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沚網
灣沚生活信息服務平臺
中華傳統文化中龍的地位不可小覷,關於龍有著眾多的傳說,逐漸成為我們的圖騰。古時,農業生產以靠天收為主,人們常常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發展中逐漸形成用舞龍的方式祈禱神龍的保護,以求得風調雨順,豐收大吉。
節日玩龍燈逐漸成為民間的一項群眾性文化活動,備受群眾歡迎。六郎鎮八社神燈便是其中的一員,「八社神燈」又名「八社龍燈」,始於光緒五年(1879年),時正逢豐收之年,百姓為感謝上蒼,慶祝豐盛之年,由鹹保圩東南角八社聯合組織發起,因此叫「八社神燈」。文獻記載:「八社神燈」造型獨特,由能工巧匠用竹片、鐵絲扎制,外用綢緞或布匹、內用蓄電池燈(過去多用蠟燭)製成龍的形狀。龍體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長80餘米,玩燈陣法多(達13種之多),編排整齊,燈具精美,服裝統一,玩燈人數150餘人。出燈時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隨後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村頭巷尾。在民間「八社神燈」有固定的場所,即「龍王廟」,每年正月初六起燈,正月十五圓燈。在蕪湖縣本地 「八社神燈」名氣較大,在2009年就被蕪湖縣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又被蕪湖市政府公布為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更是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名蕪湖縣人,小編有幸多次觀看到了精彩的八社神燈的表演,長長的隊伍,一色的服裝,行走在路上,迎來無數的圍觀者,一旦舞動起來,更是精彩,鑼鼓號角響徹雲霄,叫好鼓掌聲更是不絕於耳,沉浸其中仿佛是真的龍在遨遊,場面十分熱鬧。據了解,「玩龍燈」在漢代已經很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秋」、「耍龍燈」更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在民間影響力巨大,群眾熱愛程度極大,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傳承至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