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舒越 黃豔 實習生 王吉星)高考在即,今年高考作文怎麼寫?一起來看南京市金陵中學特級教師喻旭初的考前指點!
高考作文在高考語文卷中比重最大(70分),歷來受到師生與家長的高度重視。要寫好高考作文,應注意這麼幾點:
一、選材要讓人感到新鮮
新鮮,就要立足現實,就要接地氣,有生活氣息。不能老是說些人盡皆知的大道理,舉例老是那麼幾個偉人、名人,寫多了,就顯得老舊而毫無新鮮感。這樣的文章沒人愛看。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做點改進:
(一)把道理與現實結合起來
可寫的事有:家庭的事、學校的事、所居住的地區或村鎮所發生的事、社會上剛出現的新鮮事。可寫的人有:科技人員、愛心人士、邊防戰士、優秀教師、白衣天使、司法幹部、體壇精英、基層領導、各領域的普通勞動者,以及自己的父母、親友、老師等等。除了自己親眼所見的人與事,更多的可取材於自己看過的電視新聞、報刊文章和影視作品。結合上述這些專講道理,你寫的文章就接地氣,就有時代氣息,就會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因為你說的道理融進了新鮮的現實。
(二)把「我」放進文章裡去
長期來,多數同學的文章中只有「我們」,很少有「我」,看不到個性,感受不到真情,寫的多半是教育別人的話,這樣的文章越來越不討人喜歡。如果把「我」放進文章,就有真實感、親切感,如果表達得好,會引起人共鳴,得分自然就上去了。寫「我」的什麼呢?在緊扣題意的前提下,可以寫我的追求、我的成長、我的愛好、我的閱讀、我的交際、我的旅遊、我的失誤、我的教訓,等等。但是寫議論文,重點應突出「我的感悟」,如讀書的感想、對教育的評價、對高考的反思、對身邊發生的某種現象的看法,等等。既然是「我的」,就要寫出法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求全面周到,但求有獨立見解,不過,防止過於偏激。前年,天津某考生的《重讀長輩這部厚書》,以第一人稱「我」敘寫了自己對「長輩」這部書從初讀到重讀的認識變化,突出了「重讀長輩」對促進自己思想成熟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談論高考那一節,因為說的全是實情,很容易激起共鳴,所以得分較高。
二、記敘要讓人眼前一亮
不要總是平鋪直述,記流水帳,要儘可能使文章多少有點波瀾。前幾年重慶一考生的《我和故事》,通過設置懸念,使情節波瀾起伏,很吸引人。故事是這樣的:母親去世較早,父親帶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為了不讓孩子們傷心,父親每次回家都臉帶微笑。吃飯時,父親總是讓孩子們先吃,他一邊喝酒一邊吃菜,每喝一口酒,「眼眶就很熱的樣子,似乎有淚水在轉動」。為什麼會這樣?為了探個究竟,哥哥偷喝父親的酒,但「一點感覺都沒有」。這一來,「父親的世界變得高深莫測起來」,這是第一個懸念。於是他們去問奶奶,奶奶也覺得奇怪,她也喝酒,喝到第二口,「眼眶也發熱了,似乎也有淚水在打轉」,還說「有味,味道很濃」。如此一來,「那瓶酒成了我們兄妹心中的謎團」。這是第二個懸念。若干年後,生活經歷使哥哥含著淚花解開了謎團:「爸,那些年,每天喝的是自來水。」這句話把父親當年拉扯幾個孩子的艱辛體現得淋漓盡致。無味的酒是個謎,也是懸念。故事一環扣一環,最後在真相大白中悟出父愛的偉大,讀之令人動容。
記敘類文章即可寫真人真事,也可從現實生活出發,虛構一個故事,寫成小小說。無論是紀實還是虛構,都要有一兩個動人的細節,如人物的動作,神態,特別要突出人物的個性化語言。
為了擺脫死板,記敘文還可以在表現形式上有些變化。以下做法都有考生用過,效果不錯,你也不妨一試:(1)列小標題。可為全文設計幾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話。(2)採用倒敘。先把故事的結局放到開頭,然後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慢慢道來。(3)寫成日記。整篇文章用第一人稱「我」,按時間先後分為幾塊,每塊標上日期、天氣,幾塊合起來是個完整的故事。(4)用書信體。文章主體是記敘,「外殼」是一封信。既然用書信體,就得符合書信的各項格式要求。
三、議論要讓人看了信服
議論文要讓人信服,就得進行辯證的說理。不要把「辯證」神秘化。通俗的說,辯證就是不要簡單化、絕對化,就是不要走極端,防止片面性。要使自己的說理辯證讓人信服,就要想一想:我的分析經得起反駁嗎?別人對我的結論會接受嗎?請記住三個「不要」:不要用「高大上」的理論嚇人,不要玩弄「哲理」而把話說得很玄,不要引用連自己也未必理解的外國名言。你該花力氣做的是:對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對自己作為論據所舉的事例,做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
怎麼分析呢?
