來就該講具體的解決方法了!
如果痘痘不太嚴重,日常做好護理就好了
1.經常換洗床單、被罩、衣服
家裡如果養了貓貓狗狗
最好還要定期除蟎
2.愛出汗的人,要記得保持乾爽
尤其是愛運動的男生
平常要穿寬鬆透氣的衣服
運動完要及時換上乾爽的衣服
有條件的最好馬上洗澡
非正式場合,還可以試試——露背裝
3.少吃甜食、奶製品、高脂肪等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研究發現,容易長痤瘡的人
血液中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濃度高[4]
吃甜食後,會增加血液中胰島素濃度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也隨之增多
從而促進痘痘的生長[5]
牛奶也是同樣的道理
牛奶中20%是乳清蛋白,可促進胰島素分泌
80%是酪蛋白,可促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分泌
這樣的雙重打擊會誘發或加重痤瘡
4.避免熬夜
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生物節律紊亂
致使雄性激素增加,促使痤瘡形成[6]
所以一定要保持規律的睡眠
並且要有7~9個小時的充足睡眠
5.清除皮膚表面多餘油脂和分泌物
但不能過分清潔
搓澡巾、絲瓜瓤、搓澡刷,統統都扔掉!
洗澡的黃金搭檔是:
乾淨柔軟的毛巾和沐浴露
既能洗掉多餘油脂和汙物,又不會損傷皮膚
當然,頂級配置就是男/女朋友幫你洗啦
洗完澡後要及時擦乾
避免水分丟失哦~
6.注意護膚,選擇含祛痘成分的產品
清潔皮膚後,要及時塗上質地清爽的保溼產品
也可選擇含果酸、水楊酸等祛痘成分的
但要記住,果酸濃度在6%以下才安全
水楊酸的濃度最好在2%以下
超過這兩個濃度的,是專業皮膚科醫生用的
塗完保溼霜,再換上柔軟透氣的睡衣
減少對背部皮膚的摩擦,降低長痘機會
7.管住你的髒手!
一定不要用手擠壓、搔抓患處,以免感染
如果試了這些辦法還沒好,就要請醫生幫忙了
醫生首先會判斷,到底是痤瘡還是毛囊炎
如果是痤瘡
一般會使用外用維A酸類藥物、過氧化苯甲醯、
外用抗生素、二硫化硒等藥物塗抹
還可以配合光動力、雷射、果酸等方法治療
如果是細菌性毛囊炎
會用到魚石脂軟膏、碘酊和莫匹羅星軟膏
還可能配合抗生素、紅外線、手術治療
什麼?還要手術?
是的!如果皮損嚴重、化膿破潰
醫生確實會建議及時手術切開引流[2]
如果是真菌性毛囊炎
一般用丙二醇霜、酮康唑洗劑等
如果外用效果不好,還可以口服抗真菌藥物[7]
注意:抗真菌藥必須檢查肝功能正常
才能在醫生指導下吃,不然會死人!
總之你需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的治療!
最後,送你一個彩蛋
特約作者:段桂香 | 北京市回民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審稿專家:董曉龍 |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張書婷(綜述),楊春俊,楊森(審校).皮膚屏障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6,025(012):110-112.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9.
[3]鞠強.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修訂版)[J]. 臨床皮膚科雜誌, 2019, v.48(09):65-70.
[4]MELNIK B C.Linking diet to acne metabolomics, inflammation, and comedogenesis:an update[J].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15, 8:371-388.
[5]楊寅, 林彤. 痤瘡與飲食[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15, 48(6):440-440.
[6]趙惠娟,閆慧敏,郭獨一,等.飲食與生活習慣對痤瘡發病的影響[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2016(10):588-591.
[7]Hald M, Arendrup M C, Svejgaard E L, et al. Evidence-based Danish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ssezia-related skin diseases[J]. Acta Derm Venereol,2015,95(1):12-19.
關鍵詞 >> 真菌,毛囊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