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複習的最後階段,有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將以三篇文章分別講解三個專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讀懂作文題目,明白題意,是寫作的第一步。讀懂題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都知道,作文題目有許多類型,今天我們只就目前上海高考最有可能考的給材料作文,來談一談怎樣讀懂題目,讀透題目,讀出題意。
一、讀全題目
讀全題目,是做任何題目的要求。
對作文而言,讀全題目,不丟一字,極其重要,否則就可能會把題目讀偏,讀歪,讀跑。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不丟一字」!再強調一遍:「不丟一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人好人中國好人中國上海好人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
如果作文題目是「人」,寫作範圍極寬泛。
如果作文題目是「好人」,相對於「人」這個題,寫作範圍就縮小了一半。
如果是「中國好人」,寫作範圍又縮小了許多。
是「中國上海好人」,寫作範圍進一步縮小。
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我們就發現,寫作範圍就極小了。
所以,如果題目就是「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你寫前面的任何一個點,寫「人」,寫「好人」,寫「中國好人」,那都是因為沒有讀全題目,而造成的對題意理解的偏差。
可見,讀全題目,是讀懂題目的重要一步。否則,就會造成偏題甚至跑題。
但據我的了解,現在同學們審題時,不能讀全題目的人還是不少的。
有的同學常常被題目中的某個字眼吸引住,或者說被絆住,一「字」擋目,一「詞」擋目,讀不出題意,導致偏題跑題。
如看到剛才這個題——「中國上海抗擊新冠病毒戰鬥中湧現的好人」,有的同學因為對祖國有極深極強的熱愛,於是大寫「中國」怎樣怎樣;有的同學因為對「上海」二字極感興趣,就寫「上海」怎樣怎樣;依此類推,有的同學會寫「好人」是怎樣的人,有的同學則會寫中國及世界的種種抗疫故事,有的同學則可能大書特書心中對新冠病毒的憤恨。
同學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上面我只是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讓同學看得更清楚——不讀全題目,會出現怎樣的偏題情況。
高考作文題目當然要比這個複雜得多,它不會像這個例子如此簡單,一目了然。所以,因沒有讀全題目而導致偏題甚至跑題的現象,每年都有不少,因此,我們就需要特別警惕。
二、分清兩類材料
讀全題目後,我們要分清材料類型。目前上海卷給材料作文的材料,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
哪兩大類?
第一類,就是材料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構成完整的邏輯鏈。這樣的材料或有明確的核心,或隱含著核心,且這個核心往往是在材料的最後才完全顯現出來。讀出了這個核心,才算讀懂了題目。像2019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第二類,就是材料由對立統一兩個概念組成。這樣的材料屬於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或有明確的兩概念對立統一,或隱含著兩概念對立統一。讀出了兩概念對立統一,就是讀懂了題目。像2018年高考作文題,就是這一類型。
這種題目的題意,與第一類的題意是不同的:第一類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證明的核心;而這類題目的題意,是你的作文要去闡釋的話題。
三、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
我們先看2019年高考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
這個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由此比較中我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怎樣自覺尋找「中國味」?就是——在比較、反省中發現、認識、確認「中國味」
從上面的邏輯鏈條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的是怎樣「尋找『中國味』」。
怎樣「尋找」?先是比較——與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風格的音調比較,在比較中對中國味的音樂有更深的感受;然後是更自覺地擴展對「中國味」尋找的範圍——由中國味的音樂,到中國味的一切,就是一切「中國味」;最後,獲得對「中國味」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那麼,這樣「尋找『中國味』」的故事,給人們認識事物怎樣的啟示?
1.認識事物有一個在比較中發現的過程。
2.認識事物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3.這是一個隱含著在反省中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些啟示的不同,與讀全題目、讀透題目很有關係,可以說有很大關聯。我們看——
1.在比較中發現。讀題讀了一半就止步了,只讀到前兩句。
2.這有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認知過程。 題讀全了,但讀到表層就停止了。
3.這有一個在反省中掀開遮蔽獲得真實的過程。題讀全了,並且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能由比較到反省,算是讀得比較透了。
4.這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在發現中更加熱愛自我、珍視自我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讀得更透了。
5.這是一個中國人在國門打開之後,在與外國文化比較之後,不斷發現中國味、認識中國味,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味、珍視中國味的認知過程。題讀全了,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能由反省到珍視,由自我到民族,完全讀透題目了。
這是2019年高考題分析。我們由此可以看到,讀全題,讀透題,是極重要的。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2020年楊浦區一模考作文題: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認識?
這道題目的邏輯鏈如下: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是說,我們不是真喜歡(好書)
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這是說,我們不是真愛(好詩)
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是說,我們佔有很多東西只是欲望的滿足,不是靈魂的飽滿。這是在呼喚心靈的豐富。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現出來了——「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從上面的邏輯鏈中可以看到,這個材料最後指向「好」「東西」應該「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
怎樣「成為精神的富翁」呢?
