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經典詩詞中汲取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康震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這些經典詩詞章句讓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縷縷暖意,還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可以從中華經典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
【開門見山亮觀點:打贏疫情防控仗,可從經典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
中華經典詩詞內容廣泛、意象精美、韻律和諧、意境深遠,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與倫理觀念,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千百年來,人們援引詩詞鼓舞士氣、提振信心、點亮生活、詩化人生。今天,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中華經典詩詞可為人們提供人文關懷與精神力量。
【承接第一段,對中心論點進行解說。簡言之,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
必勝的信念和信心,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重要前提。長期以來,中華經典詩詞為中華民族攻堅克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毛澤東同志寫長徵,開篇就是:「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唐朝李白《行路難》說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駱賓王在《西京守歲》中寫道:「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從經典詩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不衰的必勝信念。信念堅定、信心十足,才能站穩腳跟,困難再大也無所畏懼。在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從未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擁有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面對疫情,我們要有必勝的信念;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暫時困難,我們也要有必勝的信念。
【分論點一:必勝的信念和信心,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重要前提。】
戰鬥到底的頑強意志,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精神動力。從中華經典詩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戰鬥到底的頑強意志,比如寫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剛毅堅卓、傲然不屈。像「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樣的詩句,體現了頑強的戰鬥意志:越是艱苦卓絕,越是挺身向前,不戰勝敵人決不罷休。當前,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此時,更加需要強化戰鬥到底的頑強意志,高度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有了戰鬥到底的頑強意志,我們就能堅持不懈、贏得最終勝利。
【分論點二:戰鬥到底的頑強意志,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精神動力。】
團結友愛、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懷,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情感依託。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經過艱苦努力,付出巨大犧牲,終於取得積極成效。從醫務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戰士;從定點醫院到社區街道,處處都是陣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詩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眾志成城、團結一心,也寫出了中華兒女的責任與擔當、牽掛與不舍、關愛與祝福。這些詩詞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共情,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
【分論點三:團結友愛、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懷,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情感依託。】
積極的精神、樂觀的心態、從容的氣度,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心理基石。這次疫情來勢洶洶,防控阻擊戰任務重、時間長,對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戰。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懼絕望卻要不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恐慌焦慮於事無補,從容淡定方能進退有據。滋養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經典詩詞告訴我們:困難是暫時的,勝利是必然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挫折是暫時的,前進是永恆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越是在急難險重之時,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們不僅要戰勝病毒,更要成為身心健康的勝利者。只有這樣,才能在「回首向來蕭瑟處」時,感受到「山頭斜照卻相迎」的欣喜;才能無比欣慰地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分論點四:積極的精神、樂觀的心態、從容的氣度,是我們能夠共克時艱、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的心理基石。感覺如果能再加上一個總結段來收尾,似乎能更順暢一些。】
02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
2020-04-04 來源:蘇州新聞網
