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西部有座城市按照當地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崗位,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
——李克強總理
材料二:6月2日,大連夜海路(化名)夜市開放後,附近出現交通堵塞、衛生「一片狼藉」的情況,3日該夜市被停業整頓。
材料三: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
——梁思成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 你的表姐在由於疫情原因失業在家,天天意志消沉。請你給她寫封信,鼓勵她抓住商機,從擺攤創收做起,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價值。
② 你是大連夜海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請就「夜市被要求停業整頓」一事發表看法,並以「地攤生活,文明有我」為主題對廣大攤主和前來消費的市民提出倡議。
③ 如今大多數城市都為「地攤經濟」鬆綁,對民生有利也有弊,你認為復活「地攤經濟」是利大於弊(正方),還是弊大於利(反方)。請確定立場,寫一篇辯論詞。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下水範文
文明守紀,行穩致遠
鄭州一中侯巍
尊敬的夜海夜市地攤主和消費者:
大家好。
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我國各個行業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保障民生,國家著重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幾天前,我們原本冷清的夜海路市場再次人潮湧動,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擺地攤、逛夜市。鱗次櫛比的小吃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我們的夜市帶著城市的煙火氣回來了!
可是,不盡如人意的是:有人把地攤兒擺在了馬路中間,有人開豪車佔道賣高仿名牌包,有人身著奇裝異服只為吸引眼球,有人用大分貝喇叭推銷房地產並循環播放……我們的夜海路市場本應是讓貧困市民通過擺攤兒維持生計公益市場,卻儼然成了假冒偽劣產品的銷贓場、網紅蹭熱度的名利場、都市閒人的遊樂場,並造成了交通的擁堵和環境的惡化,給城市精細化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最終導致了市場停業整頓。
對此我們夜海路街道辦事處已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並將主動引導幫助經營者文明、有序、規範經營,安排專門的保潔人員在經營活動結束後做好攤撤場清工作。但是我們深知,單靠街道辦一己之力,很難根除地攤經濟「一放就亂」痼疾,因此,我們向廣大攤主和前來消費的市民朋友發出主題為「地攤生活,文明有我」的倡議:
擺攤者:珍惜大好機會,依法合規誠信,做文明的經營者。
地攤經濟復活,流動商販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參與擺攤的市民要「文明擺攤、文明經營、遵守規則、環保先行」,才能讓夜市經濟真正的活起來,讓城市沸騰,讓錢袋子鼓起來。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指定區域經營,避免交通擁堵;要備好垃圾桶、垃圾袋,不亂扔垃圾,亂倒汙水;不大聲喧譁,防止噪音擾民;不通宵經營,影響周附近居民休息;更要杜絕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犯罪行為。
逛攤人:遵守公共秩序,注重個人形象,做文明的消費者。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相對於「高大上」的商場購物中心,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最撫凡人心的人間煙火,鍾情於「人間煙火」的中國公民,也應做地攤經濟的文明消費者: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擺攤者,依法公平交易,對制假售假行為及時舉報;我們還要注重個人形象,不奇裝異服博出位,不赤腳光膀煞風景;我們更要潔身自好,不搞小偷小摸、強討惡要等。
一個有愛有活力的家園,應當是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希望、有奔頭的溫馨所在。對於「地攤經濟」而言,文明守紀,方能行穩致遠,讓我們攜起手來,讓經濟之花和文明之花一起綻放!
夜海路街道辦辦事處
2020年6月12日
時評選評
光明時評:城市打破寂靜重生煙火氣,需成都式刺激
看到成都城管這個規定,挺感動。城市寂靜了這麼久,甚至寂靜到讓人害怕,才更知道那種煙火氣多麼值得呵護。車水馬龍不只是生計,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聽到街頭商販的叫賣聲吆喝聲,心理上才會從疫情中走出來。
成都正式發布《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允許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闢臨時佔道攤點攤區,允許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區域販賣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置佔道夜市。允許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企業超出原來劃定停放點,佔用城市道路停放車輛,方便群眾騎行。
從寬鬆的「五允許」中能感覺到一個城市對煙火氣有強烈渴望,經歷了這種長時間不正常的寂靜後,才更知道平常甚至厭煩的喧鬧有多可貴。讓流動商販先活躍起來,讓人看到了一個城市的善意,這樣的開禁,不只是讓城市活起來,更是讓低收入者有了活路。
寬待流動商販,允許臨時佔道,越門經營,佔道夜市,在平衡防控與管理中最大限度地給商販開工空間,這種人性化之舉既給了城市活力,也給了商販活路。成都提供了一種自下而上的「平民路線」:作為城市商業生活的毛細血管,商販流動起來,街頭活躍起來,有了煙火氣,城市就有了該有的生氣。
疫情下城市可怕的寂靜也許更讓我們明白,城市之所以稱為城市,光有高樓大廈是不行的,還要有車水馬龍,有喧鬧的叫賣聲。理察塞納特對城市的經典定義是,一個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大街空無一人,沒有了相遇的機會,城市就不是城市了。流動的商販,也是一個城市讓我們可以相遇的活力之源,商販要生存,我們要生活,人間煙火可能比光鮮的外表更重要
復工復產,不是一紙復工令就行,而需要休養生息、包容寬鬆之善政的驅動,像對待流動商販那樣,該寬鬆的寬鬆,該鬆綁的鬆綁,該包容的包容,起碼一段時間才能緩過勁來。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性紅利,可能比發多少消費券更有長效,更能讓社會在疫情重創後恢復常態。
胡錫進評地攤經濟:任何事情都不應搞一刀切、大撥轟
開放地攤無疑是好政策,也迅速獲得了輿論的支持。然而中國當然不能回到改革開放初期那樣,讓全國的所有城市重新被地攤覆蓋。如果那樣理解,就可能把好事做變形,與城市的發展現實相脫離。
