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黃榮華傳授作文「秘籍」: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2020-12-24 騰訊網

在語文複習的最後階段,有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將以三篇文章分別講解三個專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讀懂作文題目,明白題意,是寫作的第一步。讀懂題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都知道,作文題目有許多類型,今天我們只就目前上海高考最有可能考的給材料作文,來談一談怎樣讀懂題目,讀透題目,讀出題意。

一、讀全題目

讀全題目,是做任何題目的要求。

對作文而言,讀全題目,不丟一字,極其重要,否則就可能會把題目讀偏,讀歪,讀跑。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不丟一字」!再強調一遍:「不丟一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人好人中國好人中國上海好人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

如果作文題目是「人」,寫作範圍極寬泛。

如果作文題目是「好人」,相對於「人」這個題,寫作範圍就縮小了一半。

如果是「中國好人」,寫作範圍又縮小了許多。

是「中國上海好人」,寫作範圍進一步縮小。

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我們就發現,寫作範圍就極小了。

所以,如果題目就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你寫前面的任何一個點,寫「人」,寫「好人」,寫「中國好人」,那都是因為沒有讀全題目,而造成的對題意理解的偏差。

可見,讀全題目,是讀懂題目的重要一步。否則,就會造成偏題甚至跑題。

但據我的了解,現在同學們審題時,不能讀全題目的人還是不少的。

有的同學常常被題目中的某個字眼吸引住,或者說被絆住,一「字」擋目,一「詞」擋目,讀不出題意,導致偏題跑題。

如看到剛才這個題——「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有的同學因為對祖國有極深極強的熱愛,於是大寫「中國」怎樣怎樣;有的同學因為對「上海」二字極感興趣,就寫「上海」怎樣怎樣;依此類推,有的同學會寫「好人」是怎樣的人,有的同學則會寫中國及世界的種種抗疫故事,有的同學則可能大書特書心中對新冠病毒的憤恨。

同學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上面我只是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讓同學看得更清楚——不讀全題目,會出現怎樣的偏題情況。

高考作文題目當然要比這個複雜得多,它不會像這個例子如此簡單,一目了然。所以,因沒有讀全題目而導致偏題甚至跑題的現象,每年都有不少,因此,我們就需要特別警惕。

二、分清兩類材料

讀全題目後,我們要分清材料類型。目前上海卷給材料作文的材料,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

哪兩大類?

第一類,就是材料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構成完整的邏輯鏈。這樣的材料或有明確的核心,或隱含著核心,且這個核心往往是在材料的最後才完全顯現出來。讀出了這個核心,才算讀懂了題目。像2019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第二類,就是材料由對立統一兩個概念組成。這樣的材料屬於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或有明確的兩概念對立統一,或隱含著兩概念對立統一。讀出了兩概念對立統一,就是讀懂了題目。像2018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這種題目的題意,與第一類的題意是不同的:第一類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證明的核心;而這類題目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闡釋的話題。

三、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

我們先看2019年高考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

這個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由此比較中我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怎樣自覺尋找「中國味」?就是——在比較、反省中發現、認識、確認「中國味」

從上面的邏輯鏈條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的是怎樣「尋找『中國味』」。

怎樣「尋找」?先是比較——與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風格的音調比較,在比較中對中國味的音樂有更深的感受;然後是更自覺地擴展對「中國味」尋找的範圍——由中國味的音樂,到中國味的一切,就是一切「中國味」;最後,獲得對「中國味」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那麼,這樣「尋找『中國味』」的故事,給人們認識事物怎樣的啟示

1.認識事物有一個在比較中發現的過程。

2.認識事物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3.這是一個隱含著在反省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些啟示的不同,與讀全題目、讀透題目很有關係,可以說有很大關聯。我們看——

1.在比較中發現。讀題讀了一半就止步了,只讀到前兩句。

2.這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題讀全了,但讀到表層就停止了。

3.這有一個在反省中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題讀全了,並且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能由比較到反省,算是讀得比較透了。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讀得更透了。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由自我到民族,完全讀透題目了。

這是2019年高考題分析。我們由此可以看到,讀全題,讀透題,是極重要的。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2020年楊浦區一模考作文題: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認識?

這道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是說,我們不是真喜歡(好書)

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這是說,我們不是真愛(好詩)

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是說,我們佔有很多東西只是欲望的滿足,不是靈魂的飽滿。這是在呼喚心靈的豐富。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從上面的邏輯鏈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怎樣「成為精神的富翁」呢?