「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春回大地,今年的清明節因抗擊疫情多了一層沉重之感,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4月3日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點評:詩句開頭,點明時令,一個「沉痛」開啟轉折,後面自然而然交代出本次活動】
綿延千年的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日子。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無疑具有特殊含義,我們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不能忘記每一個因疫情逝去的人。【點評:從傳統的「慎終追遠」過渡到本次特別的戰疫情】
全民哀悼,是向戰疫一線中犧牲的「烈士」致敬。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定李文亮等14名犧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為首批烈士。「烈士」是黨和國家授予為國家、社會和人民英勇獻身的公民的最高榮譽性稱號。他們當中,有的是直接參與一線救治工作的白衣戰士,用生命守護生命,以大愛詮釋醫者仁心;有的是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公安幹警,還有的是用真心真情幫助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社區工作者,大家共同用愛心與使命守護家園。致敬和紀念英雄,也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犧牲。【點評:開頭提出「是向戰疫一線中犧牲的「烈士」致敬」,簡明扼要勾勒全段主旨,致敬是首要的一步,向已經去世之人表達敬重】
全民哀悼,是為戰勝疫情增添信心和力量。全國性的哀悼,對許多人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能使更多人深切體會「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美好生活。當前,疫情的風暴中心已經從我們國家轉移到歐美,可是我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輸入型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危險依舊沒有解除。任何的掉以輕心就會導致我們如今的大好局面喪失殆盡;任何的掉以輕心就會讓我們英雄的犧牲變得毫無意義。要始終保持頭腦清醒,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全面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雨霽天晴後實現新的飛躍。【點評:開頭提出「是為戰勝疫情增添信心和力量」,簡明扼要勾勒全段主旨,斯人已矣,後者尚需奮進,不負前人所望】
在哀悼逝者的同時,對故去親友的清明祭奠,也應避免扎堆,寄託哀思的方式有多種,心中默哀、網上祭掃、待疫情結束後再去親友墓前訴說衷腸。無論如何,減少現場祭祀,有利於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是對自己和他人健康負責。只有生者安康,逝者才能安息。【點評:總結全文,並友善提示當下之人,勿扎堆,少聚集,「只有生者安康,逝者才能安息」,補充說明得到位】
03「平凡英雄」構築精神基座
來源:人民時評
的英雄,可能是親密的鄰居親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過客,可能一身塵土、一臉樸實,但他們用尋常的言行、真摯的情感,書寫了屬於當下、屬於我們的英雄史詩。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彩祥雲來娶我。」——《大話西遊》裡的一句動人臺詞,用有那麼一點「草根」的語氣,道出了現代青年對英雄形象的一種理解。
【直陳論點:平凡人就是新時代的英雄】
「英雄者,國之幹。」一直以來,英雄是一種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劉備青梅煮酒的論斷,「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劉劭在《人物誌》中的品評,「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時至今日,無論是螢屏上的英雄讚歌,還是市井巷陌的口耳傳頌,英雄們的形象也常常還是那麼「高大上」,傳奇經歷扣人心弦,光輝形象偉岸挺拔。
時代的進步,離不開這些大英雄們的光彩奪目,但能站在歷史聚光燈下的,畢竟是少數。支撐起整個時代的,其實是更多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
在遼寧瀋陽,4位外賣小哥在晚飯送餐高峰期,追隨並護送一位突然病發的老人,用3個多小時的陪伴,溫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後」特警張劼「該上的時候就應該第一個上」,渾身被火仍緊緊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軀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餘旭用整個青春奉行了軍人的使命,詮釋了一個叫作藍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歲的女兒陸勤霞從背後緊緊抱著父親,將父親的腳墊在自己的腳背上,用這種方式,滿足癱瘓父親出去溜達的願望……或勇敢,或孝順,或執著,或善良,正是這樣一位位平民英雄,讓溫情得以傳遞、和諧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維繫。
【對比論證,將古代與現代對「英雄」的內涵進行對比,再陳論點:平凡人就是新時代的英雄】在電影《火鍋英雄》裡有這樣一句話,「你不是一個失敗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績,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彩祥雲」那般燦爛奪目。可能只是一個略顯蕭索卻頂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顯簡單但正義凜然的話語,可能只是一段略顯尋常卻執著堅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關頭時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賦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貴,讓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發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標準並不是所謂「成功」,而是依賴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牽動人心的震撼和發自內心的選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暖人的細節,絲毫不遜於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英雄。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一個時代擁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他們可能是親密的鄰居親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過客,可能一身塵土、一臉樸實,但他們用尋常的言行、真摯的情感,書寫了屬於當下、屬於我們的英雄史詩。這才是最真實的、最動人的「真人版」英雄。
