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題呈現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文化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無不有它的身影。作為時代青年,你一定在關注各種文化現象,並參與到文化傳播與交流中。
學校開展以「我與當代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活動,你可以介紹、講述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或者剖析、評價身邊出現的文化現象,與其他同學分享。
請從下列主題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土社會。
②除夕團聚、中秋賞月等傳統節日及習俗。
③各行各業中彰顯的新時代長徵精神。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02命題說明
命題說明:
本題來自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高考模擬試卷2。
命題方向
人文底蘊:人文積澱、審美情趣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責任擔當: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03解題審題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文章寫作要圍繞「文化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一具體情境展開,「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這些就是日常生活的具體體現,考生需要在其中找到文化的身影,來「介紹、講述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或者剖析、評價身邊出現的文化現象」。此外,作為寫作主體的「我」,在寫作時要體現自身對文化現象的關注,並要突出「參與到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要求,這也是寫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務的限制。材料已給定主題,考生需要選擇其一完成寫作。三個主題是與上文「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相對應的,考生可從這三個角度完成對應主題的寫作。但不管選擇哪一個任務,都應圍繞「我與當代中國文化」這個大主題,或介紹、講述,或剖析、評價身邊的文化現象。考生是要參加學校的「我與當代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向其他同學介紹、講述或者剖析、評價生活中或身邊出現的文化現象,因此應注意身份意識、對象意識和交流意識,要體現「我」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思考,體現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分享。
3.價值判斷的限制。很顯然,無論選擇哪一主題,都可看出命題者鮮明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判斷。命題人既然要求考生「參與到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很顯然,題目中的文化指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或時代文化。考生在介紹、講述、剖析、評價具體的文化現象時,應闡述文化對自身的積極影響,或挖掘當代社會中所展現出的優秀文化。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三個主題,考生可任選其一,結合材料進行寫作。考生可介紹鄉土社會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中體現的文化;可講述傳統節日習俗中的文化現象;也可剖析或評價各行各業中彰顯的新時代長徵精神這一價值觀念。選定主題後,考生在具體主題下可以自選角度進行立意。如在完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土社會」這一主題時,可闡釋鄉土社會中所保留的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也可從鄉土社會中人與土地的關係中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等。角度自由,立意多樣。
2.聯想思考開放。命題人要求考生講述的是生活中的或身邊出現的文化現象,這就給寫作帶來了很大的自由性。生活中的文化現象處處可見,只要留心觀察,認真思考,挖掘出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都可作為行文的事實或道理論據。考生在論證時,無論選哪一個具體任務,支撐其論點的論據都是豐富的,考生可根據已有儲備有效調取。當然素材不同,思考點不同,立意的方向也不盡相同。
3.文體開放。考生在介紹、講述身邊的文化現象時可寫成記敘文或散文;而在剖析、評價某一文化現象時則適宜寫成議論文,考生可自由選擇文體。
解題
此題與2019年全國卷Ⅱ作文形式基本相同,是帶有情境性和多個具體任務的材料作文。命題者已在引導考生關注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對身邊的文化現象能有自己的思考、見解。考生在審題立意時一定要注意情境材料(即背景材料)和具體任務之間的關聯,不可拋棄情境而直接完成寫作任務。具體情境是在引導考生作文立意的方向,無論選取哪一任務,情境中都有寫作提示和方向,沿此思路展開論證才不會偏離方向。如任務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土社會,與上文提到的「衣食住行、鄉土人情」相對應,考生需要在鄉土社會中發現文化對自身的影響;而任務②除夕團聚、中秋賞月等傳統節日及習俗,考生可從節日習俗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現象,帶領讀者感受節日習俗中的文化之美;任務③則要求考生對新時代長徵精神這一價值觀念進行剖析、評價。
04參考立意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文明鄉土 美美與共
2.中秋詠月文化之美
3.長徵精神 亙古彌新
……
偏題立意:
1.保護環境 追求平衡(未體現關鍵詞「文化」)
2.家人團圓 親情相伴(未體現關鍵詞「文化」)
3.文化傳播 義不容辭(未選擇具體主題)
05下水作文
下水文
中秋詠月 文化綿延
黑龍江大慶市第四中學
齊志偉老師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這輪明月,一起探討「明月」背後的文化現象。「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到中秋總會想起這首詩,想到詩中的那輪明月。千百年來,這輪明月早已浸入國人心中。人們遙望這輪明月,品咂人生,暢敘幽情。中秋習俗因時因地而異,但唯獨賞月這一習俗從未改變。
就說吃月餅吧。中秋之夜,家人往往圍坐一桌,品嘗著各種味道的月餅,抬頭仰望那輪圓月。此時,無論旅居在外,還是作客他鄉,總會在這一刻氤氳出最濃鬱的鄉愁。我們和家人仰望明月,其實是我們對團圓的渴望。奔波在外,為生計忙碌,我們一直奔走在路上,遇到苦與累,也從不與人說。只有到了中秋,望著那輪明月,我們才知道苦了、累了,停歇下來,只有家才是心靈棲息的港灣。我們渴望中秋佳節,不遠萬裡與家人團圓。我想和同學們說,等我們考上大學,奔赴各地,離開家人,我們才會發現自己對中秋這一節日是何等渴望,當然那時我們也可能對「月」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
「圓月」背後不僅是親人的團聚,更是家國情懷的湧動。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月」文化的第二層含義。
月圓家圓國團圓。月亮之上,寄託的不僅是個人思念,闔家團圓的期盼,更是家國情懷的湧動,奮鬥力量的蓄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秋圓月更像是一條精神紐帶,將具有共同文化根脈的人們牢牢凝聚在一起。中秋節早已成為傳統文化中對於國家統一、國泰民安等價值表達的重要載體,傳遞出國民對國家的深沉的愛戀。當無數個家庭沐浴月光之下,共賞圓月之時,這團圓的背後總有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著大多數人的幸福與安定,他們把佳節思親的繾綣心緒升華為愛民為民的初心情懷;他們把對家人團圓的渴望轉變為矢志不渝的奮鬥力量。他們肩負使命,心中有家國,如此家便成了國,國也就是家。雖未至家圓,但保國安康,保國團圓,千千萬萬家才能相聚。
這輪承載個人思念與家國情懷的「圓月」,還給予了世人源源不斷的憧憬和想像,人們望月探索,腳步堅定。當高鐵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千裡江陵一日還」之後,團圓便有了更加穩固的保障;當玉兔號成功著陸月球,我們對於遙遠月宮的遐想從此便成為現實……這一切不都是人類仰望星空,對明月遐想的結果嗎?人們獨愛這圓月,正是源於人們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尋。古時,人們對月是一種敬畏之心;今日,人們望月心懷憧憬並為之探索,步履堅定。
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明月,獨掛天宮,距離遙遠,但又因中秋佳節賞月這一習俗使我們與之靠近,讓我們擁抱明月,憧憬月圓,感受其所散發的文化意蘊。這中秋「月」文化綿延不斷,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