先是與「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

再是與「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

然後是改變「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種現象,改變這樣的現象,讓好的精神食糧不斷地豐富我們的心靈。

最後,在這個邏輯鏈中,我們確認——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飽滿,才是真正的富有。

於是我們從這段話中得到這樣的認識——

1.要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豐富心靈。題讀全了,由「好詩」到心靈豐富,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

2.將「好書」常讀常新,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心靈富有。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心靈富有,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

3.抑制物的「佔有」,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成為精神富翁。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好的精神食糧」再到「精神富翁」,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

通過上面兩個題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第一類材料,「不丟一字」地讀完全,讀完整,發現材料完整的邏輯鏈,就能命中靶心,再由表及裡,就能進入靶心的深層,把握作文題目的核心。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作文題目的寫作角度是很多的,給材料作文只要找到合適的角度來寫既可,沒有什麼核心不核心的。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它的前半是對的,每個題目確實都會有很多寫作角度,但這種說法的後半是有問題的,對我們剛才講的這一類材料是不適合的。因為這一類材料,只有把握了它的核心,我們找到的寫作點才會很好地契合題意。而我們的寫作點與題意的契合度越大,我們作文的立意就越精準。這就叫做「精準打擊」!

像上面兩題,第一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在比較、反省中發現『中國味』」契合得很緊密,第二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契合得很密,我們的作文就可謂「精準打擊」了。

四、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

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是上海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常客,也是有較大寫作難度的題目。

我們看,2014年作文題隱含「自由」與「限制」兩概念,2015年隱含「柔軟」與「堅硬」兩概念,2017年隱含「相信」與「懷疑」兩概念,2018年隱含「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兩概念。

既然是常客,又有較大的寫作難度,我們就要有更多的關注。

1.什麼是兩概念辯證思考?

就是兩個對立統一概念的辯證思考。

對立統一兩個概念,就是一體兩面,就像一枚硬幣有兩面。

2.認識「一體」,沒有「一體」,「兩面」就不存在。

「硬幣」是「一體」,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硬幣的正面」與「硬幣的反面」。

我們看2014年的材料——「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這裡的一體是「穿越沙漠」,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穿越的自由」與「穿越的限制」這兩面。

再看2015年的材料——「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這裡的一體是「人的自我和諧」,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心中的堅硬」與「心中的柔軟」這兩面。

再看2017年的材料——「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

這裡的一體是「生活變數的預測」,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對預測的相信」與「對預測的懷疑」。

再看2018年的材料——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這個材料表面看,只是怎樣認識「被(動)需要」,實則有它的對立面,那就是「主動需要」。「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這兩種需要都存在「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上。

也就是說,這裡的兩種對立的需要,都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是構建和諧自我與和諧社會的普遍訴求。所以,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到「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不能看到這個一體上的兩種需要,也就無法真正理解「被需要」。

以上題目,都要在「一體」的前提下思考,都不能拋棄「一體」來談「兩概念」。否則就會偏題,甚至跑題。

因此,2014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穿越沙漠」來談「自由」與「限制」,2015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的自我和諧」來談「堅硬」與「柔軟」,2017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生活變數的預測」來談「相信」與「懷疑」,2018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來談「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

3.這裡的「辯證」是指思考對立統一兩概念時,有明確的觀點,並且能自圓其說。

要特別強調,「辯證」不是騎牆,不是對兩概念「各打五十大板」。「辯證思考」一定不能停留在「萬事都有利弊」「一切都有好壞」「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這類終極原理的表面。

為什麼強調這個?因為這類終極原理,誰都明白,你寫出來等於沒有寫什麼。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題,一些同學就停留在「認識事物有一個過程」這個表面,這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思考的;有的同學寫認識事物需要比較,這就有那麼一點點思考了。

「辯證思考」一定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情境中思考,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去年的高考題,就一定要走進「我」「尋找」「中國味」這樣的具體進程中去思考,才能真正發現這道題目講的「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反觀、自醒、覺悟」的過程。有這樣的認識,才算有比較深刻的思考。

兩概念辯證思考則更需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的「一體」之中去看「兩面」,在具體的「一體」之中找到自己想寫的寫作面,或正面,或反面。如2018年的題目,就一定要走進「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之中,來談「被(動)需求」,來思考「被(動)需求」在人生價值實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來思考「被(動)需求」的滿足對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意義與價值。離開了這個前提,你談的「被(動)需求」就會很泛,甚至會偏題、跑離。

4.怎樣才算有明確的觀點?