【論述什麼樣的人是新時代的英雄】
在時間的長河中,英雄從未走遠,他們的故事也從未有過盡頭。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為英雄的氣質,用愛去幫助身邊每一個需要你的人,應當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有的「英雄夢」。
【發出號召,致敬英雄,做好自己,成為新時代的英雄】
04網絡世界同樣需要理智和善良
來源:華聲在線
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在許多公共事件中,一部分群眾不再滿足於「傻白甜」式的圍觀,成了推波助瀾的「鍵盤俠」。
【簡述社會現象,引出論題】
不可否認,在許多影響性事件中,網民的參與、民意的表達、觀點的傳播,不僅直接推動著許多事件的最終解決,還萌生出某種公共參與精神。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許多人老以為網絡是虛擬世界,對事件的評價,無論是好奇、冷漠還是憤恨,都無傷大雅,豈不知,網絡對於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有著「放大器」「發酵池」的作用。
【論述網絡輿論的兩面性】
網絡錯誤輿論的威力,常常可以扭轉、歪曲或掩蓋事實的真相,這也是近年來網絡事件時常出現反轉的重要起因。許多人見風跟風,儼然一副「網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鍵盤俠」模樣。前些年轟動一時的「羅一笑」事件便是典型:從最初網友自發在朋友圈刷屏呼籲捐款,到最後被批是一場「帶血」的營銷,整個過程呈現出多次輿論反轉,不少「鍵盤俠」一腔熱血變一地雞毛。
同樣,網絡暴力對於個人的傷害遠遠超乎想像,足以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一場「人肉搜索」不僅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甚至還會毀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場「網絡直播自殺」的案件裡,「鍵盤俠」的冷嘲熱諷,往往成了壓倒自殺者求生意願的最後一根稻草。
【論述網絡錯誤輿論的危害】
等一等真相出現,應當成為網絡時代起碼的涵養。面對網絡事件,每位網民都應明白這樣樸素的道理:你可以不發言,但你的每一次轉發和點讚都是一種無形表態。只有讓思考先行,力求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全部真相,才不至於迷失在網絡輿論的漩渦中。
【論述如何正確發言:等一等真相出現】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能保持一份謙卑,做到「話到嘴邊留三分」,但身處網絡世界,這般做人行事的準則便拋之腦後,把網絡當作信馬由韁的「快意江湖」。作為「鍵盤俠」,在不了解事實全貌時,佔據道德的制高點,憑藉所謂的「個人正義感」攻擊他人一點也不難。但換位思考一番,如若自己曝光在公眾輿論之下,承受著來自陌生人武斷的、充滿敵意的指責,你又將作何感想?
【論述如何正確發言:保持一份謙卑】
網絡秩序也是現實秩序。每一個網絡參與者,都應當是良好網絡生態的營造者、呵護者,需要保持一份理智,心懷一份善良。
【發出號召,網絡發言需理智】
05讓良好家風傳承文明
來源:紅網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尋找本土先烈遺蹟,名達故居,巨賈足印,總結先賢家風家訓,以挖掘地方文化遺產,弘揚地方文化,傳承社會精神文明。在當地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淳厚質樸的鄉土文化氣息。
【簡述時事,引出論題】
家風,亦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生活傳承中長期形成和積澱起來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風範、傳統習慣和道德風貌。縱觀歷史,從東漢「四知太守」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的言行,到北宋包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的訓誡;從家喻戶曉的《朱子家訓》到享受千秋盛名的《顏氏家訓》;從廣為人知的諸葛亮《誡子書》到備受社會推崇的《曾國藩家書》;從南宋詩人陸放翁的《示兒》到清朝安徽桐城人張文瑞的《六尺巷》;從傅雷家書到當下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無不教化人們秉持操守、修身齊家,為後世子孫立規立矩,使其不可亂行。家風已成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地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不可小覷的約束作用。家風教我們如何處世立身,治國持家,且日益成為整個社會文明的風向標。
【列舉大量事實論據,論述家風的內涵】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舉凡德高望重的家庭和家族,皆以良好家風而備受社會推崇。曾子殺彘,示兒不欺;孟母三遷,斷杼教子;嶽母刺字,精忠報國等等無不展示了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修身養性,家風傳承和家國情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如此等等家風中流傳的質樸語言,業已成為修身律己、禮治為先、以德謀政等思想的基石。
【列舉大量事實論據,論述良好家風對家國的重要意義】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社會物質高度發展,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良好的家風家訓對社會的發展更顯得至關重要。良好的家風,重德重道,以人間大義立身,讓家庭和家族長期享受道德的滋潤,縱然子孫後代深陷困境也能「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反之,不良家風,則以得私利為欲求,無視人間大義,其家庭和家族必然不能重賢尚能,苟且終身,而最終成社會之患,為世人所不齒,為社會所不容。
【論述良好家風對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但凡心懷美好理想、肩擔道義之人,始終以崇尚良好家風為榮,以家風渾濁為恥。良好的家風不僅是一項寶貴的社會財富,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源泉。而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文明,幾乎都源於一個個良好的家風。其實,擯棄良好家風去追求幸福生活,猶如冰雕曇花,終不可持久;而忽略良好家風去追求人生理想,猶如緣木求魚,必然勞而無功。因此,一個人抑或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真正的人生價值又何從談起?倘使家人、族人消極墮落,自己的幸福生活又從何而來?
