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7日,文章的開頭我們先提一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對中國進行蠻狠無理的侵略,勿忘國恥,警鐘長鳴。古人云:十世之仇,猶可報也!同時,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天也是高考的第一天,少年朋友們,高考之後,你們將飛向更廣闊的天空,以後一定有機會為華夏民族掃除近代以來的所有國恥!
言歸正傳,現在來講講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今年高考語文的題目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典籍、經典,同時緊密的結合社會現實。比如,全國卷1卷的題目是關於管仲、鮑叔牙、齊桓公的,如果讀過《左傳》的人一定有很多話講;全國卷2卷的題目是關於墨子的「兼愛」的,如果讀了墨子《非攻》、《所染》,那麼一定有很多話講。
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有「地獄級」之稱的江蘇卷,江蘇卷的題目是這樣的:
可能絕大多數人看了這個題目之後,基本都在看後面的那一段話,而絕不會把前面的八個字放在眼裡,「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話好像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也就那樣吧?基本後面的那一段話就把這句話的意思概括了,何必再去看這八個字呢?
但是實際上這個八個字才是真正的大有來頭,而且可以說圍繞這八個字展開就能完全把後面的一段話全部包括進去。這八個字出自《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大概意思是事物之間因為相同的規律而作用,聖人利用這種規律來治理天下,天下人處處順應這種規律,卻又不理解這種規律。
具體來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它是怎樣的規律呢?可能這時候又要參考一下下一部經典了,這就是《素書》,素書裡面有這樣的一段:
「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這一系列的「同……相……」是不是相當於對《周易·乾》進行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解釋?在作文題目的後面,講了一大段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事物,總是被同類信息所環繞,總是被各種信息所改變、塑造。那麼具體來說,人們究竟喜歡哪些事物,又容易被哪些事物所影響呢?答案都在《素書》的這一段裡面。
有著相同志向的人會相得益彰,就像劉備、關羽、張飛;有著相同的仁愛之心的人會因為因為天下的危難而共同感到憂慮,就像毛主席和蔡和森;有著相同的敵人的人就會互相結成黨羽,好比東林黨……這樣一看,是不是題目當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解釋的清清楚楚的了?是不是連題目後面那一大段的內容全部都包括進去了?
那麼我們圍繞《素書》這一段就可以有很多作文的入手點了,比如:
1 從交友方面來講,同志相得,一定要要結交有雄心壯志的朋友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這可以寫一篇文章出來。
2 從做事的方法策略來講,同惡,同愛相求,因此人在做大事的時候一定要判斷,誰是與自己「同惡」的,?誰是與自己「同愛」的?
3 從信息對人的改造來講,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同聲相應,同氣相感」的角度分析一下,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就是是如何造成的?而推動熱點事件的人又是什麼心態呢?
而如果我們把這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再結合《素書·安禮》這一章更多的內容來看的話,那還要的內容可以寫,比如「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可以寫一寫我們道德敗壞的網紅與犯罪率的關係,這是不是一種「同氣相求」?;「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可以從現在環境汙染導致的自然惡化來談環境的治理,並且結合良好的自然環境塑造人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是不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同氣相求」?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和先秦典籍,是我們自古以來的「語文」的出發點和源泉,只有深入地了解這些先秦典籍,才能在千變萬化的語文作文題當中找到最高、最好的立意。而從這次國家的作文題目也看出來,經典與經世致用成了作文的主題,以後以經典出發出題的概率會越來越大。
最後,祝願考試的朋友們都考出一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