(一)分析原因。任何一種現象,無論是好還是壞,它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它可能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也可能有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甚至還有其他特殊原因。每種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做點分析,自成一節,幾個原因就是幾節,不僅說理深下去了,條理也很清楚。
(二)分析結果。這要用到假設分析法。如果這樣,會怎麼樣;如果不這樣,又會怎麼樣。對「怎麼樣」又可分為:對個人會怎樣,對他人會怎樣,對事業會怎樣,對社會會怎樣,等等。對每個「怎麼樣」做點展開,就會在條分縷析中使說理顯得清楚明了。
(三)分析兩面。在進行說理分析時,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甚至更多的面。這「另一面」既可以是與「這一面」相對的一面,也可以是相反的一面。如果選相反的一面,就跟「這一面」形成了正反對比。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這種分析方法被經常使用,效果較好。如果以《話說手機》為題要你寫篇文章,那你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說。先說手機之「利」:手機在人際交往、信息共享、通訊聯絡、照相購物等諸多方面,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莫大的便捷。再說手機之「弊」:從小的方面講,長時間看手機,傷害眼睛,有損健康,在過馬路時看手機可能釀成交通事故;往大的方面講,一味相信手機中的信息和觀點,就會逐漸喪失思考力、判斷力,最終丟失了創造力。最後你可總結說:手機本身無利弊,利弊都取決於使用它的人。我們應糾正「手機依賴症」,始終不忘人之為人的獨立思考屬性,永遠做科學技術的主人,並以人的創造力去開發比手機更先進的科技新產品,以此造福人類。對兩個方面都做了分析,就比較辯證了。
四、語言要讓人看了舒服
雖然多數同學的語言表達能達到「通順」的要求,但我還是要提請大家注意以下三點:
(一)關於用詞
用詞要力求準確,不產生歧義;除了在記敘文中為了體現鄉土特點可以適當用點方言外,一般不能使用方言;除了大家都認同的,要慎用網絡詞語;不要白話與文言夾雜;不要生造除自己外誰都不懂的詞語。
(二)關於造句
每個句子的句意要完整、清晰,不能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要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句子一長,很容易因顧此失彼而形成語病。
(三)關於語段
一個語段內的若干個句子,一定要圍繞一個中心去說,句與句之間要接得上、連得緊,決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可以用複句來體現句與句之間的特定關係。語段與另一語段之間要有過渡句,使上下銜接自然,文氣貫通。
(四)關於書寫
字是文章的臉面,稱為「文面」。字寫得規範、工整甚至美觀,會給人愉悅感,至少老師會認為你書寫基本功好,分數就不會低。反之,字寫得不規範,甚至潦草難認,就會讓人看了不舒服,得分就很可能受到影響。字不要寫得太大,頂天立地,也不要寫得太小,難以看清。寫清楚每一個字,且每個字大小適中,這是起碼的要求。
除了上述四點,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有「讀者意識」,就是要在動筆前想到看你這篇作文的讀者。就高考而言,看你作文的讀者就是閱卷老師,要換位思考,想想閱卷老師喜不喜歡你這篇作文。
現在的電腦閱卷,是一個快速閱讀與主觀判斷相結合的過程。每位閱卷老師每天面對大量的同題作文,看多了,看的時間長了,就會產生閱讀疲勞,他們的態度很認真,但因為看得快,所以往往不可能看得很細,有時候甚至是「跳讀」的。他們多半關心以下幾個方面:題目、開頭、結尾、文中的特別語句、文中所舉的例子,這形成了他們的「細讀區域」。既然如此,你就要努力在「細讀區域」裡多做文章,以引起閱卷老師這位讀者的注意。
以下方法供參考:(1)題目(指自擬的標題):可以是一個詞、一個觀點、一句古詩,也可以是一個問句。
(2)開頭:或簡明扼要亮出觀點,或引用一段詩文,或說一個小故事引起論題,或用一段優美的話詮釋題意。
(3)結尾:或用簡明語句小結全文,或用抒情筆調篇末點題,或提個問題發人深思,或用含蓄的比喻留有餘味,或用排比收尾造成氣勢。
(4)特別語句:記敘文中一兩句生動的細節描寫,議論文中的新穎見解或辯證說理的片段。
(5)所舉例子:或舉了別人沒有舉過的新鮮事例,或引用了別人沒有用過的名言警句。短短800多字,要想全面超過別人,幾乎不可能,但你如果能做到上述五條中的兩條以上,就會讓閱卷老師感到你與眾不同,你就超過了不少人。
對今年作文命題的預測
去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都是不平凡的。我預測,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第一種情況,一如既往。命題形式與過去幾年一樣,仍是新材料作文題。如果是這樣,好辦,因為同學們已適應了這種題型。
第二種情況,緊跟形勢。這並不是說把作文題出成時事題,而是仍保留新材料作文題的形勢,提供一小段議論性文字,但關鍵詞不再是「語言」「車」「青春」之類的中性詞語。可能涉及的內容有:(1)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可能出現以下關鍵詞:初心、追夢、自信、責任、擔當、奮鬥、中華文化、革命傳統、文明修養。
遇到上述這類話題,很容易說大話、講套話,而這種空泛的文章多數人不喜歡看。我建議:用化大為小的方法,從個人的成長,或家庭的幸福,或家鄉的變化談起,以實舉虛,以小見大,通過具體的人或事,來展示美好景象、抒發愛國之情,這就不至於使文章大而空了。
臨考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努力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最後的衝刺,心態好,就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另外,你平時擅長哪種文體,考試時仍用這種文體,如果臨時改換文體,等於丟棄自己的優勢,這很危險。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有句格言叫「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充滿自信,定能考好。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