【正反對比論證,論述良好家風對個人及家庭的重要意義】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也許良好家風並非源自禮義廉恥等內容的說教,也並非源自一句句空洞的「家教」,但一定來源於家長和先輩的各種道德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欲躬行。「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良好家風絕非是一句句空洞的道德說辭,而是一個個包含著孝義、忠誠、勤勉、節儉等良好美德的行為。良好的家風在經年累月的家庭生活中必然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論述如何傳承良好家風】
因此,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需要每一個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風,而且也是每一個有思想有抱負之人的理想追求。只要有理想、有行動,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就能得以實現。而自己的修行勢必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家人和族人,唯有形成良好的家風方能蔭妻護子,子孫後代才能受益無窮。
【發出號召,有理想、有行動,形成良好家風】
06舒展青春該有的模樣
來源:人民日報
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質的年代更需建構精神的家園。真正有意義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奮鬥來打磨的。【開門見山,引出觀點,青春需要奮鬥。】
「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日前,領導人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寄語青年正確對待困難和壓力。【引用名言,告誡青年正確看待困難和壓力】
的確,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15歲,到延安插隊;22歲,去大學上學;26歲,到機關工作;29歲,到基層鍛鍊……領導人的青年時光,充滿了曲折和磨礪,卻寫下了傳奇與震撼,成為一代青年的樣本和典範。「請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奮鬥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經得了磨難、受得了痛苦、熬得過孤獨,才不會被時代落下,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事例論證,奮鬥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唯有奮鬥,可以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今天,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明天,青春是用來回憶的。現實中,一些年輕人卻開始「嘆老」。的確,面對城市的生活壓力,面對職場的生存法則,養育兒女、贍養老人,買車、買房……難免會讓青春染上些暮氣。然而,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質的年代更需建構精神的家園。真正有意義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奮鬥來打磨的。把今天的絆腳石變成明天的鋪路石,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反觀現實,聯繫當下,再次告誡青年以奮鬥的姿態面對人生,唯有奮鬥,才能出彩。】
其實,青春既是人生的一個時期,更是生活的一種心態。近80歲高齡走上T臺,被網友稱為「最帥大爺」的王德順,在60歲生日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盼望你的到來……它象徵著我的成熟,也預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並不服老。」鮮活的心跳,不是年輕人的專屬;年輪的遞增,也只是數字的跳躍;只有來自心靈的疲憊,才會帶來無可挽回的衰老。正如有人所說,越來越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讓人覺得越來越老。【事例論證,青春是一種心態。奮鬥不息,青春永在。】
一個昂揚向上的社會,到底需要怎樣的青年?對此,生活給出了最生動的註腳。年輕戰士衛國戍邊,用滿是皸裂的手,拿著凍成冰塊的牛奶;高中女生武亦姝滿腹詩書,用精彩絕倫的表現,滿足人們對才女的所有想像;耶魯畢業生秦玥飛,在城市和田壟之間,毅然選擇後者……解析「青年」的含義,可以是愛國,可以是擔當、是自強,也可以是勤於思、精於業。青年人最大的資本,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己忽視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憶,正是追逐夢想、成長奮鬥的痕跡。【事例論證,青春是最大的資本,唯奮鬥,最珍貴】
當然,青年群體的自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對未來的焦慮。喚醒年輕心態,不僅需要青年人振奮精神,也需要整個社會為之掃除心頭的暮氣,激發追逐夢想的朝氣。出臺《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雙創」政策落實,確保教育資助到位……國家不斷為青年搭建起廣闊的舞臺,助力他們舞出絢麗青春,正是因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國家視角,積極喚醒青年人的奮鬥精神。】
