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議題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光是在第一段中考生就使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典故和生僻字。
對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其後兩位老師均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熱議。
有人表示,「不能因為自己看不懂,就隨意批判人家的文章故弄玄虛毫無價值」;
也有人認為,「這樣的作文可以打滿分,意味著以後考生們可以準備幾篇極力堆砌辭藻而言之無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必具體表達任何觀點,只需要中間夾雜幾句點題的話,就可以應對任何作文題目。」
「晦澀」能不能成為一宗罪?
(周雲)
批評的一方,對這篇文章的指控主要就是兩個字:晦澀。
然而晦澀,本身能不能成為一宗罪?其實稍微有一點閱讀經驗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晦澀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傳世名作。這些書閱讀面並不廣,讀懂的人也可能並不多,但不能因為說是晦澀難懂,就否定了這些作品的價值。可見晦澀本身,並不應該成為評判一部作品的尺度,正如通俗,也不應該成為尺度。
晦澀的經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想的高深。而思想的高深往往又伴隨著文字的艱澀,這是表達的需要。我們很難想像黑格爾、胡塞爾、維根斯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思想已經深刻地融入艱深的文字當中去了,合二為一,須臾不可分離。
還有一種晦澀則是作者的寫作策略,是作者為了激發讀者的思考。作者可能不是去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是有意識地在語言上設置了障礙,讀者只有小心翼翼地避開這些障礙,才能領會作者的意圖,一旦領會了,就是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達到精神上高度的愉悅。
這種閱讀體驗,跟那種「通俗易懂」的閱讀,是決然不同的。王安石說:「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仔細品一下,似乎也是在講閱讀的事。
還有一種晦澀,是為了顛覆現有的話語體系,如後現代主義云云,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回到浙江滿分高考作文,應該也是一種「策略式」的晦澀,誘導讀者在搜腸刮肚理解他的文字之後,豁然開朗,明白他要表達的道理,從而會心一笑,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但是要豁然開朗,與作者會心一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提是你要跟作者有同樣深厚的閱讀積累。
網上有人批評說,這是考生的套路,故意用一些生僻的詞彙,故弄玄虛的引文,博取高分。我覺得是不是套路這並不重要,關鍵是這套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沒有廣泛而深厚的閱讀作為基礎,很難達到這樣的「套路」。
更何況是在考場那樣特殊的環境中,時間最多也就一個小時,沒有任何的參考書,那些生僻的詞彙,那些引文無一出錯,並且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相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講,已然相當深刻。
天吶,這是要有多麼廣泛而深刻的閱讀才能做到的呀,衝這功底,我也會給他的作文打滿分,甚至再乘以2。(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不說人話等於高分,這是個壞榜樣
(盛翔)
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滿篇都是生僻詞,外加一堆似懂非懂的名人名言與晦澀難懂的翻譯腔調,反正我是讀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樣很懷疑,閱卷老師是不是真的讀懂了。第一位只打了39分的老師,大概就沒讀懂。
按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切合題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摯、結構嚴謹、內容充實,是好作文的標準。對照這些標準,打39分是合適的。後面兩位老師打了55分,閱卷組長最後定了滿分,符合既定的評分標準嗎?是翻了書查了生僻詞和名人名言,還是覺得不說人話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所有的文章都是給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給別人看,至少也是給閱卷老師看的。當文章失去了最基本的交流溝通的價值,所謂文採很可能就是一種迂腐的賣弄。