老胡認為,開放地攤是一種政策指向,那就是要以民眾的需求為中心,不拘一格,實事求是,千方百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方便民眾的生活,增加城市的煙火氣。我們的城市不僅要有整潔靚麗的外表,不能僅僅是「城」,還必須充滿「市」的動感和活力,支撐起動輒幾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的生活,並且讓大家越過越好。
此外城市的管理不僅包含秩序,而且要讓秩序服務於廣大市民,包括契合大家對寬鬆氛圍和自由的喜愛,要讓秩序與充滿溫情和樂趣的市井生活融為一體。為此,城市治理有很多放開搞活的工作要做,遠不止是地攤這一種方式。
實話說,我認為在中國一些大的中心城市,改革開放初期的那種地攤有些過時了,但是地攤在中國特有的不拘一格給基層更多創業和消費自由的精神沒有過時,而且今天恰恰到了再重新強調「地攤精神」的時候。我不希望在我家的周圍重新出現我年輕時候那些髒亂差的地攤,但我希望我周圍的社會有更多的思想解放和創造力,並且這一切受到更多來自官方的支持和鼓勵。
我們的很多中心城市不應該一聽到「地攤」二字就機械地走回頭路,我相信老百姓們更希望自己的城市螺旋式上升。重新在前門大街上擺大碗茶就算了,與此同時,讓城市更有活力,人們有更多創業和消費的選擇,活得更開心,享受更多寬鬆和自由感,我們的各個城市應當大有作為。
羅輯點評:通讀這兩篇文章,不難發現兩位作者在看待「地攤經濟」這一問題時,擁有不同的思考側重點。
曹林的作品充滿溫情,有鮮明的悲憫情懷,認為地攤經濟能激活城市,打破寂靜,重生煙火氣,是切實的惠民之舉。他指出「城市之所以稱為城市,光有高樓大廈是不行的,還要有車水馬龍,有喧鬧的叫賣聲」,這實際上在界定「城市」的概念,廓清「城市生活」的多重內涵,富有辯證意味。
而老胡的作品則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思考,他承認「開放地攤」的好處,但絲毫沒有吹捧,而是敏銳地注意到如果「一刀切」、「大撥轟」,「地攤經濟」的發展很可能會違背初衷。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洞見,是因為他能站在城市(事物)發展的高度去觀照,他明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但絕不能「開倒車」,如果放任不管,「讓全國的所有城市重新被地攤覆蓋」,那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危險的。
曹、胡二人都深諳辯證思維,習慣於一分為二看待問題,因此,寫出的文章才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點評嘉賓:西安交大學附中 張波老師)
技法點撥
如何在時評作文中提升辯證思維
——以兩則「地攤經濟」時評文章為例
西交大附中 張波
「地攤經濟」這幾日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熱門話題,舉國上下大有萬眾創業,全民「練攤」之勢。面對新的產業樣態,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通過上邊兩則時評文章,我們不難看出「辯證思維」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在考場作文寫作中,擁有辯證眼光,會讓審題立意更加精準妥帖。而如果在行文過程中,能有意識地體現辯證思考,會讓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概念界定:辯證思維是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繫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辯證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也是一個人擁有成熟思考力的標誌。
人們在日常邏輯情境中,總是傾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注意不到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裡亦此亦彼、亦真亦假。這種偏頗的思考方式,就容易讓人走極端,越來越狹隘。
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側重對考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測量。從歷年高考題來看,高考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從未缺席,比如2003年全國卷「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2004年「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全國卷一)、「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全國卷二)、「平凡與自豪」(遼寧卷)、「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重慶卷)、「水的靈動 山的沉穩」(江蘇卷)、「語言與溝通」(廣東卷),2005年「忘記與銘記」(全國卷一)、「位置與價值」(全國卷二)、「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全國卷三)、「出和入」(湖北卷),2006年「老鷹、牧羊人和孩子的故事」(全國卷一)、「走與停」(重慶卷)、「生有所息和生無所息」(浙江卷)、「三的聯想」(湖北卷)、「人與路」(江蘇卷),2007年「摔了一跤」(全國卷一)、「唐詩名句」(北京卷)、「必須跨過這道坎」(上海卷)、「一步與一生」(四川卷)等,這每一個題目中都包含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且暗示考生必須辯證地看待問題。
那麼,如何將辯證思考應用與議論文寫作呢,筆者以為,要點有三:
1.一分為二,不片面,不偏頗。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績,又有問題;既有長處,又有短處。不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只見樹木,不及森林。要全面客觀地看問題。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極端。
2.發展的眼光,不僵化,不封閉
唯物辯證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並依據一定的條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陶行知說過:「本來事業並無大小:大事小做,大事變成小事;小事大做,小事變成大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比如前文胡錫進在闡述「地攤經濟」時就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的。
3.觀點明確,不搖擺,不含糊
議論文的論點要正確、鮮明、深刻。具體說來,論點一要符合客觀實際和事物發展的規律;二要明確表示主張什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決不模稜兩可;三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給人以啟示。所以我們不能把辯證思維錯誤地理解為表述觀點左右搖擺、含糊其詞、不作明確的判斷,而應該看到辯證分析與論點鮮明並不是矛盾的,而且辯證思維首先就應該體現在文章論點的正確與鮮明上。
(來源:爸爸媽媽都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