領悟人生真諦,靠的是經歷而不是年紀;破除成長迷霧,憑的是奮鬥而不是「嘆老」。人生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的意義,但無論身處何方、年齡幾許,心懷青春,生命就不會褪色。努力、昂揚,讓青春拔節生長,舒展成該有的模樣。【收束全篇,發出呼告,努力、昂揚,讓青春拔節生長,舒展成該有的模樣。】
07「雲時代」當有「雲閱讀」
來源:人民論壇
打開電子書閱讀器,海量圖書一鍵下載;掃一掃二維碼,手機自動朗讀繪本;戴上增強現實眼鏡,書中的古代戰場和將士如在眼前……5G時代的數字閱讀,能助人實現「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不久前,一項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產品數量大幅提升,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位化閱讀方式日趨普及。
【介紹閱讀現狀:「雲閱讀」火爆】
身處移動互聯時代,已經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讀紙質書才叫閱讀。如果說閱讀的意義在於引導我們進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筆端雍容,那麼毫無疑問,科技發展拓寬了閱讀世界的入口。幼時讀詩,不懂什麼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5G時代可以用聲音圖像為詩句作注;青年讀史,不解為何「上黨從來天下脊」,通過3D電子地圖,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得以立體呈現。這些,都應該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知書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介紹「雲閱讀」的優勢:科技發展拓寬了閱讀世界的入口】
「雲時代」的「雲閱讀」,將世代滄桑、萬千人物裝在指掌之間,更有利於涵養當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氣象。的確,「雲時代」是一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捧讀一本書幾乎成了「古典式」的閱讀。但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從讀書到「聽書」的改變,「雲時代」帶來的方便快捷,也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也只有閱讀,才能像黏合劑一樣,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對海量信息、繁忙節奏時,在閱讀中沉潛往復、滋養心靈、開闊境界,能讓人更有底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更能在紛紜萬狀中激濁揚清、明辨是非。閱讀的絲線,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斷章,將我們頭腦中的奇思妙想編織成華美的思想畫卷。
【介紹「雲閱讀」的優勢:方便快捷,讓人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不論是數字閱讀還是傳統閱讀,其中不變的,乃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中國人來說,典籍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地圖,我們按圖索驥,能觸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書,唐人讀過,清人讀過,我們也讀過。就像一樣的月光,籠罩過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也陪伴過馬致遠筆下的天涯旅人。《新唐書》寫李密在訪友路上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行且讀」;北宋詩人蘇舜欽以《漢書》佐酒,讀至妙處,「滿飲一大白」。知曉了這些,今天我們捧讀《漢書》時,無論是通過紙墨還是電子屏幕,都能在觸動心靈的一刻,思接千載,感受到光照過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輪明月。
【論述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並不是對立面,其內核是一致的,都是讀書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對青少年來說,我們仍然要倡導多讀紙質書。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視力,也不僅是為了養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專注力,更是為了培養孩子和紙墨書香的親近感。中國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5G時代的到來,或許拓寬了「字紙」的概念,但對於孩子來說,氤氳於紙墨之間的書香、瀰漫在字裡行間的文氣、跳躍在掌心指間的觸感,共同營造出一方帶著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國古人讀書,講究體會氣象、意韻、神態、風骨,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往往隱藏在書卷和書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脈,正是在這一縷書香中得以傳承。