簡單地說,就是面對一種現象、一個事件、一種說法……你有明確的態度、立場,贊成或反對,認為好或壞,判斷對或錯,欣賞美或批判醜,而不是贊成又反對,認為好又認為壞,判斷為對又判斷為錯,欣賞其美又批判其醜。如2018年的題目,你不能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也使人生醜陋。你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醜陋。

同學們,今天我從「讀全題目」、「分清兩類材料」、「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這四個方面,講了「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最後給大家一個題目,供大家思考——

當今社會有一種重要現象:人們談論熱點問題時,最後往往是不同態度、不同立場的人相互廝殺,而廝殺本身卻常常與熱點問題已相距甚遠,甚至毫無關係。

這種現象顯示了「情緒與理性」的矛盾。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編輯:瀟予

相關焦點

  •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光明日報7月8日消息,各具特點的高考作文題有何深意,體現出哪些重要信號?怎樣寫才算好?本報特邀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給出點評。點評人: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鄧彤(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Ⅰ卷: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汪鋒:從表面上看,全國Ⅰ卷僅僅是根據一則歷史材料寫讀後感,考慮到考前各種針對疫情材料的押題,這種迴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題
  • 2020年四川眉山中考作文題目及點評
    2020眉山中考作文題目   1.小作文   根據《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一段寫景抒情文字。   2.大作文   「每一張迎春的笑臉,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堅持」,這句話給你怎樣的觸動和思考?
  •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語文考試中的閱讀命題,「閱讀意義...
    身為教師,我們期待學生在學校中經歷每一項活動,都能收穫成長,即便是考試,同樣也應該具備此種功能,尤其是語文考試中的閱讀試題,更應該具備提升學生閱讀水平,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共同記憶。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需要命題的老師突破考點、知識點的控制。
  • 2020江蘇高考下水作文來了!這篇作文被特級教師盛讚:神來之筆
    今天,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特別精選四篇下水作文,並邀請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王學東進行點評。 對於今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王學東老師認為,學生需要做到整體把握,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王老師提到,雖然今年江蘇卷不是核心概念類的作文題,但不等於沒有關鍵詞。
  • 語文作文差,聽高三語文老師傳授方法(乾貨)
    而許多學霸、家長及網友都說,高考語文能夠考到110分左右就很不錯了,再想提高就比較難了,尤其是作文要提高更難了。阿玲找到語文老師,請求幫助。這不,阿玲的語文老師傳授了這些經驗,特別有用,可謂是乾貨滿滿。同學們進入高三學習已經有些時間裡,在阿武老師的後臺經常會受到這樣的消息,有部分同學因為基礎太差,尤其是語文,不知道從何下手。
  • 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逝世,享年81歲
    我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5日13:53分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81歲。2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賈志敏家屬處獲悉了這一消息。賈志敏曾說:要當一個好的小學語文老師,需要一輩子的奮鬥。
  • 小學語文考試作文2大難,掌握應試技巧,5分鐘寫出高分作文提綱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小學生語文考試,關於作文,通常學生有2大難,一是不會身體,二是內容寫跑偏了,中心思想立意不高。針對這兩大難題,語文老師日常都會給學生們教授,如何在應試考試中,把作文寫好,有哪些技巧。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變化敵不過套路長存
    自此,話題作文開始一統江湖,2004年,全國多省份可自主命題的情況下,15道作文題中,有14道為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數量達到頂峰。話題作文設置的本意是為了讓考生能創造性思考,文體不限更是便於其盡情展示自我,但過於寬泛的命題要求使考生有了套作的可能。倪江是杭州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浙江省特級語文教師、正高級教師。
  • 語文英語作文將實施「雙評」
    記者昨日從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獲悉,廣東省高考評卷工作已從12日正式開始,約3500名評卷教師已經進駐評卷場。評卷老師介紹,高考評卷將力求「用一把尺子來量考生試卷」。評卷時,實行「一人評一題」制度,每位學科教師只評一道題目,評卷教師可以較好把握所評題目的評分標準,確保評卷質量。據了解,對於語文和英語的作文,更是採取不同教師「雙評」制度。