學術文章可以晦澀一點,因為願意讀那種文章的人都是業內人士;可是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寫成這個樣子,難道就為了要為難閱卷老師嗎?至少在戰略上是一種冒險,可能得高分,但更有可能得低分。作為滿分作文公開,讓人誤以為賭贏概率很高,會給以後的考生傳遞非常錯誤的觀念。
短短的時間裡,把文章寫成這樣,很多人認為凸顯了該考生的平時閱讀量和專業功底。我倒覺得,他能在考場上把文章寫成這樣,反而說明他是有備而來,更有可能是老早選定策略後,提前將素材背好,在考場上隨題而套。
換一個考題,他也許還是海德格爾、麥金泰爾、尼採的那些話,也還會用到那些生僻詞。當一個人打定主意這麼幹,這種文章一定是可以提前準備的,甚至是最好準備的。反倒是那些說人話的文章,更需要有些思考。
「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
(然玉)
見多了太多少年老成、故作高深的高考滿分作文,遇到這篇真正的「神作」,很多人反倒有點茫茫然不知所措了。「看不懂,所以瞧不上」是一種致命的自負,「不知道寫的什麼,請收下我的膝蓋」則又太過輕佻戲謔。
文字審美本就是高度主觀的事項,個體的知識背景、學術涵養,決定了其看待和解讀一篇文章的方式。同一篇作文,有人將之捧上神壇,有人斥之一文不值,並不奇怪。充斥爭議、評價兩極的《生活在樹上》,所牽出的恰是有關寫作的一些根本性議題。
應該說,自古以來,漢語寫作就存在著兩個傳統,一者艱深晦澀,一者通俗易懂。兩股文風互不相讓,此消彼長。而至近代以來,「白話寫作」漸成主流正統,甚至成為某種政治正確。
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樹上》因其用詞生僻、行文拗口,被網友指責故弄玄虛、裝神弄鬼並不奇怪。但實際上,這種「立場先行」「文學問題道德化」的評判邏輯,從根本上說是不公允的。
文有優劣之分,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絕不是說繁複、怪異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
辭藻華麗,字意古奧,從不是一篇文章的原罪。《生活在樹上》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其中的生僻字詞、學術術語、哲學語言都用對了,並不存在穿鑿附會之嫌。甚至可以說,通篇來看,本文邏輯自洽,論述嚴密,通篇非但不生澀堅硬反倒是一氣呵成。
不同層次的讀者,對「文通句順」的標準是不同的。寫作是一種能力,閱讀則是另一種能力。只有雙方能力適配,方能產生共鳴。
應該慶幸的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的老師,展現出了極高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最終敲定給予《生活在樹上》一文滿分。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這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需要釐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質上就是應試取分之作,既不需要「文以載道」也不承載公共宣教的使命,能徵服閱卷老師,就是勝利!
能看懂的人自然懂,個別考生寫出了多數人「看不懂」但專業人士狂贊的神文,這是一件好事。就展現高考生邏輯思辨、思想深度而言,這樣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當然了,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都該量力而為,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
邏輯和思想才是評價作文標尺
@孫梓青:古人云:「文以載道」,就是說文章是用來表達觀點和思想的。相比於語言和辭藻,一篇考場作文的立意和論證才更加值得被關注。
語言的華麗或是晦澀,歸根到底都只是作文的「外衣」,而文字背後作者所展現出的邏輯和思想,才應該是評價作文高下的根本尺度。
筆者不才,無法充分讀懂這篇滿分作文,但如果誠如閱卷大組長所說的那樣「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那麼給出高分甚至滿分亦是無可非議。
關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和討論,目前大部分都圍繞這篇作文的語言和表達。語言固然重要,但終究只是作者思想和論證的表現形式。
一篇作文即使語言再優美,再高冷,但如果缺乏思想的支撐,那只是蒼白的文字堆砌;一篇作文即使語言再樸實,但如果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那同樣不失為佳作。
透過語言的「外衣」去發掘作文的思想內核,這或是才是評價和討論這篇滿分作文的正確打開方式。
@妹妍:文章的好壞,必須放在高考這個環境場景下考慮。在這個場景裡,只要無礙高考閱卷的公正性,文章好壞由命題者與閱卷者主導評價。大眾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用輿論評價代替專業評價。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魏禮園
審籤|魏禮園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