【論述「雲閱讀」相比紙質閱讀有一定的劣勢,倡導青少年多讀紙質書】
「雲時代」的到來,使閱讀以多種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隨時隨地都能走進「數字書房」。用好「雲書房」,在資訊時代拓寬精神世界的入口,我們就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守護好人文之光。
【結尾發出號召,用好「雲書房」,多多閱讀】
08落櫻不掃,讓城市詩意棲居
封壽炎|光明日報
近日,上海首條櫻花市級林蔭道——楊浦區江灣城路實施「落櫻不掃」,沿路189株晚櫻正值盛花期,紛紛揚揚的「花瓣雨」灑落一地,引來路人駐足欣賞。【概括事件】
落櫻為什麼不該掃除乾淨?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維度裡,落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王維在名詩《鳥鳴澗》裡寫道:「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無聲飄落的桂花,就足以襯託出月夜春山的靜謐意境和空靈禪味。在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有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成為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心嚮往之的「理想國」。【分論點一:落花有審美價值。】
除了審美,落花還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陸遊以落花來寄託自己的高潔情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是思想家龔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來自喻,抒發自己造福桑梓和報答國家的志向。可見,在一條落英繽紛的林蔭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掃得乾乾淨淨,那麼無論從審美還是從哲理的角度看,它的文化價值都將被割去一半。【分論點二:落花能引人哲思。以上兩個分論點,均用引證法論述。】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這詩一般的語言,體現著上海對於城市品質的追求。它不但體現在宏大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上,深入肌理,它還落實於細微之處的點點滴滴。一條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葉,都能為城市增添一份詩情畫意和人間溫度。其中蘊含的智慧,值得更多城市治理者借鑑。【結語:不掃落花的現實意義。】
09莫讓形式主義把環衛工逼成「毀花惡人」
鞠實|新京報快評
四月美在花開,也美在花落。桃花杏花已經飄落,月季正當時。疫情之下,終於走出家門的民眾格外渴望春天,即便是街道上的落英繽紛也讓人愉悅。然而,河南鄭州卻上演了一幕環衛工人「掄掃帚打花」的鬧劇。【開篇先描述「落英繽紛」之美,引出新聞事件。】
據新京報報導,4月18日,拍者趕往現場向幾名環衛工人了解情況。環衛工人們反饋,如果有花落在地上,被檢查人員拍到後,環衛工人就會被罰款。4月19日,拍者採訪惠濟區城市執法局工作人員,據她講,環衛工人存在「以克論淨」的考核標準,具體情況他們還要落實。【概述新聞事實】
去年年底,「鄭州環衛工人用高壓水槍打黃葉」的新聞就曾引發輿論關注,當時環衛工人的說法是「領導檢查要求看不見一片樹葉」。當地事後表示會約談相關負責人,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居然又上演了一出掃帚打落花瓣的戲碼。【由當前事件聯想到去年的相似事件】
落花雖美,但是對於這些環衛工人來說,卻是扣工資的「萬惡之源」。「辣手摧花」的雖是他們,但是背後「以克論淨」的考核制度,顯然才是問題的根源。【引出觀點一。幾個成語的使用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據這些環衛工人介紹,如果有花落在地上,被檢查人員拍到後,環衛工人就會被罰款。花開葉落都是自然規律,當地環衛部門考核如此嚴苛,不僅違背自然規律,更是為難人——環衛工人一天的工資僅有七八十,因為落花就要被扣100元,這對於環衛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也是一種傷害。
客觀而言,鄭州近些年發展迅速,環保考核面臨較大壓力,環衛部門對市內環境衛生加強日常監管,也有其必要性,但是「以克論淨」如此嚴苛的考核標準,也是一種過猶不及。【以上3段,論述第一個看法:考核制度是「辣手摧花」的根源】
進一步說,無論是此前的「高壓水槍打落樹上黃葉」,還是現在的「掃帚打鮮花」,本質上都是一種形式主義。
城市環衛管理是一項技術活,管理硬度之外也宜多些靈活性、與時俱進,不能死板機械。連番出現類似問題之後,希望鄭州市環衛等部門能切實對相關考核制度進行優化,別再搞這種形式主義了。【以上兩段,論述第二個看法:形式主義是其本質】
(來源:語文匠。本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