先是與「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後拋諸腦後」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
再是與「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後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這樣的做法相反,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
然後是改變「我們似乎佔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種現象,改變這樣的現象,讓好的精神食糧不斷地豐富我們的心靈。
最後,在這個邏輯鏈中,我們確認——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飽滿,才是真正的富有。
於是我們從這段話中得到這樣的認識——
1.要將好書置於案頭,常讀常新,豐富心靈。題讀全了,由「好詩」到心靈豐富,由表層深入裡面一層了。
2.將「好書」常讀常新,將「好詩」反覆咀嚼、品味,嚼出滋味,品出詩意,心靈富有。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心靈富有,由表層深入裡面兩層了。
3.抑制物的「佔有」,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成為精神富翁。題目讀全了,由「好詩」「好書」到「好的精神食糧」再到「精神富翁」,由表層深入裡面三層了。
通過上面兩個題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第一類材料,「不丟一字」地讀完全,讀完整,發現材料完整的邏輯鏈,就能命中靶心,再由表及裡,就能進入靶心的深層,把握作文題目的核心。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作文題目的寫作角度是很多的,給材料作文只要找到合適的角度來寫既可,沒有什麼核心不核心的。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它的前半是對的,每個題目確實都會有很多寫作角度,但這種說法的後半是有問題的,對我們剛才講的這一類材料是不適合的。因為這一類材料,只有把握了它的核心,我們找到的寫作點才會很好地契合題意。而我們的寫作點與題意的契合度越大,我們作文的立意就越精準。這就叫做「精準打擊」!
像上面兩題,第一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在比較、反省中發現『中國味』」契合得很緊密,第二題的寫作點如果能與材料裡蘊含的「讓好的精神食糧豐富我們的心靈」契合得很密,我們的作文就可謂「精準打擊」了。
四、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
兩概念辯證思考題,是上海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常客,也是有較大寫作難度的題目。
我們看,2014年作文題隱含「自由」與「限制」兩概念,2015年隱含「柔軟」與「堅硬」兩概念,2017年隱含「相信」與「懷疑」兩概念,2018年隱含「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兩概念。
既然是常客,又有較大的寫作難度,我們就要有更多的關注。
1.什麼是兩概念辯證思考?
就是兩個對立統一概念的辯證思考。
對立統一兩個概念,就是一體兩面,就像一枚硬幣有兩面。
2.認識「一體」,沒有「一體」,「兩面」就不存在。
「硬幣」是「一體」,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硬幣的正面」與「硬幣的反面」。
我們看2014年的材料——「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這裡的一體是「穿越沙漠」,有了這個一體,才有「穿越的自由」與「穿越的限制」這兩面。
再看2015年的材料——「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這裡的一體是「人的自我和諧」,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心中的堅硬」與「心中的柔軟」這兩面。
再看2017年的材料——「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
這裡的一體是「生活變數的預測」,有了這個「一體」,才有「對預測的相信」與「對預測的懷疑」。
再看2018年的材料——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這個材料表面看,只是怎樣認識「被(動)需要」,實則有它的對立面,那就是「主動需要」。「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這兩種需要都存在「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上。
也就是說,這裡的兩種對立的需要,都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是構建和諧自我與和諧社會的普遍訴求。所以,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到「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不能看到這個一體上的兩種需要,也就無法真正理解「被需要」。
以上題目,都要在「一體」的前提下思考,都不能拋棄「一體」來談「兩概念」。否則就會偏題,甚至跑題。
因此,2014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穿越沙漠」來談「自由」與「限制」,2015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的自我和諧」來談「堅硬」與「柔軟」,2017年的題目不能丟棄「生活變數的預測」來談「相信」與「懷疑」,2018年的題目不能丟棄「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來談「主動需要」與「被(動)需要」。
3.這裡的「辯證」是指思考對立統一兩概念時,有明確的觀點,並且能自圓其說。
要特別強調,「辯證」不是騎牆,不是對兩概念「各打五十大板」。「辯證思考」一定不能停留在「萬事都有利弊」「一切都有好壞」「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這類終極原理的表面。
為什麼強調這個?因為這類終極原理,誰都明白,你寫出來等於沒有寫什麼。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題,一些同學就停留在「認識事物有一個過程」這個表面,這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思考的;有的同學寫認識事物需要比較,這就有那麼一點點思考了。
「辯證思考」一定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情境中思考,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去年的高考題,就一定要走進「我」「尋找」「中國味」這樣的具體進程中去思考,才能真正發現這道題目講的「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反觀、自醒、覺悟」的過程。有這樣的認識,才算有比較深刻的思考。
兩概念辯證思考則更需要走進題目設定的具體的「一體」之中去看「兩面」,在具體的「一體」之中找到自己想寫的寫作面,或正面,或反面。如2018年的題目,就一定要走進「人們渴望滿足需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體之中,來談「被(動)需求」,來思考「被(動)需求」在人生價值實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來思考「被(動)需求」的滿足對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意義與價值。離開了這個前提,你談的「被(動)需求」就會很泛,甚至會偏題、跑離。
4.怎樣才算有明確的觀點?
簡單地說,就是面對一種現象、一個事件、一種說法……你有明確的態度、立場,贊成或反對,認為好或壞,判斷對或錯,欣賞美或批判醜,而不是贊成又反對,認為好又認為壞,判斷為對又判斷為錯,欣賞其美又批判其醜。如2018年的題目,你不能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也使人生醜陋。你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美麗,要麼說「被需求」使人生醜陋。
同學們,今天我從「讀全題目」、「分清兩類材料」、「找到第一類材料的邏輯鏈,由此獲得材料的核心」、「讀出第二類材料兩概念的『一體』與『兩面』」這四個方面,講了「怎樣讀懂作文題目」。
最後給大家一個題目,供大家思考——
當今社會有一種重要現象:人們談論熱點問題時,最後往往是不同態度、不同立場的人相互廝殺,而廝殺本身卻常常與熱點問題已相距甚遠,甚至毫無關係。
這種現象顯示了「情緒與理性」的矛盾。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編輯: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