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講述中國登山隊歷經生死挑戰登頂珠穆朗瑪峰的電影《攀登者》正在熱播,這部影片改編自中國1960年與1975年攀登珠峰的真實事件,第一代、第二代登山隊員在艱苦的條件下,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世界之巔。劇中吳京飾演的登山隊隊長方五洲的原型叫王富洲,是我國首位登山英雄!
王富洲,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紙坊鎮南流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3歲多就跟著母親到河堤上挖野菜、幹農活、跑步鍛鍊,自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生活習慣,在南流村小學及西華縣中學成績優異,1952年去淮陽中學讀書,1954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勘察系,同年被選入中國登山隊,開啟了他不平凡的歲月.
10月9日,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來到王富洲的老家周口市西華縣紙坊鎮南流村,村子中間一處有些破舊的院落,是王富洲家的老宅。雖說是老宅,也是1975年遭遇大水後重建的,更早的宅院早已淹沒在那場大水之下。
如今,這處現存的老宅已經無人居住了,王富洲父母、弟弟均已過世,老家尚有弟媳李樹蓮、侄子王秋生等人。
採訪中,南流村支部書記王超進說,平時老宅裡不住人,王富洲的老家親人居住在鎮上,只是隔三差五回到老宅看看,打掃一下庭院,村裡正在考慮修建「王富洲故居」,以期把英雄事跡和精神永久流傳下去。
「富洲哥大我5歲,我小時候經常跟在他後面玩,俺這個村頭就是沙河,富洲身體好啊,從家一口氣跑到沙河邊,100多米寬的河面,他一下遊兩個來回。他成名後從北京回來過幾次,車子在村口就停下了,徒步進村與鄉親們握手嘮家常,一點架子也沒有,非常親切。」79歲的村民王新乾回憶起和王富洲的往事,他又高興得像個孩子。
在王富洲的老宅院內,侄子王秋生抱著王富洲塑像回憶到,他每次回來老家就住在堂屋的西屋,還會換上以前的粗布舊衣,他最愛吃自家做的地鍋黑菜葉子麵條和辣椒芝麻鹽,回北京的時候還要帶上一罐家鄉的小吃。
據村裡的老人回憶,王富洲考入大學之前,都是在南流村度過的。1952年,他在離家幾十公裡外的淮陽中學就讀時,父親不幸去世,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兒時的王富洲像大多數鄉村孩童一樣活潑好動,村裡人對他的一致評價就是,身體素質好,學習成績也好。
彼時的王富洲是村裡的「孩子王」。他每每對小夥伴們談及未來出路,都會說:「我一定得考大學,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為國家棟梁。」因為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為國爭光是無數男兒的遠大夢想。
1954年8月,王富洲考入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北京地質學院的地質系學習。50年代的地質工作者承擔著為祖國找礦的重任,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對他們的身體素質有著極高要求。
針對這些特點,學校專門設立了登山運動課程,許多登山健將由此而出。
1958年大學畢業時,趕上國家組織登山隊,王富洲入選。並在同一年成功登頂蘇聯境內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1959年登上新疆境內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同年獲運動健將稱號。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等中國登山隊員,艱難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實際上,王富洲身上散發出來的可貴精神,不僅僅是勤勞質樸,還有登山過程中不畏艱險、捨我其誰的英雄主義精神;還有勇往直前、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有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的積極進取精神。
他在成名後,一直牽掛著老家的鄉親和培養他的母校。1979年至1989年間,他曾兩次回到家鄉南流村小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村裡的孩子作報告,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像自己一樣成為國之棟梁。
時至今日,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南流村支部書記王超進仍禁不住熱淚盈眶。「人山人海,幾個村的老百姓都來學校聽報告,富洲叔講自己的登山過程,我們聽得熱血沸騰,很多同學回來後都寫作文,要當王富洲那樣的英雄。」當時讀小學的王超進說。
而對於他的中學母校淮陽中學,王富洲也多次「回校省親」。1989年4月,時任中國國際體育旅行社總經理的王富洲和國家體委副主任莊則棟回到淮陽中學參觀。他的到來,極大地激勵了在校學生,在學校掀起了一股學習登山英雄的熱潮。2013年10月,淮陽中學校慶之際,王富洲再次回到母校,並捐贈了自己用過的11件登山珍貴紀念品。如今,這些贈品陳列在淮陽中學校史館王富洲紀念展臺上,激勵一代代在校學生。此外,淮陽中學還成立了「富洲班」,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進班級,直接激勵高三學子。
2015年7月,80歲的王富洲不幸在京逝世後,如今,王富洲的侄子王秋生和親友們還沒有來及看電影《攀登者》,對於他們來說,富洲登山的事跡早已瞭然於心。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富洲精神」和他的愛國主義情懷一直都在,並不斷激勵著後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動力源。