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實習生 楊欣可
「嚆矢、振翮、孜孜矻矻、袚魅」,「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太爾、韋伯」……冷門生僻的詞語,超出一般高中生認識範圍的哲學家,它們出現在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網友們評論其「晦澀難讀」,也正因如此,這篇文章對外公布後引發了輿論爭議。
事實上,這篇文章的滿分之路頗為曲折,根據浙江教育月刊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的文章,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網絡截屏
這篇高考作文的文風以及它的「逆襲」,也將一篇13年前的江蘇省高考作文《懷想天空》送上了熱搜。後者閱卷時第一位老師給36分,第二位老師給42分,第三位給38分,而最終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將其判為53分,一下子拔高了16分。
「這兩篇文章簡直就是兩個極端。」「前一個太華麗了,後一個太樸素了。」高考作文的評分有一系列嚴格的標準,被「搶救」回來的作文背後,也折射著關於高考選拔人才和優秀作文的思考。
「高考作文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無論是華麗還是樸素,都可以是高分,學生可以展示不一樣的專業能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8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致電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回應爭議,「這篇文章的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
爭議中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老到和晦澀同在」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稱,隨著2020年高考閱卷工作的結束,在公眾號上率先推出「高考作為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正是當日推出的這篇滿分作文。
文章稱這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這是這篇《生活在樹上》的開頭。
「用詞艱晦,辭藻堆疊。」「不知道在說什麼。」「這像搞學術的人申請基金。」「先不說懂不懂,人家詞彙量很豐富,也用得對。」很快,這篇作文即在網上引發熱議。
8月3日,作家馬伯庸也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文中的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並不是背誦了一堆術語胡亂堆砌上去,但可用更平實的詞句來組織,他用了「辭不配位」四個字來總結。
事實上,在「教學月刊」這篇公眾號中,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解釋了這篇文章為何是滿分的理由,「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具備。」
「不能忽略這是一篇用時不到1小時左右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豐富的文學積累和寬廣的閱讀面,應該說滿分還是實至名歸。」8月4日,深圳羅湖教科院附屬學校語文老師李金虹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備受爭議的遣詞造句方面,在麥田格語文作文助教譚雨欣看來,生僻字、複雜句不是不能用,但語句的使用既要注重可讀性,也要關注審美。設置太多語言障礙,恰恰是創造時就文章本身思考不夠的體現。
「就文章本身,我認為可獲得中等偏高的分數。而就高考作文這個社會關注的事件來說,我認為滿分是對獨立思考的考生的鼓勵,也是對千篇一律的寫作模板的否定,有一定的意義。」譚雨欣說。
被「撈出」的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上熱搜
「真實、本色、真情、純淨」
8月3日,在網絡平臺上,熱議的除了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還有一篇2007年的江蘇省高考作文,也被網友們翻了出來。
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相比,這篇文章的「逆襲」之路更為曲折。閱卷時,第一位老師給36分,第二位老師給42分,第三位老師給38分,而到了時任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永康手中,變成53分,堪稱「神奇一跳」。
網絡截屏
何永康曾在媒體上發文,詳細地解釋了這篇文章被判為優秀的原因,並為這篇文章做了「夾批」,他點評說,「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採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述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湧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
「真實、本色、真情、純淨」,這也是網友們又將它找出來與《生活在樹上》對比的原因之一,前者顯得學術化,晦澀難懂,而後者的行文極其直白和質樸。
「我做好飯,洗好衣服。又把湯盛到飯盆裡,拿了5個饃,一齊放到籃子裡。我趕緊吃過飯。碗都沒涮,便騎車下地了。」這是這篇《懷想天空》中的節選段落,文風與《生活在樹上》是兩個極端。
網友們評論,「比起今年那篇,這篇我更喜歡,裡面的生活細節是真的接地氣的。」「這篇真的很喜歡,華麗詞藻的堆疊雖然不能說很容易,但是傳達不出來什麼感情,這篇就是用最樸素的文字,敘述最真誠的感情。」
對於他「撈出來」的這篇文章,何永康的想法是,「提倡中學生多寫記敘文。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逐步成熟的。寫議論文,必須要在人生世界摔過跟頭,有了一定的閱歷,才能說出點道理來。讓高中生寫議論文,弄出來的多是公理、常理、大道理。而一旦寫記敘文,哪怕主題是公理,但有人有事,作文就有了個性。」
「我比較認可何教授的觀點,提倡中學生多寫記敘文,因為事實上,優秀的議論文需要查閱大量的材料,做精準的功課,不然就很容易泛泛而談。」教育學博士後侯中太說,但他也表示,浙江滿分作文的這種寫作方式確實也比較獨特,如果有閱讀量和知識面的學生用這樣的方式去爭取高分也無可厚非。
「高考作文鼓勵個性化的表達」
官方回應: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
「語文作文閱卷和評分是專業領域內的事務,我覺得這個浙江的作文能夠獲得滿分,也是尊重個性化表達的體現。」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熊丙奇提到了這篇文章的評分過程,第一位閱卷老師的分數是39分,第二位老師的評分是55分,第三位老師也是55分,最後到審查組定為滿分,這也就意味著本身閱卷組是有分歧的,因此「進入公眾視野後有兩極分化的評論很正常。」但是高考作文評分本身是一個專業的事務,應該尊重專業老師的評價。
事實上,在熊丙奇看來,高考作文考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個性化的表達,「而我們常常看到,很多高考作文是千遍一律的,缺乏個性化的表達。這篇文章用的很多生僻詞彙,也用對了地方,真正要有人來模仿也是比較不容易。我想閱卷組是看到了它個性的地方。」
而2007年的江蘇高考作文最終分數的拔高,「也是個性化的表達」,「我不認為哪個好,哪個不好,不管是華麗的還是樸素的,都可以稿分,因為我們鼓勵的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
熊丙奇認為,要思考高考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大學選拔專業人才的,大學有很多專業,考生可以展現自己不一樣的專業能力,「而高考作文可能不是以大眾看得懂為標準,而是以專業技能為標準。」
8月4日,對於這篇備受爭議的高考作文的評分,封面新聞記者致電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回應,「這篇文章的評卷程序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