  •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 考的是「人生」與「期望」 你會怎麼寫?
    魯迅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正高級、特級教師 彭玉華  在天地間活出真我  「今年的作文題從題旨上講,意在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關係,指向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一本源問題。即:如何在天地間活出真我?」
  • 語文老師力薦:中考語文專項複習滿分作文彙編!初中生務必留一份
    2021-01-10 14:45:20 來源: 滿分秘籍 舉報
  • 資深教師淺談如何幫助學生寫作文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主要有三大環節:1、通過解讀例文,學習寫作此類型文章的方法;2、創新實踐;3、作文評改。在這三大環節中,最能體現語文"人文性"特點的是作文教學"創新實踐"這一環節。下面我將從"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注重以生為本"的創新實踐,初探作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 陝西中考作文:題目開放容易入手「抗疫樂章」成熱點素材
    7月17日11時,伴隨著首場語文科目考試結束的鈴聲,備受關注的中考作文也隨之出爐,今年的中考作文是以《合唱》為題。記者在曲江一中和西工大附中考點外採訪,大多數下考學生表示作文題目和平時練習難度相當,題目開放,也比較容易入手,不少考生都將疫情中全國人民共同抗疫,奏響感人樂章的素材寫進了今年的中考作文中。語文考試結束後,曲江一中考點的考生們陸續走出考場,互相侃侃而談。記者隨機採訪的部分考生都表示,今年作文不難,不限文體,也容易發揮。
  • 梁挺福:想要作文提分快,今晚直播傳秘籍
    馬上,高考之戰就要打響,一年一度,又將有近千萬考生奔赴考場,在平靜的紙面上,拿著筆墨來拼數學、拼語文、拼英語、拼理科、拼文科、拼總分……不管怎麼拼,語文依然特特特重要,因為語文分數依然高。在語文所有考題之中,作文又最重要。據悉,有非常多的考生在語文模擬考試中,作文次次成績不如意、不理想,思來想去,自己也摸索不出問題出在哪兒。
  • 以「自律的樂趣」為主題,中山名師教你寫好中考作文
    7月20日下午17時,隨著鈴聲的響起,中山中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中考作文題目出爐。南方+聯繫了中山優秀教師,點評今年中山中考作文題,請賞析。中山紀念中學副校長 向琴向琴,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副校長。中學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
  • 2019高考滿分作文出爐(官方公布), 這樣的作文才能拿高分!
    今年高考作文難度其實並不低   2019年高考語文考試落下帷幕,備受關注的作文題目相繼出爐,今年語文考試共分為全國I、Ⅱ、Ⅲ,北京,上海,天津,江蘇  拿全國卷一舉例,語文特級教師張麗鈞指出,多數考生都在泛泛談勞動重要性,對勞動本身的深度解讀、對勞動價值的全面考量、對勞動予人的精神撫慰等闡釋得較少甚至沒有。這與他們慣於寫不走心的「聖誕樹作文」有關,更與他們對勞動這一議題相對陌生有關。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語文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
  • 命題預測|2020各區初三期末作文題目匯總!附:歷年中考作文!
    而作文則是語文中分值最大,最容易拉開距離的一道大題,所以關於它的研究與分析就變得相當重要。每年,首都北京的中考命題都是可以作為全國中考命題的一個走向來參考的。今天,萬唯中考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2020年北京各城區的期末考試作文真題,並對比往年中考作文題目來預測一下2020年中考作文的命題走向。
  •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不偏題?暗合明合兩兼顧
    一線名師認為,只要注意複習方法和技巧,語文學科仍有較大的提升成績空間。從今天開始,本報《學堂》周刊邀請幾位省、市級資深語文名師,針對高考試卷中的作文和閱讀兩大部分,撰文進行專題分析,從材料作文的寫法以及高考語文的易錯點等方面入手,為考生最後衝刺複習指點迷津,幫助考生在考場中避開「陷阱」,穩操勝券。
  • 母校語文老師感嘆:應試教育培養不出這樣的孩子
    這檔央視科教頻道的節目,在過年的10天裡,颳起一陣收視狂風,無數家庭守在電視機前圍爐詩話。之前看她答題就覺得特別厲害,沉穩乾脆利落,很棒母校特級教師感嘆:在應試夾縫裡傳承傳統文化有多難?就在武亦姝的母校,有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他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不過,在他看來,在應試的夾縫中,推廣這套讀本的過程並不容易。一些學生表示: 「高考語文一共才6分默寫分,背書的時間可以多做好幾道理科題,分數早回來了!」
  • 著名特級教師總結:學好語文,就一件事!
    於永正,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其實就是那麼簡單:「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許多日記有題目,實際上是「作文」。我對鄧老師說:「靠自己讀書成長起來的學生,不但結實,而且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楊老師的課可能上得沒有什麼『彩』,但她按照學語文的規律去教了。六年來,她堅持引導學生讀書、作文,使學生養成了讀寫的習慣,這是最大的彩!」 鄧老師接著說:「全區3000名小學生統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學生,這叫大放異彩!」楊老師怎樣教語文?兩個字: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