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11:26 |柯橋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酈曼麗
7月7日,在推遲了一個月之後,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正式拉開帷幕。2020,高考作文考什麼?無疑成為了社會矚目的焦點。
高考作文題出爐後,記者第一時間邀請到紹興名師、高校人文專業的專家教授對作文進行點評。
魯迅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正高級、特級教師 彭玉華
在天地間活出真我
「今年的作文題從題旨上講,意在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關係,指向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一本源問題。即:如何在天地間活出真我?」魯迅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正高級、特級教師彭玉華開門見山,他說,一方面,「我的生活我做主」,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存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家庭、社會等各種外在力量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幹擾著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矛盾在萬物互聯的當下更加凸顯,考生對此應深入思考、做出回答。
作為一道思辨型作文題,從材料中可以提取兩個關鍵短語:個人生活預設(期望),家庭、社會角色預期。「這兩者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對立在於現實生活中兩者往往會產生落差或錯位;而無論是活出自我,還是遵從家庭、社會的角色期待,都應統一於成為『最好的自我』這一根本。」彭玉華進一步解釋道,這樣來看,考題可有三個觀點:一是按自己的期望生活,成為我自己;二是遵從家庭、社會的預期,成為他人期望的角色;三是在自我和家庭、社會之間取得和諧統一,活出最好的自我。顯然,第三種觀點格局更高。
「從考試的角度來看,這道題目有很強的親和力,審題難度不大,扣住現實變化分析矛盾即可,各種層次的考生都有話可寫;而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和表達視野,一定程度上會使作文有高下之分,體現選拔性考試文題所具有的區分度。」彭玉華認為,近兩年的浙江作文題對一線寫作教學也頗有啟示,一是立德樹人,作文就是做人,教作文更要教做人;二是鍛造學生思維品質,能理性辯證地分析思考問題;三是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授 周鋒
對價值觀與幸福觀永恆的追問
「浙江今年的高考題沿襲了歷年的出題風格,依然是關注『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也非常契合當下的現實,將話語的選擇權還給了考生。」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授周鋒說,今年作文題題幹清晰,作文題的中心題旨就是「自我期許」和「他者期待」之間的關係,直指「你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命題,體現了對價值觀與幸福觀永恆的追問。
「考生在立意和構思上並不會有太大困難。而『難點』也就在於能否看出這兩個題之間的『不同』,即『如何處理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期望落差或錯位』。」周鋒說,若想奪得高分,考生們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是個人與家庭、與社會之間層次的遞進,不僅要考慮到自我期望與他人期望的錯位,也要看到社會上這種「期望錯位」的現象;第二是關注到「怎麼辦」。既要想到「堅持自己,張揚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作為社會一員,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疫情之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可用的素材也不少。
「某種程度上,考題構建了一種『塵世的崇高』,而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更強調一種『自我敘事』。」周鋒認為,考生要用溫潤的故事、細緻的場景描繪,為心中那一份「美好的期許」傾力付出,才能凸顯意義,打動閱卷老師。同時,行文要基於「人」的特性來考量、釐清在自我的人生追求中如何均衡家庭、社會賦予預期。行文要力現「思辨」,顯然不可只立意一方,偏頗而論。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李恆光
在「自我期許」和「他者期待」取得平衡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具有思辨性,命題材料讓考生直面個人、家庭、社會三者的關係,要求考生思考個人追求與家人預期、社會角色之間錯位時如何應對。」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恆光也認為,從審題的角度看,基本沒有閱讀障礙,考生理解起來應該並不困難。
李恆光說,從立意的角度看,理性來講,在現代多元社會中個人的追求應該得到尊重,年輕人在奮鬥中實現個人價值同時滿足家庭預期。但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錯位又是必須面對的。其實每個人都處在這種複雜的境地,如何應對這種錯位是解題的關鍵。
從寫作的層面看,考生需要關注一個詞——錯位。「如何面對它,是『寧作我』的個性張揚,是活成家庭期望中『爭氣兒孫』,還是承擔某一社會角色所捆綁的種種責任?這個題目,對那些語文功底深厚,語言表達能力好,運思能力強的考生來講,會寫出好文章來,因為不愁沒話講。」李恆光說,但過分強調個人追求,枉顧家庭期盼、社會責任是不合適的。年輕人只有將個人追求融入到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偉業中,才能真正解決這個錯位,這樣寫作思路也就打開了。當然,也可以加入「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例子」來議論,更多的要體現寫作者對這些歷史或者現實中例子的「沉浸式的帶入性體驗」——把「他們的故事」移情到「我的感思」。
15941788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